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桂江第一中学 周淑燕
摘要: 一、说明文的中考考点
二、中考的命题趋势
三、针对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题型,特别是佛山的中考题型,谈一谈具体题型的答题技巧:一)说明文的分类二)说明顺序三)说明方法四)说明文语言的品析五)说明对象以及说明事物的特征六)说明语段的作用七)说明文写法分析八)说明文开放性阅读题
四、具体的阅读中,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考点 命题趋势 技巧 注意
在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比重占三分之一左右,可以说阅读水平的高低奠定语文考试的成败得失,在三大文体的阅读中,说明文的比重在逐年减少,今年会稍降到8分左右,虽然如此我们在教学中仍然不可以忽略说明文的复习,我觉得说明文较其他文体而言,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一种文体,只要注意一些答题的技巧,是不难拿满分的。
一、说明文的中考考点有:
•1、明确说明对象。
•2、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3、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
•4、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的顺序。
•5、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6、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二、中考的命题趋势
《课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纵观近三年全国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命题情况看,呈现以下趋势:
从选材上看,科技文阅读材料坚持以课外为主,内容上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技发现。例如:航天科技、非典知识、环境保护、禽流感知识。
从设题点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试题更为关注的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科思维。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与重视。
从立意上看,不少地方的题目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思考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从题型上看,科技说明文阅读以往一般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最近两年来,选择题逐渐淡出,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大都有主观题和客观题并重的趋势,填空和简答成为主流题型,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佛山地区则完全采用主观题形式命题。开放性试题开始登上舞台并成为亮点。这些开放性试题,往往由选文出发,向其他学科、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迁移,试题开放度高,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往往成为全卷的亮点。
此外,科技文阅读试题创新上注重体现课程整合,强调人文精神。例如:有的地区将说明文阅读与口语交际进行了整合,考查学生利用获取的知识的交际素质;有的地区把说明文阅读与绘画作了整合,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下面我主要针对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题型,特别是佛山的中考题型,谈一谈具体题型的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这类题目较少考到,只要点拨一下,学生是不难二选一的。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他们辨别方法基本是:
1)时间顺序:按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说明。
2)空间顺序:按事物的位置或由前到后,或由上到下,或由外到内,或由远到近说明。
3)逻辑顺序:对事物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特点到用途,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概括到具体进行说明。
如果只懂得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不懂得逻辑顺序,那么可以用排除法。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方法的考查。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
1、列数字(运用列数字,从数量上准确说明了…………的特征。)
2、举例子(通过具体、有代表性的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的特征,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把…….和…..比较,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
4、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的特征。
5、分类别(运用了分类别,分类说明了……..,把事物说明得一清二楚,有条理 ,让读者更清楚)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注意:A、任何一种的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说明本段的中心内容。
•B、中心内容即是本段的中心句,不是在本段的开头,就是本段的结尾,或有时在中间,或在上段的最后一句,或下段的第一句,如果都找不到就要找到本段的关键词或句来概括。
四)说明文语言的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通常问法:1、这个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具体答法:(1)辨析词义(2)理解此类词在句中表达的意思,比较删去前后的效果. (3)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格式:不能删,因为“………”表示(范围,,强调,程度,时间,估计,数量,科学性)说明………,如果删去,变成……,与原文不符,体现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所以不能删去.
•通常问法:2、句中哪个词语体现说明文的准确性,找出来,并说说他的作用?
• 具体答法:(1)辨析词义
• (2)理解此类词在句中表达的意思
• (3)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常用词语:
•1表示程度:很,更最,极,十分,非常,格外,相当,比较,稍微,至少
•2表示范围:都,总共,一共,只,仅,主要
•3表示时间:已经,曾经,刚刚,将要,常常,老是,终于
•4表示估计:也许,大概,可能,或许
•5表示数量:很多,许多,不少,少数
•6表示语气不肯定:据说
2)说明文中词语的指代( 如:他,这,那个,这样,这些)。答案一般在前面直接找到或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概括。
3)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五)说明文的对象以及说明文事物的特征
解答技巧:1)先要找出本文说明的对象;后找出说明的对象怎么样/做什么/是什么?2)在概括文段的内容时:中心句不是在本段的开头,就是本段的结尾,或有时在中间,或在上段的最后一句,或下段的第一句,如果都找不到就要找到本段的关键性词或句来概括。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七)说明文写法分析
这种题型佛山暂时没有出现,但外省很多,如北京题、山西题等等。具体步骤: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八)说明文开放性阅读题
这类题在外省出现较多,佛山也偶有出现。说明文阅读中的开放性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表达个人独特见解的创新能力和围绕文本材料所透露的信息进行迁移的能力。
说明文开放性题目有以下几大考点:①对高新科技知识进行阐释;②对文中语言材料进行“再表达”;③对答题的理由进行个性化解说;④阅读图形、辨识表格、解说表格、或根据文章内容设计表格等;⑤对文章中的某种表达技巧、表达特点进行品味;⑥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或生活经验解说问题阐发意义。
这种题目最能检验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在回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结合文本材料的具体内容,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充分打开思路,尽力做到要有一定创新性。
【技法指导】
1.信息提取 这类题目主要是要求考生利用说明文中所介绍的新信息、新概念等内容对说明对象作出个性化的解释,如山东青岛卷,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有关段落给“绿色塑料”下一定义。解答这类题,考生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然后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2.增补填充 命题者根据文章的内容及思维的规律,在说明文中的关键处故意留出空白,让考生将特定的词语或句子填入。解答这类题时,考生一定要善于揣摩命题者的真实意图,利用空白处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确定所填内容,填完后,还要将有关内容读一遍,看看上下文是否语气一致、意义连贯。如包头卷的第20题。
3 创意表达 这类题检测考生是否具备在生活中活学活用语文的能力,要求考生对自然、科技等方面内容进行有创意的表述,考生要深刻理解作者及文章的态度与倾向,在题干要求的范围内答题。如哈尔滨卷第16题,要求考生写一则广告语。
4.感悟启示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文章要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类考题通常要求考生对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事理或科学家身上所蕴涵的精神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作答。如无锡卷第14题。
5.联想想象 命题者依据说明文的内容引出一个相关话题,要求考生进行联想想象,考生在答题时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努力调动自己生活积累和激活自己的思维灵感,寻找联想想象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与关联处。如黄冈卷第17题。
6.语言品析 要抓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本质特征去理解文章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等词语,同时还要注意文中的修饰、性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正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具体体现。当然,也不能忽视说明文句子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因为有了它们,使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得以彰显。如岳阳卷第14题。
以上是我研究大量的中考试题,对大量的题型和答案,所总结出来的答题技巧,但在具体的阅读操作中,我们依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题时不要边看问题边从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 解的文章。应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
二)要注意找出中心句,利用中心句来查找有关信息。一般说来,论述性较强的文章或说明文,每一段或相 关的几段里总有一句话是中心句。读了中心句后,便能知道这一段大致的中心内容,因为主题句概括了全段的主要内容,而该段其余的句子则是用来阐述或说明主题句的。
三)一定要掌握好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题。待全部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题。
四)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五)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以上是我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研究所有的中考试题总结出来的较为规范的答题技巧,只要我们在平时的中考训练中注意这些技巧和方法,我相信一定能提高我们说明文阅读的水平。
参考文献:1、由语文教学与研究编写组编写的《中考复习》 广州出版社2008年11月。
2、由蓝天主编的《中考专题复习蓝皮书》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3、近三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特别是佛山中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