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 重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1-1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10 月)高发。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1.3 致病食品: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
1.4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一般为 6 h~48 h。偶尔长达 4 d。
2.2 主要症状及体征
2.2.1 胃肠炎型:最常见。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病程一般为 3 d~7 d。
2.2.2 败血症型:多见于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
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败血症因沙门氏菌侵入血循环引起,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
3.2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
3.3 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
3.4 必要时可测定沙门氏菌分离株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 4 倍)。
3.5 沙门氏菌检验按照 GB 47.4 进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几个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即使无可疑食品或未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也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未检出沙门氏菌,则不可确诊。
附录1-2 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生在 3 月~9 月。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EPEC)、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E.coli,EAggEC) 等致泻大肠埃希菌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主要为被致泻大肠埃希菌污染的各类熟肉制品及冷荤食品,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等食品。
1.4 易感人群:老人及婴幼儿易感。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
2.1.1 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的潜伏期为 1 d~3 d,最短 10 h~12 h。
2.1.2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潜伏期为 1 d~3 d,最短 10 h~18 h。
2.1.3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的潜伏期为 1 d~6 d,最短 12 h~36 h。
2.1.4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的潜伏长,3 d~10 d,平均为 4 d。
2.1.5 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的潜伏期不详。
2.2 主要症状
2.2.1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是婴儿(2 周~18 个月)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成人少见。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不适、呕吐、腹泻、粘液便(无血),20%左右的婴幼儿有上感症状,病情可持续 2 周以上,严重者可致死。
2.2.2 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腹痛、腹泻、恶心、低热,腹泻主要为水样便(便形似霍乱),少有血样便出现。常为自限性,一般 2 d~3 d 即愈。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
2.2.3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临床表现多为突发性痉挛性腹痛,初为水样便后为鲜血样粪便,偶有低热,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如婴幼儿或老年人)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水板减少性紫癜,导致死亡。
2.2.3.1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O157:H7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O157:H7 为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的主要血清型,人感染该病原后,患者大多数起病较急,典型的出血性肠炎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先出现水样便,1 d~2 d 后出现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鲜血样便或血便相混,低烧或不发烧。病程一般为 2 d~9 d。感染中毒严重的人在便后不久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也有的病例在血性腹泻后出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有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表现外,还可出现头痛、轻瘫、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其病理特征为动脉透明血栓。该菌能产生大量志贺样毒素(SLT)可引起肠道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2.2.4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水样性腹泻 2 次/d~5 次/d,并有肠鸣、腹痛、乏力、厌食等症状,部分有恶心、发热(39℃)。
