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衰落略论_以景德镇为例_范瑛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0:12:03
文档

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衰落略论_以景德镇为例_范瑛

第34卷第4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4,No.4007年7月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July,2007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衰落略论)))以景德镇为例范瑛(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摘要:传统手工业城市的衰落是近代城市变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典型传统手工业城市景德镇为例,分析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景德瓷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其衰落的原
推荐度:
导读第34卷第4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4,No.4007年7月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July,2007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衰落略论)))以景德镇为例范瑛(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摘要:传统手工业城市的衰落是近代城市变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典型传统手工业城市景德镇为例,分析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景德瓷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其衰落的原
第34卷第4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34,No.4

007年7月Jo ur nal of Sichuan No rmal U niversit y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July,2007

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衰落略论

)))以景德镇为例

范 瑛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

摘要:传统手工业城市的衰落是近代城市变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典型传统手工业城市景德镇为例,分析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景德瓷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其衰落的原因,说明城市主导产业的兴衰对产业结构单一的手工业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关键词:近代中国;手工业城市;衰落;景德镇;陶瓷业

中图分类号:K928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4-0139-05

收稿日期:2007-03-06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十五课题/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0(批准号:02BZS03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范瑛(1976)),女,四川成都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在农业时代,如果说商业交通路线对商业城市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那么对手工业城市而言,支撑着

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则是其生存发展的命脉。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任何产业部门都要经历形成、发展、成熟、衰落的过程,而由特定的产业部门聚集而成的专业性城市的发展必然受到主导产业兴起、发展、成熟、衰退周期性变动的影响而发生波动。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的兴衰明显体现出这一规律。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传统手工业城市,其繁盛于明清、衰落于近代的命运,集中地反映了城市受单一主导产业影响而起伏跌宕的历史命运。以往有关景德镇的研究大多仅仅关注其主导产业瓷业的兴衰变化,从景德瓷业本身内部诸要素,如产品特性、生产方式、行业组织以及经营观念等探讨其产业兴衰的原因。本文试图将景德镇放在近代中国从传统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过渡的广阔时代背景下,从政治局势、国际竞争等外部环境,景德瓷业的内部问题,以及传统瓷业向近代工业的转型等多角度,分析城市主导产业衰落对单一手工业城市造成的致命影响。

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洪武二年(1369年),洪武皇帝在景德镇珠山建立御窑厂,专门生产皇宫御用瓷器,所制瓷器只求精工,不惜工本,使制瓷技艺更趋进步。到宣德时期,御器厂所造瓷器,/无物不佳,小巧尤妙,此明窑极盛时也0[1]卷5,。珠山周围亦分布着众多民窑,生产规模很大。据万历年间(1573)1620)统计,当时瓷业雇工/每日不下数万人0[2]卷49,12。明末宋应星在其不朽巨著5天工开物6中描述明代制瓷业时称,/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所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0[3]卷7。明代后期,景德镇瓷器行销国内外,并大量运往欧洲。自1602年至1637年,经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到荷兰的中国瓷器总数高达300万件以上;自1608)1616年(缺1609、1611两年)六年内,经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入欧洲的瓷器共1165件,其中以景德镇瓷为主[4]18。瓷业的兴盛带动了城市的繁荣,当时的景德镇乃/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0[5]卷206,7。

