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7 22:37:44| 分类: 继续教育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必修 1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北京市大峪中学 李宗录 (102300)
lizonglv@yahoo.com.cn
第一部分 知识体系分析
一、高中地理的体系结构
二、必修Ⅰ的知识体系
本模块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本模块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传统内容,教学是一般不少于 54课时(按 18周计、每周 3课时)。本模块的教学课时只有 32课时,并且为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按原来课程设计的内容容量也要压缩。所以必须用全新的思路来选择本模块的教学内容。
1 、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 1)从人地关系的角度
本模块知识内容的选择,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考虑。因为这样既可以突出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又可大大删减传统学科知识。
要素选择: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一一剖析,而本模块的内容标准没有对生物、土壤等要素作为学习要求。
重点选择:对于某自然地理要素,所选择的内容也很不系统。例如,关于地质的知识只选择了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关于地貌知识只选择了地表形态的变化;关于大气知识只选择了大气受热、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关于水的知识只选择了水循环和洋流。
难点选择:即使选择的内容,对其要求也简单明确。例如,对于太阳,只要求其对地球的影响,删除了关于太阳本身的知识;关于洋流,删除了洋流的成因、类型等知识。
( 2)从学生学习的角度
作为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本模块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
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
基本规律:主要有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基本过程: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
2 、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习能力是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模块的内容设计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用地图(或图表、资料)的能力。
第二:举例说明(或结合实例说明)的能力。
第三:分析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3 、重视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
基本观念: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等。
人地关系:物质循环及能量交换的地理意义。
4 、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为解决课程理念、学习目标与学科知识的矛盾,改变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本模块内容设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方法运用于课程内容设计,即从同类中选取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知全豹,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然后由个别的知识向同类知识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例如,为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选择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案例;说明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选择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为案例;说明自然条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选择全球气候变化为案例;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要求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三、章节知识体系
(1)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选择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主要讲述自然地理学中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内容。自然地理学具有严谨而庞大的学科体系,如果从学科体系考虑高中阶段应学习的内容,将很难做出选择。从人地关系这条主线看,学习自然环境主要是为了认识地理环境,没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门系统的学习,而应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环境。学生通过自然环境部分的学习,目标之一是学会分析对地理环境有着深刻影响的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很复杂,那些过程应为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过程”呢?首先,这些过程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广泛性(全球性);其次,这些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人类活动产生深远影响;第三,这些过程对于高中阶段学生来说,不会因涉及的知识过深过难而成为学习障碍。因此《课程标准》中选择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和大洋环流。为了方便学生对这四大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课程标准》还选择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规律,包括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大气受人过程、天气系统等。
( 2)“地表形态的塑造”的内容选择
“地壳物质循环”是四大过程之一。而“地表形态的变化”则是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A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延伸,在分析了大气圈、水圈之后,侧重分析岩石圈的变化,为后面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做好进一步的铺垫。
B 、“地表形态”是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之一,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是学生认识、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地球上大规模的、宏观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重要组成部分。地形(地貌)与气候一起,是区域地理差异形成的两个基本性因素。
C 、“地表形态”是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内力作用”内容只有在本部分进行讲解和阐述。而外力作用的理解还要追溯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部分内容,正是由于太阳辐射,才导致了地球上大气、水体的运动;正是由于大气(风力作用)、水体(河流、冰川、海浪)的运动,才构成了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外部动力。所以,把“地表形态的塑造”放在大气、水体之后来讲,这样的体系体现了这种内容上的前后联系。
