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新动态及评论
郭连强
〔摘要〕目前国内学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义、作用等方面已形成共识,但在“战略性新兴产
业”
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中应当注意的事项等方面还存在着若干争论,对一些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更是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实践中,应跳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的产业定位思维,突破短期和单一的产业发展的目标,防止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复选择和低水平无序竞争。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培育方案要多样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要注意规避风险。〔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学技术厅重点项目(201003);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规划项目〔作者简介〕郭连强,1971年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吉林长春130033)。〔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11)01-0152-04
近两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些地方也纷纷出台,支持和鼓励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发展。但从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践看,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重复选择和盲目建设现象,这违背了产业发展规律,容易引起新一轮的低水平竞争和资源浪费,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评析目前,国际上并无“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的通行阐述,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国内,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新兴产业展开的,缺乏“战略性”的内涵。有的学者认为,理解好“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科学内涵,需要把握好两个前置词:一是“新兴”,二是“战略性”。“新兴”对应的是一个产业出现的时间,“战略性”对应的是一个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是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支柱性和带动性、能够聚集和吸引世界先进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占据国内外市场制高点的产业。在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性研究视角方面,有些学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2〕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的内涵理解,有关学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伴随新技术发明、应用及
新需求的产生而出现的,对一国竞争力或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部门和新行业。〔3〕从与传统产业相比较的角度来看,一些学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相对于传统产业或成熟产业而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技术创新、相对成本变化、新消费需求的出现等因素有关。技术先进、具有较快增长率、市场需求潜力较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提出的。为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美国、欧盟和日本纷纷提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计划。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提升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出台了大力发展战略兴新兴产业的措施。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时代背景和被赋予的使命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就业能力提升、
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深刻产业内涵,具有潜在的先导性、主导性和支柱性产业特征,是一个国家抢占未来经济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和形成条件评价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各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也不尽相同,因此从地方来看,在确定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和原则,在这方面国内学术界也展开了研讨。一种观点认为,正确地选择符合本地区、本行
业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把握三个原则:要紧跟新科技轨迹;要符合本地实际情况;要考虑产业发展风险。〔5〕也有学者认为,衡量一个产业是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使用三把尺子。第一把尺子是“战略性”,第二把尺子是“带动性”,第三把尺子是“先导性”。〔6〕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基础条件看,一些学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在坚持“全局性”、“联动性”和“潜导性”等原则的同时,还应符合技术层面和产业层面的选择标准。〔7〕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必要的选择条件是要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体现技术先导性。因此,各地区在选择和培育自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首先应该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产业领域率先突破。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涉及的内容比较多,选择的培育也不能从单一的标准出发,因此有些学者提出了比较全面的“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准则论”:国家意志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反映一个国家的意志;市场需求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技术自主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关联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就业带动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资源环境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的特点。〔8〕
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和形成条件研究得比较深入和全面,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大都限定于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笔者认为,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和“新兴性”等基本特征来看,其可以涵盖三次产业中的任何领域。如,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旅游产业、新兴动漫业、现代影视业等都不属于第二产业,但只要这些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大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都可以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也不要一味地强调技术的高新程度,只要能够发挥地区的特色要素优势,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战略作用,一些传统产业中的高端环节也可以培育成为当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当前亟需我们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势,形成科学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和发展观,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二产业定位、高新技术产业定位向适用核心技术定位、合理产业分工定位和优势产业定位转变,不仅要在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上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根植于要素优势和文化优势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另外,我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要有一个长期目标,并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和技术溢出效应,既要考虑当前的产值目标,也要重视长远的产业技术提升目标。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先导产业来培育,如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及新能源汽车目前作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还不现实,但经过培育和发展,这些产业有可能成为未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也不能仅限于单一的产业发展目标,而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的特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评价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时间较短,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选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一些问题还具有不可预见性。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和创新能力方面看,有的学者指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保护、采购、人才培养与使用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不能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9〕从一些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地和发展模式上看,有学者认为,很多地方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的是想以此拉动投资,创造“升级版”的GDP,这就引起了新一轮的技术大引进、雷同式布局、概念炒作、低层次竞争等诸多问题。〔10〕从表面上看,新一轮地方产业选择和发展上的竞争焦点是源于一些地方盲目跟风,但从操作层面上看,则是源于地方在谋划“战
