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吴迎春
摘要:社会变迁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增多、媒体网络的普及等都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要求。家庭教育研究也因此呈现出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我们不仅要重视对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更要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家庭教育研究更具有系统性、指导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教育研究
从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家庭教育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还是近几年来的事情。面对时代的发展,适应新的形势,家庭教育势必突破旧有的模式,树立新的观念。本文试图对我国最近一年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以理清研究思路,供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借鉴。
一、家庭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
⒈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新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家庭教育的影响研究。社会变迁给家庭带来的影响,社会转型期造成的新旧价值观、人生观、人才观的冲突、碰撞,都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研究家庭教育问题,就成了许多研究者共同关心的话题。张成淦在《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忧思与对策》中指出,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和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良莠并存的传媒网络影响下,孩子、家长、家庭都难免遇到了新问题、出现了新情况,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与阻力。杨萍在《现代社会家庭的某些发展趋势及给子女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文中认为,家庭从来就不能与社会脱离关系,社会的变迁随时都能从家庭的结构和生活方式上体现出来。现代化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带来家庭生活的变迁。这种变迁不仅包括积极、进步的方面,同时也给子女教育带来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李伟梁的《试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及特点》,分析了随着人口流动大规模地进行,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大中城市的人数越来越多。伴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的大潮,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问题又无疑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被忽视的问题。薛伯钧的《素质教育三分天下,家庭教育是头件大事——对农村家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则是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对人实施素质教育的三条主渠道,可谓“三分天下”。并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探讨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陈凤仙、黄臻《在法律的框架下构筑新型的家庭教育》一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把家庭教育放在法律的视野下,说明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存在问题,认为像《未成年人保》、《义务教育法》等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是我国有关家庭教育的基本法律框架。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一些父母教育观念的偏差和教育认知能力的,这些法规在实际生活中尚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大力宣传这些法律规范,加大实施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立法,将这些法律规范内化为主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使家庭教育进一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切实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马希良的《家庭教育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应对策略》,阐释了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家长和浸润在信息社会中的孩子二者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是家庭教育的新的盲点。张永的《农民家庭教育观探析》,则从当前农民家庭的“硬件”(经济条件)和“软件”(家庭文化)两个方面,分析说明家庭教育问题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⒉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在家庭教育的研究中仍以对其存在问题的研究最为普遍,并且在认识上有着很大的一致性。管晓静在《当今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文中,列出了“父母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的错误”、“不切实际的教育期望”、“不健康的家教方式”、“隔代抚养负面问题突出”四个存在问题。韩云霞、韩丽华的《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一文认为,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五个问题一是“期望值过高,教育不得法”,二是“过分溺爱,包办代替”,三是“重智轻德,分数挂帅”,四是“放弃家长责任,隔代教育”,五是“不了解孩子,苦于教子无方”。许家保在《农村家庭教育举隅》中,列举了“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教育方式极端化”、“期望两极化”、“缺乏有效监督和正确指导”、“与子女缺乏沟通,与学校缺乏联系”、“重男轻女”六大存在问题。杨萍在《现代社会家庭的某些发展趋势及给子女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中,也阐述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期望值过高、保姆变成代理家长等问题对家庭教育带来的危害。张成淦在《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忧思与对策》中指出,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性而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家教观念陈旧”(培养目标缺乏全面性和远见性、对子女的要求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与体育、重视分数而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日常行为表象而忽视情感与人格的形成);“爱护子女缺乏理智性”,存在四过(过高期望"、过细关心、过多呵护、过分溺爱)和三无(无情、、无责任感);“家庭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溺爱娇纵和简单粗暴或同时并存、或交替出现);“家庭文化生活缺乏丰富性和高品位”。鲁印服的《试论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从“家庭教育内容的缺失”和“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上的缺失”两个方面也说明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对子女过度保护和溺爱、推卸责任、不懂科学的教育方法等问题。张永的《农民家庭教育观探析》,从农民的教育观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对思考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没有对具体内容的学习指导。