D 、本部分内容涉及的一些地貌景观是学生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这就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对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的阐述,说明由此形成了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为学生理解地貌成因提供了分析工具。
E 、“地表形态”对聚落、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人类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人类的各种活动。
第二部分 课标标准与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 1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一、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上,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化。
地壳是岩石构成的,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要涉及各种地质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本条标准的重点。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出他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的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溶为岩浆等。
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对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探索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要涉及。但是,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人类大规模利用的矿产资源都来源于矿物,因此,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内容。
二、教材比较
版 | 章 | 节 | 文字信息 | 图像信息 |
人教版 |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 图 4.8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
中图版 |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 图 2-3-13 地壳的物质循环 |
鲁教版 | 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 、岩石圈的组成 ( 1 )岩浆岩 ( 2 )沉积岩 ( 3 )变质岩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 图 2-1-2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 图 2-1-3 岩石圈结构示意 图 2-1-4 花岗岩(左)与玄武岩(右) 图 2-1-5 沉积岩形成示意 图 2-1-6 石灰岩受热变质成大理岩 图 2-1-7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图 2-1-8 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 |
湘教版 |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二)岩石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 (二)岩石的转化 | 图 2-1 石英 图 2-2 金刚石 图 2-3 方解石 图 2-4 花岗岩 图 2-5 山谷峭壁露出的沉积岩 图 2-6 片麻岩 图 2-7 三类岩石转化示意 图 2-8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 |
人教版专章讲述。中图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鲁教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湘教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2 、内容比较
关于地壳中的物质。既然是要学习物质的循环,那么首先得明白是那些物质,地壳中的物质自然是各种类型的岩石了。传统教材中“化学元素 → 矿物 →岩石→岩石圈”是学科本位的知识结构体系,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似乎确实没有必要掌握这么多地学知识,特别是化学元素、矿物的知识。岩石的类型(或地壳中物质的类型)是学习地壳中物质循环必备的知识,是课堂教学中的必学内容。
关于地壳中物质的循环。按照湘教版的说法,地壳中的物质循环包括地质循环和岩石的转化。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与软流层之间的物质转化,岩石的转化是指各大类岩石之间的物质转化。人教、中图、鲁教都只讲到岩石的转化,对于地质循环并未涉及。地质循环也许对于知识的系统性有用,但对学生生活生产用处并不是很大,可以不作为必学内容。岩石的转化是地壳中物质循环的重点,不同岩石(或物质)完成转化的地质作用,可以结合图像、文字材料一定给学生交代清楚。
3 、图像选择
( 1 )人教版示意图
( 2 )中图版示意图
( 3 )鲁教版示意图
( 4 )湘教版示意图
三、教学建议
1 、教学目标
( 1 ) 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及其转化过程。
(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化。
2 、教学重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3 、教学难点:循环运动观念的建立
4 、教学用具:课件
5 、教学策略:学案导学
6 、教学过程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概念扫描
地表形态的 ▲ 也是岩石圈物质的 ▲ 。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 ▲ 和 ▲ 、 ▲ 的相互转化。
2 .过程探究:读图说出地壳中各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
岩 浆 → 岩浆岩:
岩浆岩 →岩 浆:
岩浆岩 →沉积岩:
岩浆岩→变质岩:
沉积岩→变质岩:
沉积岩→岩 浆:
变质岩→沉积岩:
变质岩→岩 浆:
3 .规律总结:图中地壳物质的循环包括几个循环过程。
循环 1: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
循环 2 : 岩浆→岩浆岩→岩浆
循环 3: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岩浆
循环 4:岩浆→岩浆岩→变质岩→岩浆
循环 5:沉积岩→变质岩
循环 6:沉积岩→沉积岩
4 .迁移应用:关于地壳物质的循环示意,还可以设计成怎样的联系图表?
例如:读下图 请你说出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意义。
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②岩浆岩、变质岩及已生成的沉积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③岩浆岩、沉积岩及已生成的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④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被高温融化,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课标 2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一、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其公布的《地理学名词》(科学出版社, 19 年)中,将地形和地貌合称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个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一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的骨架做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做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二、教材比较
版 | 章 | 节 | 文字信息 | 图像信息 |
