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在通过多种途径调查的基础上,收集了关于南通市农民收入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收入来源的构成以及与通过对长三角其他地区农民收入情况的比较。揭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增收对策。
关键词:长三角 收入构成 增收潜力
1.南通市概况
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西南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西北与泰州市接壤,北与盐城市接壤。地江下游冲积平原,海洋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5.1。
南通的资源比较丰富,南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于于一身,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拥有海岸线210公里,其中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40多公里。全市海岸带面积1.3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21万公顷,是中国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石油、天然气、煤、大理石等。全市耕地总面积700万亩,土壤肥沃,适种范围广,盛产水稻、蚕茧、棉花、油料等作物。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文蛤、紫菜、河鳗、沙蚕、对虾的出口创汇基地。吕四渔场是全国四大渔场、世界九大渔场之一。
南通市是一个人口大市, 根据《南通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全市常住人口为728.28万人。其中家庭户人口为68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5人。南通无论在农林牧渔业、工业和建筑业还是市场贸易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南通市农民收入现状
2.1南通市农民收入现状
南通市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从1981年到2012年的30多年时间里,南通市农民收入不断跃上新台阶,1992年南通市农民收入跃过千元大关,1995年、1996年又分别跃过2000元、3000元,2001年南通市农民收入再过4000元大关,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而近5年的收入状况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2011年开始,农民收入进入过万的时代。
“十一五”期间,南通市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在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率先在苏中、苏北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到2010年南通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914元,增长80.2%。2010年全市乡镇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的乡镇共有80个,占乡镇总数的77.7%,其中超过15000元的乡镇有4个,分别是三星镇、海门镇、天补镇、东灶港镇,其中三星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4000-15000元的乡镇有8个,13000-14000元的乡镇10个,12000-13000元的乡镇17个,11000-12000元的乡镇20个,10000-11000元的乡镇21个。
表1.近5年南通市农民收入状况
年份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2008 | 7811 |
2009 | 8696 |
2010 | 9914 |
2011 | 11730 |
2012 | 13231 |
图1.近5年南通市农民纯收入变化趋势
图1是南通市各年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轨迹。纵观这短短的5年间农民收入变化的轨迹,南通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7800元左右增加到2012年的13231元,2012年是2008年的1.7倍。
2.2南通市农民收入在全省及长三角地区的位次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南通市农民收入水平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居第六位,2012年南通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4元,列在南通之前的城市分别是:苏州(19396元)、无锡(18509元)、常州(16737元)、南京(14786元)、镇江(14518元)。南通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处于“与标兵(排位在南通之前的城市)差距越拉越大;追兵(排位在南通之后的城市)差距越来追越小的状态。
表2.长三角地区农民收入情况
地区名称 | 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
上海 | 17605 | 11385 |
苏州 | 19396 | 11785 |
无锡 | 18509 | 11280 |
宁波 | 18475 | 11450 |
绍兴 | 17706 | 10950 |
嘉兴 | 18636 | 11560 |
杭州 | 17017 | 10692 |
常州 | 16737 | 10171 |
湖州 | 17200 | 10751 |
南京 | 14786 | 51 |
舟山 | 18601 | 11367 |
镇江 | 14518 | 8703 |
南通 | 13231 | 7811 |
扬州 | 12686 | 7450 |
泰州 | 12493 | 7338 |
图2.长三角地区农民收入年均增长
从增长速度看,2008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农民收入增长进入缓慢增长期,各城市的增长速度相当,南通、扬州、泰州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最快。
3.南通市农民收入构成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构成,如图3所示。
图3.南通市农民收入构成
2003年南通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393元,其中,工资性纯收入人均2426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5.2%;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1708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38.9%;财产性纯收入人均49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1.1%;转移性纯收入210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8%。
①工资性性收入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如表3所示,农民人均家庭性收入由2008年的1000元增加到20012年的5611元,5年增长了近6倍,占纯收入的比重达42.4%,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112.6%,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一方面是各地加大农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较快;另一方面从“九五”中期开始乡镇企业改制,激活了企业,农民从本地企业获得的收入也随之提高。
表3.南通市农民收入渠道
指标 | 2008 | 比重(%) | 2010 | 比重(%) | 2012 | 比重(%) |
全年纯收入 | 7811 | 100 | 9914 | 100 | 13231 | 100 |
家庭经营性收入 | 6200 | 79.4 | 6198 | 62.5 | 6041 | 45.7 |
工资性收入 | 1000 | 12.8 | 2900 | 29.3 | 5611 | 42.4 |
财产性纯收入 | 187 | 2.4 | 230 | 2.3 | 596 | 4.5 |
转移性纯收入 | 424 | 5.4 | 586 | 5.9 | 983 | 7.4 |
③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大幅提高。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包括利息收入、股息收入、租金收入、出售财物及转让无形资产等财产性纯收入和在外人口寄回和带回收入、农村外部亲友赠送收入、救济金、保险赔偿、退休金、土地征用补偿等转移性纯收入。2003年南通市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为259元,比1997年增加82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9%,提高0.6个百分点,一方面是由于农民的投资意识不断增强,投资收益不断增长,以及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大及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进一步规范,农民从土地征用得到的补偿收入也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工薪阶层收入不断提高,离退休金、养老金收入也不断增加,提高了农民人均财产性及转移性收入水平。
4.南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原因分析
南通农民收入从纵向看,增长速度缓慢;从横向看,与相邻地区收入差距拉大。从自身看,除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相关外,还与其区位特征相关,由于浙江历来是重商之地,市场经济的理念和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更是全国首屈一指,江苏苏南地区与浙江一样也是中国重商主义的温床,但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除了本身的经济基础外,还在于利用良好的地域优势,充分结合了与上海的发展互动优势。
①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即GDP与农民收入具有强相关关系。一般而言,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即经济增长快,意味着农民外出务工机会增多收入增加的同时,各方面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增多,刺激农产品市场价格提高,相应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长快,对工业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增加,反过来刺激经济增长。反之,经济增长放慢和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相互制约。南通市近10多年农民收入和经济增长(GDP增长)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相关系数为r=0.9137,表明农民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有着较强的依附性。长三角市人均GDP与农民人均收入也存在较强相关性,两者相关系数r=0.8561,南通市人均GDP处于第1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第13位。