略性新兴产业”时跌入“惯性陷阱”,套用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忽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导向特征。〔11〕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方面看,有关学者认为,由于现代科技前沿成果大多并不成熟,其能否产业化、何时产业化都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导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成功同样也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12〕也有学者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因素的相互关系方面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的矛盾:一是战略性技术的高度战略化和低度市场化的矛盾、二是低端技术市场化与高端技术政治化的矛盾、第三是巨量资金需求与筹资渠道狭窄的矛盾、第四是国家意志与民营载体的矛盾。〔13〕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有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笔者认为,从操作层面上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一些地方由于对投资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的盲目追求,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过度兴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竞争,而忽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的不确定性、风险性。(2)一些地方在选择和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存在过度重视短期目标的行为趋向,看重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想通过这一产业的投资来增加地方产值和财政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潜在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其培育、发展和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有一个缓慢的过程。(3)我国多数地区出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冲动,一些产业的重复选择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尚在培育之中的新兴产业也出现了拔苗助长的势头。致使这些产业的生产能力短期内迅速扩张,新一轮重复建设、
产能过剩和低水平竞争等问题再次出现。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足够重视,新一轮的资源浪费问题可能会重现。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和培育的对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受到产业技术、
市场前景、成长潜力、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并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如,有学者指出,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科技超前部署的规律、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引领和推动作用的规律、人才聚集和成长的规律;〔14〕有学者指
出,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处理好五个关系:即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关系、与一般产业的关系与科技人力资源的关系、与公民科学素质的关系、与创新文化培育的关系。〔15〕有学者指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要以改革为主线,以抢占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制高点为重点,以提升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为目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完善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16〕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投资巨大、技术含量高、风险大等特点,一般企业很难进入。因此,有学者建议,应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统筹规划部署投资一批大项目,集中力量突破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17〕
也有学者建议,必须构建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实施积极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以及引进再创新的新。〔18〕
从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看,学者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应当注意什么等方面问题还存在着若干争论,对一些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更是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同时,由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时间较短,一些对策性的研究成果还不成熟,不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补充建议,以期为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提供参考。
第一,要防止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复选择和低水平无序竞争。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产业演进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19〕如果忽视了产业发展的区域特性,将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个性化培育。因此,各地区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不能盲从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或直接照搬其他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作法,而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特点、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约束条件,从行业发展潜力、带动效应、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着眼来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的重演。国家也要从全局的高度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形成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的“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格局。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方案要多样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地要根据地区实际选择不同的培育模式。从目前看,可供选择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模式。我国许多传统产业具有较好的要素优势,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把传统产业的内涵拓展外延拉伸,加快产业链向高端、向国外延伸,确立产业高端上的国际竞争优势,将传统产业中的一些高端环节改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核心技术拉伸和带动模式。通过核心技术的研发可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规律及国际经验证明,每一项重大的新生核心技术都会催生一个新的产业。20世纪40年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崛起,使人类从电气时代进入了电子时代,随后,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带动了信息产业的大发展。所以,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三是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模式。一些地区也可以根据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势,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注意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技术,并通过产业化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意规避风险。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各地投资的新热点。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数技术并不是市场上的成熟技术,其产生、发展和成熟需要一定的过程,并要经过市场的考验,在产业化过程中将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具有一定的产业化风险。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过程中,要通过风险投资的引入来分散风险。我国风险投资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有许多本质上的不同,在引入风险投资方面不能简单套用一般的风险投资运作机制,而要创造条件,创新风险投资的发展和运行机制,发挥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此外,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退出机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多重举措,也能有效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风险。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不是静止不变的,如同一般产业发展变动规律一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熟和更替也是常态。因此,我们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技术进步的实际变化情况,适时适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方案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华文:《集思广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内涵与领域》,《新湘评论》2010年第11期。
〔2〕〔8〕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1期。
〔3〕姜江:《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中国科技产业》2010年第7期。
〔4〕段小华、刘峰:《关于科技投入支持新兴产业的若干问题探讨》,《太原科技》2009年第12期。
〔5〕李朴民:《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8期。
〔6〕李健:《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科技产业》2010年第4期。
〔7〕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学习月刊》2010年第7期上旬刊。
〔9〕张和平:《对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与建议》,《经济界》2010年第3期。
〔10〕沈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理清几个问题》《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5期。
〔11〕孙智君、王文君:《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轮地方竞争的焦点》,《学习月刊》2010第7期。
〔12〕蔡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关注不确定性》,《金融博览》2010年第6期。
〔13〕房汉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过七道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1月25日。
〔14〕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求是》2010年第1期。
〔15〕冯长根:《选择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建议》,《科技导报》2010第9期。
〔16〕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取向》,《改革》2010第3期。
〔17〕徐晓兰:《建议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中国科技产业》2010年第7期。
〔18〕祝宝良:《构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体系》,《科技成果纵横》2010年第2期。
〔19〕郭连强:《衰退产业调整的国际比较与启示》,《经济纵横》2004年第4期。
【责任编辑: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