人教版 |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 、能量来源 2 、表现形式 ( 1 )岩浆活动 ( 2 )变质作用 ( 3 )地壳运动 A 水平运动 B 垂直运动 二、外力作用 1 、能量来源 2 、表现形式 ( 1 )风化作用 ( 2 )侵蚀作用 ( 3 )搬运作用 ( 4 )堆积作用 | 图 4.1 基拉韦厄火山与喜马拉雅山 图 4.2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石柱 图 4.3 海水侵蚀地貌 图 4.4 冰川侵蚀地貌 图 4.5 海水堆积地貌 图 4.6 风力堆积地貌 图 4.7 地貌景观 图 4.8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一)褶皱山 1 、褶皱 2 、褶曲 ( 1 )背斜 ( 2 )向斜 (二)断块山 (三)火山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 图 4.9 褶曲示意 图 4.10 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 图 4.11 被侵蚀确实的褶皱 图 4.12 断层示意 图 4.13 华山 图 4.14 火山示意 图 4.15 日本富士山 图 4.16 某山区公路走向示意 | ||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二)河流堆积地貌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 图 4.17 河谷的演变 图 4.18 河流堆积地貌 图 4.19 黄河三角洲卫星影像 图 4.20 实验图片 图 4.22 河流地貌对聚落造成的影响 图 4.23 聚落的位置与发展 图 4.24 崇明岛的位置 图 4.25 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变迁 | ||
中图版 |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地质作用 1 、概念 2 、类型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 、岩浆活动 2 、地壳运动 ( 1 )方向: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 2 )结果:褶皱、断层(地垒、地堑) 3 、变质作用 二、造成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 1 、风化作用 2 、侵蚀作用 3 、搬运作用 4 、沉积作用 | 图 2-3-1 岩浆活动示意 图 2-3-2 火山喷发 图 2-3-3 褶皱形成示意 图 2-3-4 褶皱作用形成山脉 图 2-3-7 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破坏 图 2-3-8 六大板块示意 图 2-3-9 岩石的物理分化 图 2-3-10 岩石的生物分化 图 2-3-11 流水侵蚀作用 图 2-3-12 沉积作用 图 2-3-13 地壳的物质循环 图 2-3-15 科罗拉多大峡谷在美国的地理位置 图 2-3-16 科罗拉多大峡谷略图 图 2-3-17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层分布 |
鲁教版 | 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 、内力作用的“足迹” ( 1 )褶皱 ( 2 )断层 2 、外力作用的表现 ( 1 )流水作用 ( 2 )风力作用 | 图 2-1-1 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 图 2-1-2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 图 2-1-3 岩石圈结构示意 图 2-1-4 花岗岩(左)与玄武岩(右) 图 2-1-5 沉积岩形成示意 图 2-1-6 石灰岩受热变质成大理岩 图 2-1-7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图 2-1-8 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 图 2-1-9 六大板块示意 图 2-1-10 褶皱形成示意 图 2-1-11 背斜、向斜示意 图 2-1-12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 图 2-1-13 断层形成示意 图 2-1-14 断块山 图 2-1-15 流水侵蚀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图 2-1-16 冲积扇示意 图 2-1-17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 图 2-1-18 风机作用形成的沙丘 图 2-1-19 冰斗 图 2-1-20 海岸地貌 |
湘教版 |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第一节、第二节 |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 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 图 2-1 石英 图 2-2 金刚石 图 2-3 方解石 图 2-4 花岗岩 图 2-5 山谷峭壁露出的沉积岩 图 2-6 片麻岩 图 2-7 三类岩石转化示意 图 2-8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 图 2-9 天长日久,水可以雕刻出有神壮美的峡谷 图 2-10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 图 2-11 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 图 2-12 阿拉伯半岛卫星影像 图 2-13 东非裂谷带示意 图 2-14 背斜构造和发育在背斜上的谷地示意 图 2-15 向斜构造和发育在向斜上的山地示意 图 2-16 断裂示意 图 2-17 华山西风的千仞峭壁,就是在断层基础上发育而成的 图 2-18 日本富士山 图 2-19 地震裂缝 图 2-20 海蚀地貌景观 图 2-21 风蚀地貌景观 图 2-22 梯田 |
人教版在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安排了三节内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中图版安排在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鲁教版安排在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的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湘教版安排在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分为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两节内容。
从章节顺序来看,人教版、中图版把本部分内容安排在大气圈、水圈之后,在学习外力作用时就会顺理成章。
中图版、鲁教版、湘教版与课程标准的顺序一致,只有人教版做了改动。
2 、内容比较
( 1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均属于地质作用,但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均未就此概念做出阐释。只有中图版将其定义为“由自然里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这个概念跟本课标关系并不是很明显,建议取消。
( 2 )内力作用:各版本基本上都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关于地壳运动的处理,除地壳运动方向阐释基本一致外,作为内力作用中最主要的表
现形式,规律和结果各版本的处理不尽相同。
地壳运动规律(板块运动):人教版是在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中,作为解释褶皱山的形成而出现的,也就是服务于褶皱山形成的解释,并未做知识点专门化处理。湘教版在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把“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分为三种类型,其中“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对板块构造运动做了系统的阐释。中图版作为阅读材料、鲁教版作为知识窗出现。这些处理中,以人教版的处理为最佳,既避免了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又结合山地成瘾的解释介绍了板块构造学说。