2.2.5 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以成人旅游者腹泻为主。病程较短 1 d~2 d,症状较轻、中度腹泻,偶有与婴幼儿顽固性腹泻有关,其特征为病程长,大于 14 d,发热(>38℃)、呕吐、血便。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和呕吐物或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三者之一中检出相同血清型的致泻大肠埃希菌。
3.2 不同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相同血清型的致泻大肠埃希菌。
3.3 患者急性期血清对比恢复期血清,与对应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凝集效价测定,呈 4 倍以上升高。
3.4 检验方法
3.4.1 按 GB47.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进行。
3.4.2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O157:H7 按 GB/T47.3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埃希菌 O157:H7/NM 检验》进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品和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中检出相同血清型别的大肠埃希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患者急性期血清对比恢复期血清,与对应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凝集效价测定,呈 4 倍以上升高,可确诊。
4.3 其它情况按 GB14938.1 执行。
附录1-3 食源性志贺氏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 月~10 月)高发。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志贺氏菌污染的食品而感染。
1.3 致病食品:主要有是被志贺氏菌污染的熟肉、生食蔬菜、瓜果或未煮熟食品。
1.4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临床表现
2.1 发病急,潜伏期最短半小时,一般 1 d~3 d,最长 7 d。
2.2 典型的临床症状:突然发生剧烈的腹痛,多次腹泻。初期为水样便,以后可出现带黏液的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明显,伴有高热。一般持续数天至数月。食源性志贺氏菌病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不及时,或抵抗力下降或耐药等原因可导致慢性志贺氏菌病。约 2~3%病人可出现并发症(红斑性结节、脾肿大、关节膜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等)。
2.3 临床分型:
2.3.1 轻型:不发热或低热,轻微腹痛,腹泻每日 3~5 次,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
2.3.2 普通型:畏寒、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每日 10 次至数十次,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2.3.3 中毒型:多见于老人、儿童,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突发高热,惊厥,精神萎靡、嗜睡、昏迷、抽搐,血压下降,可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肠道症状较轻。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或患者呕吐物或粪便/肛拭检出志贺氏菌。
3.2 从可疑食物(或食品制作人员的粪便/肛拭)或患者呕吐物检出与患者粪便/肛拭相同血清型的志贺氏菌。
3.3 按 GB47.5 进行检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或患者呕吐物或粪便/肛拭检出志贺氏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或食品制作人员的粪便/肛拭)或患者呕吐物检出与患者粪便/肛拭相同血清型的志贺氏菌,可确诊。
4.3 其他情况,按照 GB 14938.1 执行。
附录1-4 食源性肉毒梭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中毒型
1.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1.1.2 发病原因:由带有肉毒梭菌或其芽胞的粪便、土壤、水污染畜禽肉、鱼肉、粮食、水果蔬菜等食物原料或食品,在其加工储存过程中于厌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产生肉毒毒素,食用前未再进行高温加热,经口食入含肉毒毒素的食物而导致的中毒性食源性疾病。该病一般以家庭暴发为主。
1.1.3 致病食品:主要以豆谷类发酵食品和肉制品为主,如臭豆腐、豆瓣酱、豆豉、面酱、火腿肠、血灌肠、风干牛肉等。中毒食品多数为家庭自制的风味或民族风俗食品,有密封隔氧的加工和储存过程;商品类食品以罐头等密封包装食品为主。
1.1.4 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
1.2 感染型
1.2.1 发病季节:无季节性。
1.2.2 发病原因:主要通过经口食入被肉毒梭菌污染的食物而导致肠道感染性食源性疾病;也可通过其他媒介致使肉毒梭菌进入胃肠道而导致感染性疾病。
1.2.3 致病食品:蜂蜜和含蜂蜜的食物。
1.2.4 易感人群:婴儿,一般为 1 岁以内。
2 临床表现
2.1 中毒型
2.1.1 潜伏期:一般为 12 h~36 h,短者 2 h,长者 8 h~10 d 或更长,潜伏期长短与被摄入食品中肉毒毒素含量和摄入食品量有关,摄入毒素量大者潜伏期短,病程急,量小且连续摄入,则呈现潜伏期较长,发病缓的特点。
2.1.2 主要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具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肉毒中毒特有的神经麻痹症状,初期表现为视力减弱、视力模糊、复视、斜视、眼球震颤或固定、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眼部症状,同时或稍后出现张口、伸舌、咀嚼、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声音嘶哑或失音等肌肉瘫痪症状,由于肌肉运动神经麻痹,导致口腔分泌物增多而不能下咽,气管分泌堆积导致呼吸困难,胃肠运动机能障碍而致便秘和腹胀,患者颈软不能抬头,四肢瘫软不能站立。重症病例终因呼吸肌麻痹所致呼吸障碍引起窒息、昏迷、心力衰竭和电解质紊乱而死亡。但患者知觉、体温、血压、血象等体征一般正常。
2.2 感染型
2.2.1 潜伏期:潜伏期不明确。
