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概论知识点总结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0:14:56
文档

概论知识点总结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1)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关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关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思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思想: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
推荐度:
导读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1)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关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关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思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思想: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关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关系。

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思想;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

和发展。

2.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思想:

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思想紧紧围绕中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

民主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和策略理论;;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党的建设理论;

思想活的思想灵魂:实是求是,群众路线,自主。

(2)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中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是求是的思想路线,实是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把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发展脉络,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东西。

(1)实是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

(2)实是求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是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原则。

4.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的指导路线。(注意理解辨析)

(1)新民主主义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全是中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

核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

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

A.中国无产阶级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除了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

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以外,中国无产

阶级在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底;

B.中国无产阶级受过残酷的压迫,但它有组织且分布集中,能与农民

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C.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够成为中国的领导力量

D.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

●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和前途:

A.现阶段中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而是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

a.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的任务

就是推翻这两个敌人;

c.这个的经济是保护私有财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扫清道路并保护之。

B.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a.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敌人;

b.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

c.这个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阶级的联合专政;

d.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性质的,而新民主主义与社

会主义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

产阶级专政。

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底)(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加一点就是下面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确立。)

6.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重大意义:(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

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发展社会生产

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4)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问题的系统

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正

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7.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49.10——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

(1)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A.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B.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C.关于经济建设的方针;

D.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E.关于经济和运行机制改革;

F.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G.关于教育科学文化工作;

H.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I.在国防建设和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

方面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

(2)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3)经验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

急于求成;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为何要正确认清我国基本国情(为什么?):

时代坐标: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出历史方位的问题;

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逻辑起点、理论基础、根本依据;

●实践基础:初级阶段问题是党制定路线、方针、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基本国情是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阐明了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

越这个阶段。(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3)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

路线、方针、的基本出发点。

(4)阶段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

的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5)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百年)

两个百年:

A.到中国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B.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

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

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8)基本纲领(“五位一体”):(理解就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9.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根本任务

(1)本质: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有包括了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

的社会关系问题;

突出强调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的发展目标。

(2)根本任务:和发展生产力为什么123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实现---理解136)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坚持经济社会发展晕

的全面发展的统一246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生产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165—第10题(2) )

10.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65本章小结)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为什么)

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新的伟大重要法宝

A.实践基础: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B.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全面深化改革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

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目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

活力,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

❍重点:经济改革;

⏹核心问题:处理好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

更好发挥作用;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有利于把我推进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和

工作方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A.处理好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B.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C.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D.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E.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

F.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A.原因:(为什么)

a.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深刻总结的结果;

b.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

c.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d.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意义:

实现对外开放,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

史转变。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A.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

B.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发展;

C.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

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

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A.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B.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开放促发展;

C.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

文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D.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

护。

(4)注意两次改革关系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

新期待,必须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抓住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

改革。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注意:现在是决定性作用(2)为什么市场经济?(三点)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

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

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整三个方面。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

观。

(2)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能够被全社会共同接受和认同的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来引导。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

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

(3)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内在一致

性;

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还要认识到两者各有侧重,特别

是要看到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

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13.中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党的性质:中国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实现主义;

(3)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5)中国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的选择最终要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人民之所以信任、选择、支持中国党是因为党是为人民服务的,能够满足人民需求的。党适应这种需要,并顺应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拥护和选择的结果。)

(6)为什么只有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凝聚亿万人民力量,需要党的领导;

❍应对复杂国际环境需要党的领导。

以下只是参考。怎样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7)中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8)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

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

●坚持党对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

⏹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

☐坚持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9)如何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4.创新发展理念177

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A.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

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177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体现了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深化。

为什么?1创新发展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大势。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面貌。把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核心位置”与“第一动力”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创新发展:理论创新是先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基础。文化创新是根本。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这四大创新连同其他方面创新一起“发力”、一起“给力”,共同构成了创新发展理念的完整内涵,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也体现了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深化。以创新之楫,奋发展之舟,谋改革之路,一定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劲动力。

15.民族和民族问题

(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剥削制度下的民族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

的矛盾。

(2)民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的

基石。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

问题的根本原则,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中国民族的核心内容。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

(4)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解决民族问题?

要深刻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全面理解这个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内涵,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

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

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而努力奋斗。

注意有人在搞民族如果是辨析怎样回答

注意:

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注意辨别分析题:回答的内容一般也是以老师所给的复习题目为主;

3.注意简答题:看清楚问题到底是问“是什么”还是“为什么”。

文档

概论知识点总结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1)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关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关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思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思想: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