②乡村企业发展的差异对收入的影响
南通市和长三角其他地区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企业在各地蓬勃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务收入的增长有效地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但90年代中后期,由于乡镇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及国际市场的影响,其发展速度放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而同期浙江和我省苏南地区却奇迹般创造了新的“苏南模式”,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快速发展,成为农民劳务收入不断增长的强有力支点,乡村企业发展的差异,是南通市农民收入不及其他地区农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成因。同时随着乡镇企业改制、转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之外地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涌入,企业实行低成本发展,一方面企业用工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员工的基本工资、最低工资和增资权力不对等,直接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③资本经营及创业意识不强,财产性收入比重低
财产性收入占南通市农民收入比重很低。浙江农民收入较高,这与经济结构有关。浙江人有着良好的经商传统,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坚韧的创业精神,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在全国领先,宁波非公有经济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正如李源潮所指出的,很重要的是浙江老百姓掌握了生产资料,他们的收入来自两个方面,既有工资收入,又有财产性收入,是全面的生产要素收入,而我们是单一的劳动收入。从另一个方面讲,他们是当老板的多,我们是打工的多(据测算,南通市约有51%的非农劳动力作为劳务输出),打工的工资再多,总不如老板多,(据近5年农村住户资料测算,外出劳务人数增长与人均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的相关系数r=0.9747,也就是说,多年来外出劳务人员的工资水平没有增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是由于外出劳务人员增多所致,),这也是造成南通市农民收入与浙江、苏南等地农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最关键的是,资本的增殖方式,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目前我们利用得较少。虽然南通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万元,但投资收益很低,2002年南通市农民财产性收入中利息、股息收入人均只有11元,占纯收入的比重只有0.3%。
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慢是影响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慢表现在农村从业人员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两个方面,2012年南通市乡村从业人员360.6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数183.41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50.9%,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占比超过50%的地区。2013年GDP中一产比重达13.8%,在长三角地区处于较高水平。目前南通市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并存,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不高并存的窘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南通市虽是农业大市,多数农产品产量在长三角地区领先,但南通市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 2012年南通市农业产值与食品工业的产值比为4.3:1,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1:2~1:4之间,两者差距明显,同时农产品企业带动农户的引力不足,据调查,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只有0.8%。
⑤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差距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采用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33个指标,分别计算出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测算,2012年最发达100县(市)即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最高的100县(市)(百强)中浙江以26个(市)位于榜首,长三角六市占18席,江苏以15个县(市)居第二,全部在长三角8市中,其中苏州5席且位次靠前,常州3席、无锡2席、镇江2席,南通市只有海门、通州位列其中但位次靠后(分别为81位、99位)。
5.南通农民增收潜力及对策选择
南通市农民收入基本现状和多方面制约因素表明,南通市农民收入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存在相当的差距,新阶段农民收入加速提高的困难与压力巨大,但困难之中也存在着较大潜力和希望,从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1)区位优势将逐步显现。 南通市滨江临海,有全长227公里的长江岸线和205公里的海岸线,随着新长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苏通大桥和上海-崇明-南通通道的建成,南通市将逐步进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在信息、物流、资源等方面接受上海经济的幅射将进一步加快。同时江苏省实施的“沿江大开发”战略,及南通市实施的“江海联动”战略将进一步推动南通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2)非农产业的加速发展将为农民增收拓展更大的空间。南通市工业化将迎来加速发展的新历史机遇。工业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增加农村劳动力务工机会和工资性收入;二是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提高,使农民获得超额收益;三是工业化必然推动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非农化进程,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建筑业是南通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南通铁军”名闻天下,多年来在致富农民方面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转移大量劳动力,目前吸纳了约60万农村劳动力,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以上;二是给农民直接增加了收入,按一个建筑工人年纯收入1万元计算,则为全市农民人均带来近千元的收入。在第三产业方面,随着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必将带动南通市城乡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从而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3)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还有相当空间。养殖业方面,规模经营的优势开始突显,海安家禽饲养量占全市近1/3,且规模养殖占90%以上,规模效益显著。农产品加工业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南通市支持农业的力度正呈现加大趋势,重点实施项目农业,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引导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促进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农村劳动力仍有进一步加快转移的余地。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虽已具规模,但总体水平和输出层次仍然比较低。2002年南通市农村劳动力360万,行业结构还处于“一、二、三”的状态,农业劳动力仍然占50.9%,比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高1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31%,第三产业占18.1%,分别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7.2、4.1个百分点。目前南通市正进一步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化程度。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产业加速发展的情况下,今后南通市农村劳动力仍有加快转移的余地。
参考文献:
[1]江苏统计局.南通市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及对策措施[EB/OL].江苏统计局,2004(9).
[2]南通市统计局.南通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江苏统计信息网,2013(3).
[3]南通市统计局.南通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江苏统计信息网,2012(3).
[4]南通市统计局.南通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江苏统计信息网,2011(3).
[5]南通市统计局.南通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江苏统计信息网,2010(3).
[6]南通市统计局.南通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江苏统计信息网,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