地壳运动结果(地质构造):人教版在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中,通过对褶皱山成因的阐释,巧妙地对褶皱(背斜、向斜)进行了阐释;通过对断块山的解释,巧妙地对断层(地垒、地堑)的知识进行了阐释。湘教版在“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中”,对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结合地形均作了阐释。中图版在“地壳运动”标题中,对褶皱和断层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出现了地垒、地堑,但并没有出现背斜、向斜等概念。鲁教版在“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标题中,把“内力作用的‘足迹’”分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作了介绍,但未涉及地垒、地堑知识。中图版、鲁教版为了追求“去学科中心”而造成的硬伤是明显的,人教版、湘教版的视角、内容都较合理。
关于岩浆活动的处理,人教版在第二节山地的成因中,结合“火山”对其进行了阐释。中图版从理论上进行了阐释。湘教版在“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中对岩浆活动进行了阐释。鲁教版未作解释。
关于变质作用的处理,人教版、中图版均作了简单说明,鲁教版、湘教版均未在内力作用的表现中提及该概念。
值的注意的是,传统教材中地壳运动的方向、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运动的结果这些学科本位的知识架构,在各版本教材中都遭到了抛弃,这是很值得大家关注的一个现象,也说明了各版本的编写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那就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重心不在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而在于“地表形态”,并且是“结合实例”。从这个角度分析,人教版、湘教版通过把“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进行捆绑,突出主题,举例(山地)恰当,在课改方面做出了有意的探索。鲁教版尚不全面,但作为“举例”似乎也能说得过去。中图版则仍然沿用理论体系的阐释,教材的编写沿用传统的“理论——实例”的演绎方法,而且内容并不系统,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本地区山地的地质构造图,让学生分析家乡山脉的成因,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质野外实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人教版还探讨了“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进行了密切的结合。
( 3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等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关于表现形式:人教版除了运用“理论——实例”的传统演绎法,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梳理外,还通过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专题讨论了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鲁教版主要从流水作用、风力作用这两种主要的外力作用,阐释了其对地表形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比较类似大纲版的人教版教材。湘教版重点阐释了“侵蚀——堆积”过程中形成的“侵蚀——堆积”地形,仅稍作举例,这样的处理兼顾了知识的系统性,突出了重点;湘教版还提到了固结成岩的概念,了解一下还是可以的。中图版则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梳理,举例严重不足,仅有几张景观照片。
另外,人教版还探讨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了紧密的结合。
3 、图像选择
版本 | 景观图 | 示意图 | 分布图 | 影像图 |
人教版 | 11 | 8 | 0 | 1 |
中图版 | 8 | 6 | 2 | 0 |
鲁教版 | 6 | 6 | 0 | 0 |
湘教版 | 7 | 6 | 0 | 1 |
1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 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 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2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4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5 、教学策略:学案导学策略
6 、教学过程
【知识点 1 】内力作用
1 、概念扫描
A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 ▲ ,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 。它主要表现为 ▲ 、 ▲ 和 ▲ 。在内力作用中, ▲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B .地壳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 ▲ 和 ▲ 。
C .山地有多种类型,如 ▲ 、 ▲ 、 ▲ 。
D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 ▲ ,其基本单位是 ▲ ,基本形态是 ▲ 和 ▲ 。
E .当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就形成 ▲ 。
2 .过程探究
A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运动形式 | 岩层运动方向 | 岩层变化 | 地表形态 | 相互关系 |
水平运动 | 于地表 | 绵长的 巨大的 | ||
垂直运动 | 于地表 | 起伏 变迁 |
岩层形态 | 岩层新老关系 | 对地表形态的的影响 | |
背斜 | |||
向斜 |
断层位移方向 |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举例 |
水平位移 | ||
垂直位移 |
岩浆喷出方式 |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举例 |
沿线状裂隙溢出 | ||
沿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
( 1 )认识边界类型
( 2 )认识六大板块
( 3 )在世界地形图上,绘出生长界,观察大洋中脊与生长界的关系,总结出海洋、裂谷的形成与生长界的关系,并举出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的例子。
( 4 )在世界地形图上,绘出消亡界,观察消亡界沿线的地形,总结出山脉、海沟、岛弧与消亡界的关系,并举出喜马拉雅山等例证。
4 .迁移应用
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痕迹。下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请根据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下列问题。
( 1 )公元 79 年 -15 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 2 )公元 15-18 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 3 )那不勒斯湾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些特征?
【知识点 2 】外力作用
1 .概念扫描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 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 ▲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 ▲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 ▲ 、 ▲ 、 ▲ 和 ▲ 四种方式。
2 .过程探究
( 1 )河流侵蚀地貌
( 2 )河流堆积地貌
( 3 )风力侵蚀地貌
( 4 )风力沉积地貌
( 5 )海水地貌
( 6 )冰川地貌
3 .规律总结
对地貌的影响 | 典型例证 | |||
外力作用 | 侵蚀地貌 | 流水侵蚀 | ||
风力侵蚀 | ||||
冰川侵蚀 | ||||
海浪侵蚀 | ||||
堆积地貌 | 流水堆积 | |||
风力堆积 | ||||
冰川堆积 | ||||
海浪堆积 |
( 1 )张家界
( 2 )黄河三角洲
( 3 )云贵高原与黄土高原
【知识点 3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知识点 4 】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第四部分 课题研究
——崇明岛未来是什么样子
(略)
第四部分 课题研究
——科罗拉多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