2.2.2 主要症状和体征:初期婴儿突发便秘,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肌肉张力减弱。啼哭声和吮乳力减弱、面乏表情、吞咽困难、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口腔分泌物增多且潴留,对光、腱、催吐等反应减弱,颈软而无力支撑头部。血压、心跳、肤色变化且不稳定,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3 实验室检验
3.1 由可疑食品中检出肉毒毒素并定型,或检出肉毒梭菌并定型。
3.2 由患者血清中检出肉毒毒素并定型。
3.3 由患者粪便/肛拭中检出肉毒毒素并定型,或检出肉毒梭菌并定型。
3.4 按 GB 47.12 进行检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由可疑食品、患者血清、患者粪便/肛拭任意样品中检出 A、B、E、F 任意一型或其复合型肉毒毒素,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继而进行的抗毒素治疗有效,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由可疑食品和(或)患者粪便/肛拭中检出 A、B、E、F 任意一型或其复合型肉毒梭菌,可作为参考。
4.4 其他情况,按照 GB 14938.1 执行。
附录1-5 食源性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中毒季节: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其他季节也可发生。
1.2 中毒原因:食品制作人员的鼻腔(咽喉、皮肤)、化脓部位,患乳腺炎的牛、羊,可为葡萄球菌的污染源;食品被葡萄球菌污染后,于 20℃~37℃,经 4~8h 产生肠毒素。经口食入葡萄球菌肠毒素可引起食源性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1.3 中毒食品: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乳及乳制品、奶油糕点、蛋及蛋制品、熟肉制品、鸡肉和蛋类沙拉、含有乳制品的冷冻食品及个别淀粉类食品是最常见中毒食品。
2 临床表现
2.1 起病急,潜伏期一般在 2~6h,最短 1h,最长 8h。
2.2 主要症状为剧烈的恶心、反复呕吐,可伴有上腹部绞痛,有时伴有腹泻。体温一般正常或低烧。多次腹泻和呕吐可导致虚脱、肠痉挛和严重失水。儿童对肠毒素比成人敏感,发病率高、病情重。病程一般较短,1~2d 内即可恢复。预后一般良好。
3 实验室检验
3.1 按 GB47.10 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中直接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并确定其型别。
3.2 按 GB47.10 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中检出葡萄球菌,再采用“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动物试验法”或“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呈阳性。
3.3 按 GB47.10 从可疑食品(或食品制作人员鼻腔、皮肤,等部位)或患者呕吐物或粪便/肛拭中检出葡萄球菌,再检测菌株的葡萄球菌肠毒素,并确定其型别为同一型别。
3.4 按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5 cfu/g(mL)。
3.5 采用“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动物试验法”或“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法”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中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呈阳性,供参考。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检出葡萄球菌肠毒素,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中检出葡萄球菌,菌株经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呈阳性,也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从可疑食品(或食品制作人员鼻腔、皮肤,等部位)或患者呕吐物或粪便/肛拭中检出葡萄球菌,菌株经肠毒素检测,证实在不同样品中检出同一型别肠毒素,可确诊。
4.4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从可疑食品或患者呕吐物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5 cfu/g (mL),可确诊。
4.5 其他情况,按照 GB 14938.1 执行。
附录1-6 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10 月)。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引起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的主要食品为海产品(鱼、虾、蟹、贝类等)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1.4 易感人群:所有人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发病急,多数在 4 h~28 h 左右发病,短者 2 h,长者 30 h。
2.2 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发病初期为腹部不适,上腹部疼痛或胃痉挛,恶心、呕吐、发热、腹泻,之后剧烈腹痛,脐周阵发性绞痛为本病的特点。腹泻多为水样便,重者为粘液便和粘血便。有时出现无恶心呕吐的患者。预后一般良好,大多 1 d~2 d 后症状减轻,也有因为其他并发症死亡的病例。
3 实验室检验
3.1 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 cfu/g(或 MPN/g)数量的副溶血性弧菌。
3.2 患者粪便/肛拭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3.3 由加工器具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3.4 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肛拭中相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
3.5 按 GB 47.7 进行检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或加工器具中检出与患者粪便/肛拭中相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不同患者的粪便/肛拭样品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相同,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 cfu/g(或 MPN/g)数量的副溶血性弧菌,即使患者粪便/肛拭中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也可确诊。