比较分析可见,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观上“期望值过高”、教育内容上“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人格、情感”、教育方法上“生活上过分溺爱、学习上过于严厉,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责任上“隔代教育、代理家长、寄希望于学校”等。但也有研究认为这些原来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些家长身上已经有所改变。王化丽《对兰州市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分析》中指出,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相比,家长的教育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调查研究用数据说明了当前一些家长在儿童发展观、人才观、教育观、亲子观等方面的进步。李涣萍等人的《家长对中学生道德意识与行为之看法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至少有80%以上的家长较为注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有五成以上的家长很重视对孩子的道德要求。
⒊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研究。沈文《独生子女现象和家庭教育》一文,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不少是“6+1”型)、独生子女成为父母希望的唯一寄托者而带来的教育问题,说明了独生子女现象对家庭教育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以婚姻为纽带联接起来的家庭关系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离婚率逐年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女子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王诗堂、王海燕《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就单亲家庭的过去与现状、单亲家庭状况对子女造成的消极影响及其形成原因、以及如何教育单亲子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杨萍在《现代社会家庭的某些发展趋势及给子女进行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文中,就家庭结构小型化对家庭教育带来的优势和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认为社会现代化带来家庭结构变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家庭的核心化。从大体来看家庭小型化对于人们生活或是对子女的教育都有很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别从“离婚率升高,单亲家庭增多”、“独生子女数量不少”、“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现代的小家庭常是独家独户,自己一家子生活,缺乏同外界交往。特别是孩子,除了上学就是回家。除了在学校,很少在有机会能和小伙伴们一同玩耍,家庭和社会被隔绝开来,使家庭成为自给自足,感情单一的场所)三个方面说明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⒋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骆风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教育研究进展述评》,总结了我国上世纪末关于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研究的成果。由于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是决定家庭教育成效的基本因素,近年来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沈文的《独生子女现象和家庭教育》指出,我国目前的家庭教养方式大都是娇惯放任型和严厉型,而少有民主平等型。文章强调父母不仅要对孩子进行言传,更要重视身教,言传身教必须一致。马希良的《家庭教育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应对策略》,则强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价值观基本协调一致,并注意抓住家庭时机,把握教育子女的艺术。张成淦的《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忧思与对策》认为,要“全方位多角度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推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把家庭教育的实践活动引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指导改进家庭教育方法,正确处理家庭教育实践中的关系,加大家教力度,强化家教效果”,“建设学习型的和谐家庭,形成良好家风,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氛围”。薛伯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提出,要重视对家长精神文明的教育,“创建‘双文明户’;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人适应农民富有观念的变化;要提高妇女素质;要发展横向联合,使家庭教育富有生机和活力。张彩华的《幼儿家长的错误教育方法及其对策》,针对幼儿家长普遍存在的十种错误教育方法制定了相应的纠正措施。陈凤仙、黄臻《在法律的框架下构筑新型的家庭教育》认为,必须将家庭教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必须树立新的家庭教育观来促进家庭教育的改革。王连洲的《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中的几对关系》,阐述了处理好“尊重与引导、自由与规则、欣赏与批评、爱的过度与缺失”四个关系对教育好孩子的重要意义。张永的《农民家庭教育观探析》认为,在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变“离土教育”为“归土教育”,才能真正转变农民的家庭教育观念,扩展家庭教育新视野。
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研究。家庭与学校合作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造就优秀人才的根本保障,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骆风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教育研究进展述评》,简要介绍了上世纪末研究家校合作的几篇主要的文章。杨启光的《让家庭教育走进中小学课程》认为,我国应积极学习其它国家与地区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家庭教育课程的经验,大力提倡在我国中小学开设家庭教育课程,以此来加强我国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解决。朱红的《新时期家校合作刍议》,从家校合作的意义、层次划分、国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情况简介及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情况和展望等方面具体说明开展家校合作的现实意义和实施办法。张彩华《幼儿家长的错误教育方法及其对策》,从幼儿园的角度对如何促进家园合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⒍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问题和犯罪行为关系的研究。何蓓、宠春红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诱因分析及其教育对策》一文指出,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最为重要。过分溺爱或严厉粗暴都是诱发孩子心理问题的家庭根源,认为构建科学化、民主化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有利于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周坤乔的《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说明,家庭教育不良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家庭管教方式的不当、家庭不和、溺爱型、单亲型家庭的青少年容易犯罪。管晓静的《当今家庭教育存在和主要问题》,分析了家长错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过高的教育期望、不健康的教养方式和“隔代亲”和姑息纵容是导致孩子犯罪的主要原因。还有不少研究共同认为不良的家庭教育会导致孩子的“自我中心”、“贪图享受”、“离家出走”、“自杀”“早熟”等不良的心理和行为。
