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①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②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
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③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
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④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佂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选自《新序•杂事四》)
【注释】①劬:qú 勤劳;②窳:yǔ 懒惰;③褊:气量狭小;④惄:nì 忧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数灌其瓜( ) ②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 )
③楚亭怪而察之( ) ④因具以闻楚王( )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楚令因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 高祖因之以成大业
B.楚令因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 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
C.报怨以德 皆以美于徐公
D.则乃梁亭之为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梁亭瓜比楚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反映了一种嫉妒心理。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之后,得意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
D.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可以从“梁楚之欢”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翻译:
5.从宋就处理事件的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二)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①,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②,朝分尚食③,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选自《春酒堂遗书》)
【注释】 ①讲钧礼:以平等的礼节相待。②炼珍:精美的食物。③尚食:皇帝吃的东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子佣出( ) ②影乃益瘦( )
③老人前曰( ) ④辍箸叹曰( )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子佣出 子何恃而往 B老人延入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 犹是芋也 何芋是甘乎 D.厚资而遣之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芋老人社会地位低微,生活也较贫困,但他能给予相国(原来的“书生”)两次帮助,而且后一次较前一次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即便称芋老人为仁者兼智者,亦不为过。
B.芋老人对忍饥受寒的书生热心相助,请书生进家避雨,煮芋请书生吃,颂扬了过芋老人热心助人的传统美德。
C.书生牢记芋老人的恩情,当上相国后,并未因为地位高高在上而忘恩负义,他把芋老人夫妇接到自己家里,待为上客,还以丰厚的财物相送,验证了他知恩图报的诺言。
D. 作者名为替芋老人立传,实是借芋老人之口传达某种道理。
5.芋老人认为相国今昔食芋感受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讽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 (选自《金陵琐事》)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恐劝令留金也( ) ②何利此数金乎( )
③俟他日来取 ( ) ④因托以寄去( )
2.下列加点字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人欲分数金为谢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B.闻其侄以他事南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其人感谢而去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寄金数年,略不动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何岳夜行拾金,归家不告的举动,虽违背情理,却恰恰维护了亲情,更凸显其高尚品德。
B.本文叙述了何岳两次还金的故事,事例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充分。如将两件事情的叙述顺序作交换,对突出人物的高尚品德没有影响。
C.面对他人的谢仪,何岳直白拒绝,尽显坦荡君子风范。
D.文章叙议结合,向人世间传递正能量。美好的品德,同样值得今人学习。
5. 文末的议论段中,有一字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作用巨大。请指明,并简要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