4.4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患者粪便/肛拭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也可确诊。
4.5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加工器具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而且发病初期与恢复期的患者血清凝集效价比在 1:4 以上,也可确诊。
4.6 其他情况,按照 GB 14938.1 执行。
附录 1-7 食源性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发病季节: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源性疾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及梅雨季节,食品因潮湿、阴雨天气,贮存不当而变质。
1.2发病原因:经口食入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
1.3致病食品:主要中毒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制品。
1.4易感人群:可引起各年龄段的感染,无明显的年龄组和性别差异。
2临床表现
2.1发病急,潜伏期多数为 1 h~12 h,少数长达 1 d~2 d 以上。
2.2主要症状和体征: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燥不安、惊厥、抽搐、休克。一般无发热。病情及愈后情况与摄入的毒素量有关。
3实验室检验
3.1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3.2从病人呕吐物、粪便/肛拭等生物标本、可疑食物或菌株培养物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代谢产物──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
3.3动物(小鼠)试验具有毒性。
3.4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和米酵菌酸分别按 GB 47.29 和 GB/T 5009.1 进行检验。
4诊断
4.1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中毒食品或/和患者生物标本中检出米酵菌酸,可确诊。
4.2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中毒食品经培养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菌株培养物中检出米酵菌酸或动物(小鼠)试验具有毒性,可确诊。
4.3 其他情况,按照 GB 14938.1 执行。
附录1-8 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常年均有发生,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 月~10 月)。
1.2 发病原因:食用前保存温度较高(20℃以上)和放置时间较长,使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得到繁殖或产生肠毒素,食用前未经彻底加热,食入含大量蜡样芽胞杆菌或肠毒素的食物而导致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
1.3 原因食品:主要食品多为剩米饭、米粉、甜酒酿、剩菜、甜点心及乳、肉类食品。
1.4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年老体弱者多发。
2 临床表现
2.1 临床表现可分为呕吐型和腹泻型,或两型兼有。病程一般在 8 h~36 h,预后良好。一般无死亡。
2.2 呕吐型:潜伏期短(一般为 30 min~5 h)以恶心、呕吐为主,并伴有头晕、四肢无力、少数有腹痛和腹泻、发热。
2.3 腹泻型:潜伏期较长(一般为 8 h~16 h)以腹痛、腹泻为主,少数有恶心和呕吐、发热。
3 实验室检验
3.1 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菌数测定,食品中应≥105cfu/g(mL)
3.2 中毒病人呕吐物、粪便或肛拭中检出的蜡样芽胞杆菌与可疑食品检出的菌株,其生化或血清型相同。
3.3 检验方法按 GB47.14 进行检验。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从可疑中毒食品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并且含量≥105cfu/g(mL)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中毒患者呕吐物、粪便或肛拭中检出的蜡样芽胞杆菌与中毒食品检出的菌株的生化分型相同。
附录1-9 食源性空肠弯曲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全年均可发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 月~10 月)。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空肠弯曲菌污染的食品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引起食源性空肠弯曲菌病的主要食品以家禽肉为主,尤其是鸡肉。污染途径为食用未煮熟的鸡肉或其他食品受到生鲜鸡肉的交叉污染。此外,未进行巴氏消毒的牛奶和受污染的饮用水也可导致空肠弯曲菌感染。
1.4 易感人群:暴发时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而在散发的病例中,小儿较成人多。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为 1 d~11 d,一般为 2 d ~5 d。
2.2 初期症状多为腹泻,腹绞痛、呕吐、发热 38 ℃~40 ℃,腹泻多为水样便,奇臭。严重者腹泻可为血性便。该病多发于婴幼儿、儿童及青壮年。病程一般为 2 d~10 d。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及患者呕吐物中检出空肠弯曲菌。
3.2 从不同患者的粪便或肛拭子检出空肠弯曲菌。
3.2 患者发病初期与恢复期的血清凝集效价比在 1:4 以上有诊断意义。同时以健康人作为阴性对照。
3.3 检验方法按 GB 47.9 进行检验。
4 诊断
4.1 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检出空肠弯曲菌,即可确诊。
4.2 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患者呕吐物、粪便及肛拭子中均未分离出空肠弯曲菌,但患者发病初期与恢复期空肠弯曲菌的血清凝集效价比在 1:4 以上,也可确诊。
4.3 其他情况,按照 GB 14938.1 执行。