139

随着瓷业生产的发达,景德镇的城镇规模亦得到相应的扩大。清代督陶官唐英描绘道:/景德一镇,僻处浮梁邑境,周袤十余里,山环水绕一洲,缘瓷产其地,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借瓷资生。0[6]138瓷业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全国各地身怀绝技的制瓷匠师聚集景德镇,形成了/景德产佳瓷,产器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0[1]卷8,120的局面。一时间,/豪商大贾,咸聚于此0,/其人居之稠密,商贾之喧阗,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0[7]旧序15,26。景德镇成为天下闻名的瓷业城市。/浮于饶称望邑,景德一镇,屹然东南一雄。业陶者(生)于斯,贸陶者聚于斯,天下之大,受陶之利,而举以景镇名0;/浮处万山之中,而景德一镇,则固邑南一大都会也。殖陶之利,五方杂居,百货俱陈,熙熙乎称盛观矣0[1]卷8,112。景德镇城市的格局以御器厂为中心,街巷和民窑围绕御厂逐步扩增。至迟在嘉庆年间,景德镇街市的扩展,已/自观音阁江南雄镇坊至小港咀,前后街计十三里0[1]卷1,5,人口达25万,遂与佛山、汉口、朱仙并列为全国四大镇。

近代以来,景德镇的主导产业制瓷业日渐凋零,其城镇的发展出现日益衰落的状况。御窑厂于咸丰五年(1855年)停产,直至同治五年(1866年)以后才逐渐恢复生产,但早已没有昔日辉煌。据资料统计,道光年间景德镇开工的窑数有280个左右,咸丰年间则仅有20)30个瓷窑开工,到1869年才恢复细瓷窑60个,每窑有200)300工人。盛极400余年的明清御窑全然废圯,民窑所剩110余座,也因生意萧条,而陷入困境[8]129。由于瓷业衰落,景德镇的人口开始大量流失,许多原来在瓷窑的工人,迁往广东从事瓷业,或者改行别寻他业。1903年,江西巡抚布政使柯逢时奏:/江西浮梁县之景德镇制造瓷器,已历数朝,曩年售价约值五百万金,近乃愈趋愈下,岁不及半。0[4]339

建立后,制造及贩卖瓷器的商人,均曾设法恢复旧业,并建新式窑数座,但因缺乏资本,制造商与贩卖商又不合作,以致毫无成效。以往兴盛时,中国各省均派庄客常年驻办,故景德镇瓷行林立,共有牌号数千家之多,全年累计输出约千万元,1924年至1925年则仅有三、四百万元[9];景德镇瓷业最盛时期,有瓷业工人20万人,到1934年只剩下5万人;销售额最高时达1000万元,到1934年下降到400万元;烟囱虽有万余座,但出烟者不过十之一二[8]129。抗战时期,景德镇再次遭受重创,瓷业一落千丈。据报道,抗战前景德镇有瓷窑150余座,年产瓷器19954万件;而到战后的1947年,瓷窑仅余76座,年产瓷器仅2万件[10],城市从20多万人的大城市变成了几万人口的小镇。

景德镇近代衰落的直接原因是城市主导产业制瓷业的衰落,而景德镇制瓷业衰落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

首先,近代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军事战争以及经济方面的关税协定和货物倾销的压迫,内则有多次国内战争和无数次的军阀混战。混乱动荡的政治经济局势,断送了中国一切的发展可能,瓷业的衰落乃是必然的结果。景德镇衰落的先兆起于太平天国时期,景德镇是由江西入安徽的要道,成为军事要地,曾国藩的和太平天在此转战数载,以致百业尽废。此后,清统治日渐落末,瓷业销路因之不畅。虽然在光绪时稍有恢复,但不久辛亥爆发。入后,差不多连年有军阀混战,交通屡断,商旅裹足。同时,民初军北伐江西,由景德镇溃退安徽,又带来战争骚扰。1931年,/九一八0事变,东三省瓷器销路完全阻塞,营口、哈埠、关东各帮均裹足不来。1932年,因淞沪战争导致银根吃紧,景德镇各业几乎不能维持。近代以来,混乱动荡的政治局势,使得景德瓷业饱受摧残,只能在一波又一波时局冲击下挣扎求存。

