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厌学、逃学。一般而言,城市青少年不太会遇到失学的困境,却存在着厌学与逃学的问题。虽然他们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而且也被父母和学校寄予厚望,但是厌学的情况却并不鲜见。有些学生虽然也每天都到学校上学,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是一种被动性的应付行为,可视为隐性逃学。
2、偶像崇拜狂热。偶像崇拜在学校具体表现为“追星”现象,这在学生中已经非常普遍。偶像崇拜与英雄崇拜不同,英雄崇拜是对为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人物的敬仰,并学习模仿。偶像崇拜是指青少年对娱乐界、影视界明星的喜爱、模仿、学习。偶像崇拜狂热现象指的是青少年学生对偶像的崇拜程度和方式超越了普遍认可的限度,从普通的崇拜发展到了一种近似病态的痴迷状态。
3、青少年性越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青少年的营养水平比起父辈有较大程度的提高,青少年的生理发育也普遍提前。现有的青春期生理知识与性知识的教育又长期滞后,使得青少年普遍缺乏与生理发育水平相应的生理知识与性知识,造成许多生理与心理上的困惑,出现生理的早熟与性道德滞后的矛盾,导致性心理问题主要如手淫、早恋、单恋及性犯罪等,也使色情文化乘虚而人。
4、青少年团伙越轨。近年来,不良青少年团伙的越轨行为日渐增多,有的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有特定规范和行为特征的,具有结构性的越轨小团伙。不良青少年的社会分层明显,处于社会底层的不良青少年具有较强的社会认同感,易于形成不良团伙。不良青少年团伙的酝酿、产生过程,是基于青少年个体社会地位的相似性、面临困惑的相似性、受到社会刺激的相似性,这使得他们易于在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上达成一致,相互信任,相互感染,并不断得到强化。当这些群体性的意识、规范与行为模式具体形成,并且在小团伙内得到认可,实际上就形成了不良青少年团伙独特的亚文化,而团伙的不良亚文化又进而形成一种群体压力,无形中支配着团伙成员的行为,更加强化不良青少年个体的越轨意识与越轨行为。
5、青少年强索。近年来,在一些城市的部分学校周围,特别是平时管理较差的学校,出现了未成年人结伙对在校学生进行强索的现象。这些强索者不一定就是在校生,强索现象发生在校园附近或校园内。所谓“青少年强索”是指侵害人或以强凌弱,或以众欺寡,采取语言威胁或暴力手段,公开以借的名义或直接强行索要,向被害人敲诈钱财物的行为,被侵害人通常是在校的中小学生。
6、沉迷网络。网络的大信息量和匿名性的特征,对于青少年有独特的吸引力,上网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在上网人群中青少年已经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游戏,发表意见,但由于青少年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价值观念不定型,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亚文化的影响。这些网络不良亚文化与社会主文化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对青少年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具有很大的冲击力。
收集色情信息。网络上的信息泛滥,各种垃圾信息严重破坏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因特网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近半数与色情有关,有一些人出于赢利目的或不良目的将各种有害信息散布在网络上,或发送到别人的邮件信箱。而青少年辨别能力差、自制自律能力弱,难以抵制这些不良信息的诱惑,往往被动吸收,更有甚者还刻意寻找这样的色情、暴力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接触色情信息的主要载体,越来越成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诱发源地之一。上网成瘾。由于青少年的自制力不强,部分青少年有沉迷于上网的行为,他们可以整天整夜地上网,废寝忘食;可以把功课、工作放在一边,一心只在网络中。他们有的痴迷网络游戏,有的痴迷网络聊天,可以完全放弃现实生活中与其他人的人际交往。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养成有很多原因,诸如:
1.来自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上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促使他们改掉不良行为,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1.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都要注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由兴趣带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逼着教育孩子克服不良的兴趣爱好。
2.兴趣爱好一定要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自己形成高尚的人格,有益于自己学习成才,有益于社会。压着骂着他们学。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了,对其它方面的兴趣就会减少。
3.对孩子平时要以赞扬、肯定为主,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不要只看到孩子的弱点,甚至扩大化,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当家长和老师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阻止,但切勿采取辱骂、体罚等过激行为,要认真分析原因,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
4.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朋友和位置,这样可以防止他们因无聊而去寻找其他不当的娱乐途径。
5、引导学生多浏览信息丰富、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网站,做好学生的网络导航员;积极开发校园网络德育资源,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让学生形成了一个概念:网络原来是一个可以快捷的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桥梁,这就避免了学生一开始对网络功能的错误理解。
最后,学校和家庭都要加强德育工作,使青少年从思想上真正认识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的一生,要积极向上,要有所作为对人类有所贡献。帮助青少年学生要集中一切精力,搞好学习、工作和生活,抵制一切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