附录1-10 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全年都可能发生。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的食物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主要为生肉及肉制品、鸡蛋、蔬菜沙拉、乳与乳制品、海产品及即食食品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1.4 易感人群: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一般为 4 d~21 d,最短 3 d,最长 70 d。
2.2 主要症状为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早产、死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
3 实验室检验
3.1 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2cfu/g(ml)数量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2 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3 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相同血清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4 由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检测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5 按 GB 47.30 进行检验。
4 诊断
4.1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相同血清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即可确诊。
4.2 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2cfu/g(ml)数量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即使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也可以确诊。
4.3 其他情况,按照 GB 14938.1 执行。
附录1-11 食源性变形杆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 月~10 月)。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变形杆菌污染的食品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引起食源性变形杆菌病的食品主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尤其以水产类和熟肉制品为多见,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污染途径为制作食品过程中生、熟食品交叉污染,或受污染的熟食在较高的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后食用引起。
1.4 易感人群: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为 3 h~20 h。
2.2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周或上腹部刀绞样疼痛、腹泻、发热约 38℃左右。大便多为水样便,有恶臭,无脓血。中毒患者一般于 1 d~2 d 内自愈。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及患者呕吐物、粪便、肛拭子中分离出生物学型别或血清型相同的变形杆菌。
3.2 患者发病初期与恢复期的变形杆菌血清凝集效价比在 1:4 以上有诊断意义。同时以健康人作为阴性对照。
3.3 检验方法见附录A。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的优势菌为变形杆菌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分离出生物学特性或血清型一致的变形杆菌,即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患者呕吐物、粪便及肛拭子中均未分离出变形杆菌,但患者发病初期与恢复期变形杆菌的血清凝集效价比在 1:4 以上,也可确诊。
4.3 其他情况,按照 GB 14938.1 执行。
附录 A变形杆菌检验方法
A1 增菌培养:固体样品加适量灭菌盐水,均质后吸取混悬液接种于 GN 肉汤, 36±1℃培养 24 h。
A2 分离平版: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或 SS 平板,36±1℃培养24 h。
A3 伊红美蓝平板和 SS 琼脂平板,生长菌落无色透明或半透膜圆形菌落,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在伊红美蓝平板上可呈现片状蔓延生长菌落,挑取菌落接种三糖铁培养基。
A4 生化试验:三糖铁培养基,乳糖阴性,葡萄糖产酸产气或只产酸不产气,硫化氢阳性或阴性,尿素和苯丙氨酸酶阳性,可进行生化试验,其鉴别见表 1、2、3、4。
表 1 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摩根氏菌属鉴别表
生化反应 | 变形杆菌属 | 普罗菲登斯菌属 | 摩根氏菌属 |
西蒙氏柠檬酸盐 硫化氢 尿氨酸脱羧酶 明胶 脂酶(玉米油) D.E 露醇 蔓延生长 | V + V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2 变形杆菌属四个生化群的鉴别表
生化反应 | 普通变形杆菌 | 奇异变形杆菌 | 粘化变形杆菌 | 潘纳氏变形杆菌 | |
1 | 2 | ||||
靛基质 | + | + | - | - | - |
尿氨酸脱羧酶 | - | - | + | - | - |
麦芽糖 | + | + | - | + | + |
木糖 | + | + | + | - | + |
水杨苷 | + | - | - | - | - |
七叶苷水解 | + | - | - | - | - |
生化反应 | 摩根氏菌 | 生化Ⅰ群 |
硫化氢 | - | V |
赖氨酸脱氢酶 | - | + |
动力 | + | - |
甘油 | - | + |
生化反应 | 碱化 普罗菲登斯菌 | 路斯太坚氏 普罗菲登斯菌 | 司徒氏 普罗菲登斯菌 | 雷极氏 普罗菲登斯菌 |
尿素酶 | - | - | V | + |
肌醇 | - | - | + | + |
侧金盏花醇 | + | - | - | + |
阿拉伯糖醇 | - | - | - | + |
蕈糖 | - | - | - | - |
半乳糖 | - | + | + | + |
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 O 抗原为 49 个,H 抗原为 19 个,见表5。
表5 普通和奇异变形杆菌简化抗原表
O 抗原群 | H 抗原 | O 抗原群 | H 抗原 |
