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
3、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等倾向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4、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身心价值是核心部分)P86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6、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速发展。
7、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8、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
9、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10、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P110
11、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P114
12、双轨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以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度。
补: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13、教学科目:又简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14、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P131
15、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 P139
16、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教学原则:P212
1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18、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19、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20、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和品德发展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
2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24、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可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种。
25、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26、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资料P95
27、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P323
2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P404
29、班集体: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P426
30、参照群体:是指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通俗地说,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P427
简答题:
一、古代教育的特点 P20
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古代学校出现和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的特点 P23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P33
1、顺序性: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速度直线前进的
3、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处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即体现为一种阶段性
4、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
四、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P41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五、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P52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六、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P54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
七、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P57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八、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P61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教师还是形成社会、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九、教育的相对性 资料P34
所谓教育的相对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表现在: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十、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P101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坚持全面发展观
3、培养个性
十一、教育制度的特点 P111
1、客观性:某种教育制度的制定的废除,有它的客观基础和发展的规律性。
2、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入学条件即受教育权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上。
3、历史性:教育制度的具体内容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
4、强制性:教育制度对个体的行为有一定的强制作用。
选择题:
1、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故它与教育方针就有所不同。
2、①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代 罗马帝国教 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还早三百来年;
②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③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的学科(教育学的形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具有的形态,成为一门的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重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学问题。);
④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逐渐利用社会学所常用的实证方法和心理学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学不再仅仅是根据一定的思想和规范去考察教育…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指导人们为完满生活做准备。1861 《教育论》
⑤“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是1901年德国梅伊曼首先提出的,另一位德国著名教育家拉伊1908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⑥教学过程最优化:苏联巴班斯基
3、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4、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5、①1902年,清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它以当时的日本学制为蓝本。
②16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它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受当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
6、①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常称这三个文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为“三本书”。课程方案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教科书陈述每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应开展的活动。
②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该书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问答题(论述题):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P154
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P297
三、德育过程有哪些规律 P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