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党的十七大,以为总的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重要的理论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理念之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只有充分的认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才能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摆在当前我党和人民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紧迫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因而,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要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和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的产生过程和最基本内涵。
(一)了解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理论体系产生的背景 ,充分认识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长期以来,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相对紧张。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进行着最空前的经济建设,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集中体现在人与资源和人与环境两个方面,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资源能源消耗急剧增长,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始终存在着人口、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背离。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维护之间的失衡、追求数量和速度与质量和效益之间的不协调。总体上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我国消费对资源的的消耗量巨大,因此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纵观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得出结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战略的确立,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顺应国际社会潮流,符合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承上启下的划时代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概括地说,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五个统筹"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是指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确保生态平衡和环境良好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康。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采取这一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向现代化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五方面基本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居民福利水平的有效提高。经济的全面稳健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的良性循环。
二、科学发展观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的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与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到一起。也就是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协同进化,"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人们对统筹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的全面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更深理解和把握,更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和渴望。其本质就是达到经济与社会、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农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今人与后人之间的和谐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但是发展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整体的进步,既包括社会关系方面的进步,也包括自然关系方面的进步。进而言之,科学发展观不仅仅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也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要内容。
(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当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提出,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在我国发展实践上的创新。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其根本目的都在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重新审视并确实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本指针。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
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四、我国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实践上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例如,近几年来,我们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新时期治江思路,以“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为原则,把长江源头生态脆弱区、水电开发集中区、重要水源区、中下游洪泛区以及两湖河口地区,作为维护健康长江的五大关键区域,统筹开发与保护,协调生态与发展,努力实现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维系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四大战略目标,取得了显著地成效。
五、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要做到以切身实际行动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要培养保护的环境伦理和道德,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要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整我们人类行为,遵循自然规律去利用、调节和适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高我们保护环境的素质,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抛弃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生态的环境问题,保证人与自然吧的和谐相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促使我们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是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模式,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