1 | 1(1) | 26 | 2(2),3(2),6(1) |
2 | 1(1) | 27 | 2(2),3(2) |
3 | 2(2),2(2) | 28 | 2(2),3(2) |
4 | 1(1),8(1),16(1) | 29 | 13(2) |
5 | 1(2),3(2) | 30 | 1(2),2(2),4(2),13(2),15(2) |
6 | 1(2),2(2),3(2) | 31 | 1(1),2(2) |
7 | 1(2),3(2),4(2) | 32 | 1(1),3(2),5(1) |
8 | 1(1) | 33 | 3(2) |
9 | 1(2),2(2) | 34 | 6(1) |
10 | 1(2),2(2),3(2),4(2),5(2) | 35 | 2(2) |
11 | 1(2),2(2),4(2),6(2) | 36 | 3(2),7(1) |
12 | 1(2),2(2) | 37 | 17(1) |
13 | 1(2),2(2),3(2),4(2) | 38 | 1(1),2(2) |
14 | 1(2),3(2) | 39 | 18(1) |
15 | 1(2),7(1) | 40 | 4(2) |
16 | 1(2),9(2),14(2) | 41 | 1(1),2(2) |
17 | 1(2),10(1) | 42 | 1(1) |
18 | 1(2) | 43 | 2(2) |
19 | 1(1),3(2),11(1) | 44 | 11(1),19(1) |
20 | 1(2),2(2) | 45 | 11(1) |
21 | 1(1) | 46 | 17(1) |
22 | 1(1) | 47 | 1(1) |
23 | 1(2),2(2),3(2),12(2) | 48 | 1(2) |
24 | 1(2),2(2),3(2),13(2) | 48 | 2(2) |
25 | 1(1) |
A6 患者血清效价测定
A6.1 取患者急性期(发病后 2~3 天)和恢复期血清(12~15 天)进行血清效价测定。同时取健康人血清做为对照。
A6.1.1 稀释血清:以生理盐水稀释血清,1:4,1:8 倍比稀释到 1:0,每管 0.5mL,同时做一盐水对照。每个血清稀释两列。
A6.1.2 将不同样品中分离出的菌株,接种营养琼脂斜面 36±1℃培养 18~24h ,用盐水洗下,制成 H 和O 抗原,H 抗原在菌液中加入 0.2%甲醛,O 抗原系将浓菌加入等量的 95%酒精,于 36±1℃过夜,两种抗原分别经离心沉淀,弃去上清液,其沉淀物用盐水稀释成含 10 亿菌/mL。
A6.1.3 在每管 0.5mL 的稀释血清中一列加 H 抗原,一列加入 O 抗原各加 0.5mL,振荡摇匀,置 36±1℃18~24h,观察结果。
A6.1.4 凝集反应呈“++”的最后一管,为其效价滴度。
A7 交互吸收试验:取不同样品中分离的菌株,进行交互吸收试验。
A7.1 抗原制备:将菌株接种营养琼脂 36±1℃18~24h,用生理盐水洗下菌苔,制成含菌量为 100 亿~2000 亿/mL,按 0.5%的浓度加入甲醛,杀菌,置 36±1℃ 18~24h。
A7.2 免疫血清制备:选择体重 2 公斤左右的健康家兔,从耳静脉接种上述抗原第一次 2.5 亿个,第二次5 亿菌,第三次 10 亿菌,第四次 20 亿菌体,每次间隔 5 天,在最后一次 7~10 天从耳静脉取血做效价测定。一般效价在1:00 以上,即可从颈动脉或心脏取血。
A7.3 交互吸收
A7.3.1 吸收菌制备:将菌株接种于克氏瓶中营养琼脂,置 36±1℃培养 24h,用少许盐水洗下。制成浓厚菌液,每毫升含 500 亿菌体。加入 2%甲醛,36±1℃2~3 天杀菌,经做无菌试验合格后使用。
A7.3.2 吸收试验:血清用 1:10000 硫柳汞的生理盐水稀释成 1:5 或 1:10,每毫升血清中加入吸收菌
0.2~0.8g,振摇混匀,置 36±1℃3h,并经常摇动,离心沉淀,分出血清与制备免疫血清的抗原细菌做玻片凝集试验,如还有凝集,继续吸收,直至物凝集。再与吸收菌做凝集试验,如不凝集证实为同一型别,反之则认为不是同一型别的变形杆菌。
附录1-12 食源性阪崎肠杆菌病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1.1发病季节:无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生。
1.2发病原因:经口食入被阪崎肠杆菌污染的食物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婴儿配方中极微量的阪崎肠杆菌污染就有可能导致感染的发生。受阪崎肠杆菌污染的调制配方在较高温度下存放,食用前不加热,或加热不彻底,喂食时间较长等都可导致阪崎肠杆菌有机会生长繁殖,增加患病的危险性。
1.3致病食品:主要为婴儿配方粉。另外,配方粉冲调、放置和喂食过程中不卫生的调制器皿和环境、配方粉冲调过程中添加的其他成分(如淀粉或糖)或食用其他食物也可能成为一种其他类型的污染源。
1.4易感人群:阪崎肠杆菌可引起各年龄段的感染,但高危人群主要是婴儿(0~12 月龄)和新生儿(0d~28 d),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或免疫力低下的婴儿,发生严重感染的危险性最高。
2临床表现
2.1潜伏期:不明确。
2.2主要症状:感染主要引起婴儿脑膜炎、败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2.2.1脑膜炎:早期症状主要是吮奶无力或不吃奶,体温不稳(多数病儿有发热,少数全身发凉,体温不升),呼吸窘迫,黄疸,呼吸暂停,中枢神经系统体征[如嗜睡,惊厥(特别是局灶性),呕吐,激惹]更特异性地提示脑膜炎。25%的病例有囟门的隆起或饱满,仅 15%的病例有颈项强直,也可发现颅神经异常(特别是涉及第 3,6,7 对颅神经)。该菌引起的脑膜炎常引起脑梗塞、脑脓肿、囊肿形成和脑室炎等并发症,并且可引起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脑水肿、四肢瘫痪和发育障碍等。
2.2.2败血症:早期体征通常是非典型的和轻微的。自发性活动减少,吸吮无力,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和体温不稳(过高或过低)最常见。其他症状和体征包括呼吸窘迫,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和烦躁不安),黄疸,呕吐,腹泻和腹胀。
2.2.3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婴儿可表现为腹胀的肠梗阻,胃胆汁性残留(在喂养后)可逐渐发生呕吐胆汁,或肉眼或镜下血便,败血症可表现为嗜睡,体温不稳,呼吸暂停发作的增多和代谢性酸中毒。
3实验室检验
3.1从可疑食品中检出阪崎肠杆菌。
3.2从患者呕吐物、粪便/肛拭、血液、脑脊液等生物标本中检出阪崎肠杆菌。
3.3对从可疑中毒食品和患者生物标本的阪崎肠杆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获得相同的指纹图谱。
3.4按 GB 47.40 进行检验。
4诊断
4.1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生物标本相同指纹图谱的阪崎肠杆菌,可确诊。
4.2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如无可疑食物,但从 2 个或 2 个以上患者生物标本中分离到相同指纹图谱的阪崎肠杆菌,可确诊。
4.3其他情况,按照 GB 14938.1 执行。
附录1-13 食源性霍乱弧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全年均能发生,但多发于夏秋季的 6~10 月份。