其次,对景德镇瓷业造成致命打击的是,伴随西方侵略而来的现代机器工业的冲击。自18世纪欧

140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洲制成真正的硬质瓷后,19世纪后期,欧洲陶瓷生产普遍采用机器,英、德、法等国的陶瓷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因机器生产成本低廉,日渐把中国陶瓷挤出国际市场。东方日本也显露锋芒,跻身竞争行列。同时,列强在华攫取的关税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又使得外来商品的价格分外低廉。咸丰八年(1858年),中英5天津条约6规定,凡进口的洋货,除在海关完纳5%的进口税外,另缴215%的子口税就可以代替沿途所经内地关、卡应征的各种捐、税和厘金。这样一来,来自西方的机器生产的工业品,可以不受中国内地厘卡的束缚,大量地输入中国的内地。

洋瓷以其低廉的成本和繁多的样式畅销中国,夺走了景瓷大部分市场。据5今世中国贸易通志6记载:/就各国进口货之品质观之,英、德两国,全用机器制造,规模极大(德国在一九二零年又有瓷器输入,其价值为四零八一两,以后年年增加),且其技术,极为巧妙,不但成本较廉(机器能节省生产费),制品样式亦多,至不可胜数。德国货品质坚实,价格低廉,最受市场欢迎,即英国货也有相当声誉。0[11]161由此可见当时洋瓷对中国瓷器的冲击。20世纪初,日本陶瓷业迅速崛起,并向中国及中国传统的海外市场大量输出,景瓷国际市场销路日渐狭窄。到了清末,以产瓷著世的中国,在外国洋瓷倾销的袭击之下,市场日见减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景德镇细瓷出口与最旺之年相比,已减去一半,多被日本瓷器所挤占。

与洋瓷在中国通行无阻形成鲜明对比,景德镇瓷器的销售却不得不面对层层关卡和赋税盘剥,以致于在与洋瓷的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太平天国之后,景德镇瓷器外运先在景德镇缴纳一次统税,在经过湖口、运出江西省境时,再纳一次出口税。时期,景德镇每年税收为40万元,湖口出口税与此数相等,两处税额共计每年征收80万元。1928年,景德镇瓷器总产值660余万元,以征税80万元计算,约合12%的税率[11]1,仅景德镇和湖口两道税关已经难以负荷。而景德镇本镇的苛捐杂税更是难以枚举。1932年,江西省开始在景德镇设立专局征收瓷捐,引起了各商帮的强烈反对及罢工罢市。景瓷要运至其他地区,又要受当地税捐的剥削。如从景德镇运往天津的瓷器,先要在本地纳出口正、附税,到九江需纳政捐,到天津海关又重征正本税、附半税和河北省厘捐;如要再转运各地,还需缴纳天津常关税。可见,层层盘剥的苛捐杂税实在是景德瓷业衰落的又一致命因素。

繁杂的税收、杂费使得景瓷的运销成本剧增,为了同机制瓷器抗争并抵销税捐的盘剥,景德镇瓷业不得不想方设法降低成本,遂走上了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下坡路,瓷业生产水平日益下降。如陈浏在5陶雅6中感叹:/吾华瓷品尚矣!而今不如古者,原因甚复也。曰胚胎,昔之土质细腻,今则粗劣矣。曰手工,昔之模范精整,今则苦窳矣。曰釉盟,古之至探整泅,今别枯燥矣。曰彩色,昔之朗科解明,曰釉质,昔之色泽莹润,今则枯燥矣。曰彩色,昔之颜料鲜明,今则黯败矣。曰式样,昔之古意深厚,今则俗恶矣。曰画手,昔之写生雅致,今则蠢谬矣。曰火候,昔之出窑完美,今则暴薛矣。0[12]卷上产品质量的降低,导致市场更形缩小,景德瓷业陷入恶性循环、更趋衰败的境地。