⒎家庭教育学科化、理论化的研究。厉育纲的《关于我国家庭教育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的思考》,从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学科研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构建我国家庭教育学科体系的构想。王诗堂、王海燕的《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认为,要加强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开展,条件成熟的学校可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杨启光的《让家庭教育走进中小学课程》,从开设当代家庭教育课程的意义、目的、内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开设家庭教育课程的现实途径等方面,对如何让家庭教育成为一门理论化、系统化的课程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儿童发展状况国家报告》(2003-2004年)表明,中国全国妇联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计划,确定了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依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和地方家庭教育研究会,开展了大量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用于指导家庭教育实践,并编写家庭教育读本及相关刊物,成立家长学校32万余所,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5级家庭教育网络。这在家庭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理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家庭教育研究的新进展
⒈把家庭教育放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家庭教育研究的视野更加广阔,层面更为丰富。由认为家庭教育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发展到家庭教育是关乎全社会的事情,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必将由单一、片面走向丰富、深刻。
⒉对不同结构类型家庭教育的研究使得家庭教育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时代性,更能体现研究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⒊家庭教育研究的方法初步呈现出多元化趋向。文献法、实验法、质的研究等方法在家庭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将使家庭教育研究逐渐摆脱经验研究中只局限于或偏重于对某些现状的描述而显得理论底蕴不足的弱点。
⒋家庭教育研究开始走向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在学校中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构建家庭教育学科体系的要求和家长学校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促进家庭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三、对今后家庭教育研究的几点思考
⒈家庭教育研究不仅要重视分析存在问题,更要重视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家庭教育的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索家庭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指明方向。
⒉家庭教育研究要注意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结合,借鉴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已的研究成果,为构建科学化的家庭教育学科体系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⒊家庭教育研究要做到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结合。既要揭示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要注意区分不同情况的家庭如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社会地位的差异、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乃至于整个家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从而使家庭教育研究的层次更为丰富,针对性更强。
参考文献:
1骆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教育研究进展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⑸P51~55.
2管晓静.当今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⑺P23~25.
3周坤乔.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统计,2005⑺P43.
4沈文.独生子女现象和家庭教育[J].独生子女,2005⑻P4~6.
5王诗堂、王海燕.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5⑸P42~44.
6王化丽.对兰州市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5⑷P152.
7韩云霞、韩丽华.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新长征,2005⑺P42~43.
8厉育纲.关于我国家庭教育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⑴P65~68.
9李焕萍、屈文妍、胡乐乐.家长对中学生道德意识与行为之看法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5⑻P36~38.
10刘锦春.家庭必须成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主战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⑼P38~40.
11马希良.家庭教育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应对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⑻P33.
12许家保.农村家庭教育问题举隅[J].安徽教育月刊,2005⑺P42~43.
13张永.农民家庭教育观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⑴P28~29.
14何蓓、庞春红.青少年心理问题诱因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⑻P599~602.
15张成淦.社会转型时期家庭教育的忧思与对策[J].师道,2005⑺P14~16.
16杨启光.让家庭教育走进中小学课程[J].教学与管理,2005⑵P35~36.
17鲁印服.试论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J].中国科技信息,2005⒃P228.
18李伟梁.试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及特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⑶P137~139.
19薛伯钧.素质教育三分天下家庭教育是头件大事[J].当化教育论坛,2005⑵P78~79.
20江小英、黄英.我国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5⑺P86~91.
21杨萍.现代社会家庭的某些发展及给子女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J].龙岩学院学报,2004⑹P24~26.
22朱红.新时期家校合作教育刍议[J].教育探索,2005⑶P41.
23张彩华.幼儿家长的错误教育方法及其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05⑻P94~95.
24陈凤仙、黄臻.在法律框架下构筑新型的家庭教育[J].福建党校学报,2005⑻P39~41.
25王连洲.正确处理当代家庭教育中的几对关系[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5⑹P51~53.
26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儿童发展状况国家报告(2003-2004年)摘登[J].,2005⑷P10~17.
27边俊.中国家庭教育的沉重反思[J].师道,2005⑻P17~18.
28点评家庭教育热点事例[J].家教指南,2005⑻P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