1.2 发病原因:经口摄入受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1.3 致病食品:引起发病的常见食品主要有水产品、海产品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1.4 易感人群:不分种族、年龄和性别对本菌均普遍易感,但受胃酸及免疫力的影响,感染后并非人人都发病。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1 d~3 d,短者数小时,长者 7 d。
2.2 临床分型
2.2.1 轻型
仅有腹泻症状,极少伴呕吐,大便一天少于 10 次,大便性状为软便、稀便或黄水样便,个别患者粪便带粘液或血,皮肤弹性正常或略差,大多数患者能照常进食及起床活动,脉搏、血压、尿量均正常。
2.2.2 中型
腹泻次数一日 10~20 次,精神表现淡漠,有音哑,皮肤干而缺乏弹性,眼窝下陷,有肌肉痉挛,脉搏细速,血压(收缩压)儿童<9.33kPa(<70mmHg),成人 12~9.33kPa(90~70mmHg),尿量每日<400mL,脱水程度相当体重儿童为 5%~10%,成人为 4%~8%。
2.2.3 重型
腹泻次数一日 20 次以上,极度烦躁甚至昏迷,皮肤弹性消失,眼窝深凹,明显发绀,严重肌肉痉挛,脉搏微弱而速,甚或无脉,血压(收缩压)儿童<6.67 kPa(50 mmHg),成人<9.33 kPa(70 mmHg)或测不到等循环衰竭的表现,尿量每日<50 mL 或无尿,脱水程度儿童相当于体重 10%以上,成人 8%以上。
2.2.4 中毒型(干性霍乱)
为一较罕见类型,起病后迅速进入休克状态,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
3 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或加工器具、患者的呕吐物、粪便/肛拭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到 O1 群或/和 O139 群霍乱弧菌。
3.2 从患者呕吐物、粪便/肛拭标本霍乱毒素基因 PCR 检测阳性。
3.3 从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中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到 O1 群或/和 O139 群霍乱弧菌。
3.4 引用 GB 15984。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患者粪便/肛拭子、呕吐物和可疑食物或加工器具中检出 O1群或 O139 群霍乱弧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患者的粪便/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霍乱毒素基因 PCR 检测阳性,和/或从可疑食物、加工器具中检出同型 O1 群或 O139 群霍乱弧菌时,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对患者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 4 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 8 倍以上增长者,也可确诊。
4.4 其他情况,按照 GB 14938.1 执行。
附录1-14 食源性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秋、冬及早春季节多见。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生食或半生食毛蚶等贝类、蟹或水果、蔬菜,等食品。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通常为25-30d,最短15d,最长50d。
2.2 食欲下降、发热、乏力、肝区不适或隐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继发肝损害症状(排出深色尿、灰白便),部分病例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等黄疸症状。轻症状者数周恢复,严重者则需数月。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个别病人(尤其是老人)可出现肝衰竭。根据临床表现分如下三型:
2.2.1 急性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通常表现为近1周左右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l/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2.2.2 瘀胆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黄疸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肝脏有明显病理学改变。
2.2.3 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一般既往无肝病史,表现为急性起病,严重消化道症状,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用Smith分类法出现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肝脏迅速缩小。肝功能异常,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肝脏有显著病理学改变。
亚急性重型则表现为以急性肝炎起病,临床上有极度乏力,严重食欲不振,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腹水及出血倾向。肝脏进行性缩小。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以Smith分类法出现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肝功能明显异常,胆酶分离,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肝脏有显著病理学改变。
3 实验室检验
3.1 发病早期,检测病人血清抗HAV-IgM抗体呈阳性。
3.2 检测病人血清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3.3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3.4 患者食用的可疑食物或粪便/肛拭检测甲型肝炎病毒PCR呈阳性,可供参考。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在发病早期,病人血清抗HAV-IgM抗体呈阳性,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的典型临床表现且半月前有生食贝类史,可疑似。
4.4 其他情况,按照 GB 14938.1 执行。
附录1-15 食源性诺如病毒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冬季高发,有时在夏季也会出现发病的小高峰。