除了以上外部因素外,来自景德瓷业自身的内部因素也是导致景德镇瓷业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是瓷业产业组织的落后。景德瓷业到近代一直延续农业时代的产业组织结构,即以家庭手工业作坊为主,规模相对较小,分工很细。当时景德镇制瓷业可细分为8业36行,包括掘土业、匣钵业、烧窑业、制瓷业、彩户、看色业、瓷行、瓷店、黏灰行、白土行等等。由于分工过细,且以家庭作坊为主,往往能分不能合,能散不能聚,不利于资本的积累和聚集,极大地了行业的规模发展。可见,以小规模的传统家庭手工业作坊为主的手工瓷业,显然无法适应现代产业商品竞争的需要,自然无力与现代组织的大机器产业的洋瓷相竞争。

二是行业组织的落后。景德镇瓷业的行业组织以传统的行会行帮为主。行会行帮是农业时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曾在沟通内外经济、解决商业生产纠纷以及兴办公益慈善事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近代以来,行会行帮的负面作用日益突出:行会行帮垄断技艺,工人的自由雇佣和商品的自由交易,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发展;行会中不乏陋习恶性,常有以会首做寿、年节之名敲诈勒索,或勾结官绅欺压民众等现象;有的行会从封建的地方观念、家族观念出发,为一己私利不惜挑起与临县的争端,甚至发展为地方性武装械斗,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1926年,景德镇爆发了乐平籍和都昌籍的大械斗,两县人民互相仇杀,相持数月,误杀其他各县人甚

141

范瑛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衰落略论)))以景德镇为例多,造成景德镇空前的大惨案,以致街市之上数月无人,百业凋零。

此外,景德镇地处偏僻,风气闭塞,手工业者和商多数观念保守,墨守成规,不思进取。面对洋瓷的挑战,他们束手无策,反而走上了粗制滥造的道路,不仅在制瓷质量上不断下降,在瓷业改良方面也没有大的建树,所以一直难以挽回颓势。

清末民初,为了挽救景德瓷业,曾有过一些现代化改良和努力。从1904)1910年,中国先后建立了七个近代式的瓷厂。景德镇的江西瓷业公司是其中之一,1907年由上海道瑞、江西候补道李嘉德创办,计划从冀、鄂、苏、皖、赣五省筹集资本40万元,结果只筹集到20万元。因资金不足,没有力量购置近代的新式机械设备,只得因陋就简,利用旧式手工制瓷业的生产工具进行操作,生产规模难以扩大,资本值也一直蹒跚不前。

1934年,国民设置陶业管理局和筹建光大瓷业公司,聘请曾在东北创办肇兴窑业公司而闻名的陶业改良家杜重远来江西主持。杜重远对景德镇瓷业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发表了景德镇瓷业调查记,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剥削是瓷业生产衰落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了重振景德镇瓷业的计划、步骤和方法,但1935年因政治因素而被判入狱,他所制定的改善景德瓷业的规划和种种措施,都未来得及实施。

20世纪初,清推行新政改革,振兴和发展工商实业,然而江西地方却消极应付。后来,在的敦促下,虽然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企业,但数量有限,仅15家,远远落后于当时全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水平。景德镇创办的近代企业仅有两家,即1903年候补道孙廷林创办的景德镇瓷器公司和1907年上海道瑞、江西候补道李嘉德创办的江西瓷业公司。景德镇近代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昔日同为四大镇之一的汉口和其他新兴通商口岸城市。江西官僚顽固守旧的态度与碌碌的作为,使其在景德镇的发展与转型中并未扮演起近代工业助推者的角色。由于缺乏现代化产生的内在发展条件[13]37,景德镇现代工业发展举步维艰。近代工业在景德镇的发展极为有限,无法弥补因传统主导产业的衰落而带来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也了景德镇经济的现代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景德因瓷而兴,亦因瓷而衰。历史上辉煌一时的制瓷业不仅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也造就了明清时期/天下四聚0之一/瓷都0景德镇的空前繁荣,成为这个传统手工业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然而在现代工业浪潮的冲击下,传统行业优势逐渐丧失,同时内部问题日益凸现,景德瓷业一落千丈,导致了城市的全面衰落。