1.2 发病原因:主要经口传播。包括生食受污染的贝类或食用的贝类未经煮透,食品加工者感染的病毒经食品传播给食用者等。也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物品、空气等传播。
1.3 致病食品: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贝类。除此之外,受污染的沙拉、水果、三文治、蛋糕、冰霜、冰块等也能引起食物中毒。
1.4 易感人群:人群对诺如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主要分布在学校、家庭、医院、、幼儿园、旅游区等,多在集体机构以暴发形式出现。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一般为 24 h~48 h,少数在 18 h 内或 72 h 后发病,个别患者潜伏期仅 10 h 左右。
2.2 主要症状和体征:发病急。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4h 内腹泻 4~8 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粪检白细胞阴性。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病人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头痛、轻度发热、寒颤和肌肉痛也是常见症状,严重者出现脱水。
2.3 本病预后良好。一般无死亡病例。脱水是诺如病毒胃肠炎的主要死因。
3 实验室检验
由可疑食品、病人呕吐物或粪便/肛拭中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可供参考。
4 诊断
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患者可疑食品或呕吐物或粪便/肛拭中检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排除常见细菌和其他肠道病毒导致的感染性疾病的可能,可确诊。
4.2 其他情况,按 GB14938.1 执行。
附录 2常见化学性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 2-1 食源性氨基甲酸酯农药中毒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中毒季节:没有季节性及地区性中毒特征。
1.2 中毒原因及食品:有摄入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污染的食物史,或误将氨基甲酸酯农药作为食物或调料等摄入。
1.3 易感人群:摄食者均易发生中毒。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数分钟至数小时。
2.2 轻度中毒
短期密切接触氨基甲酸酯农药后,出现较轻的毒蕈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流涎、多汗、瞳孔缩小等,有的可伴有肌束震颤等烟碱样症状,一般在 24h 以内恢复正常。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往往在 70%以下。
2.3 重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并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a.肺水肿;
b.昏迷或脑水肿;
c.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 30%以下。
3 实验室检验
3.1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测定:按 GBZ52-2002 附录方法测定。
3.2 可疑食物中氨基甲酸酯农药含量的测定:植物性食物按 GB/T5009.145 执行,动物性食物按GB/T5009.162 执行。
3.3 呕吐物或胃内容物中氨基甲酸酯农药含量的测定:按 GB/T5009.163 执行。
4 诊断
4.1 符合氨基甲酸酯农药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确认中毒由食物引起,在可疑食物、呕吐物或胃内容物中检出氨基甲酸酯农药,即可确诊。
4.2 硫代(或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农药无胆碱酯酶抑制作用,不能采用本标准判定。
4.3 其他情况,按照 GB 14938.1 执行。
附录 2-2 食源性钡盐中毒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中毒季节:全年均可发生,无地区性差异。
1.2 中毒原因:误将白色粉末状钡盐当作食盐、发酵粉、碱面、小苏打、明矾等使用,如误将氯化钡当作明矾加入面中炸油条,碳酸钡当作发酵粉或碱面制作面食引起中毒等。
1.3 中毒食品:受氯化钡、碳酸钡等钡盐污染的食品。
1.4 易感人群:无明显的年龄与性别差异。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 30min 至 2h,短者 10min,长者达 48h。
2.2 主要症状与体征:突出表现是肌肉麻痹、心血管损害及低钾血症。
2.2.1 中毒的分级
根据进食钡盐史,相应的临床表现,结合肌力的降低,进行综合分析。
2.2.2 急性轻度中毒
进食后短期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悸、胸闷、麻木或无力,肢体运动力弱,肌力Ⅳ级,心电图有早期低钾所见或血清钾稍低。
2.2.3 急性中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外,肌力Ⅱ~Ⅲ级肌张力降低,心电图、血清钾呈现低钾表现。
3.3 急性重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外,四肢弛张性瘫痪,肌力 0~Ⅰ级甚至呼吸肌麻痹,心电图及血清钾显示明显低钾现象,多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3 实验室检验
可疑食物、呕吐物或胃内容物中钡的测定,按附录 A 规定进行。
4 诊断
4.1 有明确的钡盐进食史,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呕吐物或胃内容物中检出钡,排除其他中毒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钾症的可能,即可确诊。
4.2 有明确的钡盐进食史,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未从可疑食物、呕吐物或胃内容物中检出钡,排除其他中毒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钾症的可能,可确诊。
4.3 无明确的钡盐进食史,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呕吐物或胃内容物中检出钡,排除其他中毒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钾症的可能,可确诊。
4.4 其它情况,按照 GB14938.1 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