首先,近代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工业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手工业造成严峻挑战。现代机器产生以其较低的成本、批量化的生产、廉价的产品和优质的质量形成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导致传统手工业的全面危机。另一方面,传统手工业工艺技术的落后、产品结构的单一、经营方式和管理观念的陈旧等自身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成为其发展的制约,更加剧了其危机,导致传统手工业日益衰落。

其次,城市衰落与城市结构功能有密切联系。相较而言,结构功能单一的城市比综合性结构功能的城市更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也更易于衰落。因为单一结构功能的城市往往对某一产业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其他产业部门都是围绕主导产业而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往往随着主导产业的兴衰而兴衰。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尤其是中小手工业城市,往往都具有以某种主导手工业为核心的单一经济结构,对主导产业的依赖性尤为明显,城市发展因此隐含着极大的风险。这种情况在近代化工业浪潮的冲击下显然更为严重。

在中国由传统农业时代步入现代工业时代的关键时期,代表传统优势的城市主导产业由盛转衰,新兴现代工业亦未能及时跟上,原本单一的城市经济结构使得景德镇根本无力抵御因城市主导产业衰落而带来的城市整体衰落趋势。伴随着制瓷业的凋敝,城市的发展失去了主要动力,景德镇也失去了昔日繁荣的面貌,故其衰败的大势实难扭转。一部景德镇的城市兴衰史有力地表明主导产业对经济结构单一的传统手工业城市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影响,也为当今的城市产业构成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参考文献:

14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范瑛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衰落略论)))以景德镇为例

[1](清)蓝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M].傅振伦详注,孙彦整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2](光绪)江西通志[M].刘坤一等修,刘铎,赵之谦等纂.光绪七年(1881)刻本.台北:华文书局影印,1967.

[3](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影印,1976.

[4]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M].增订本.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5](明)王世懋.二酉委谭[G]//(明)沈节甫.纪录汇编.上海:涵芬楼,1938.

[6]唐英.陶冶图说[G]//熊寥.中国陶瓷古籍集成.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7](乾隆)浮梁县志[M].程廷济修,凌汝绵纂.南昌:江西省图书馆油印本,1960.

[8]隗瀛涛.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9]杂纂[J].钱业月报,6(6).

[10]日货美货汹涌而来景德镇瓷业不景气较战前减产九万倍[N].日报,1947-02-27.

[11]江思清.景德镇瓷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36.

[12](清)陈浏.陶雅[G]//中国古代陶瓷文献辑录.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

[13]何一民.开埠通商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及早期现代化的启动[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46(5):34-40.

On Traditional Handcraft Industrial City Decline in Modern China

FA N Ying

(H istor y&Culture Inst itute,Sichuan U niv er sity,Cheng du,Sichuan6100,China)

Abstract: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handcraft industrial cities is an impo rtant aspect of m od-er n urban changes.Taking for instance Jingdezhen,a ty pical one in its heyday during the M ing and Qing dy nasties,this author analyses the challeng es faced by Jingde ceram ic trade im pacted by mo dern industrial tide during the critical transfo rmatio n of China from traditional ag ricultural so-ciety to moder n industrial so ciety,discusses the causes of its decline from the per spectiv es of ex-ternal contex t of po litical situ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its internal problems as w ell as the tr ansfor mation fr om traditional ceramic trade to m odern industry,and illustrates a decisive impact that the r ise and decline of a city.s leading industr y has on the city.s developm ent of un-i tar y industrial structur e.

Key words:mo dern China;handcr aft industrial city;decline;Jingdezhen;cer am ic trade

[责任编辑:凌兴珍]

143

文档

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衰落略论_以景德镇为例_范瑛

第34卷第4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4,No.4007年7月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July,2007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衰落略论)))以景德镇为例范瑛(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摘要:传统手工业城市的衰落是近代城市变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典型传统手工业城市景德镇为例,分析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景德瓷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其衰落的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