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1、《风筝》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0:03:37
文档

1、《风筝》教学设计

1、《风筝》教学设计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教材分析】《风筝》选自语文版《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
推荐度:
导读1、《风筝》教学设计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教材分析】《风筝》选自语文版《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
1、《风筝》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风筝》选自语文版《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1世纪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品味课文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意义。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风筝事件”的缘由及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解读课文的深层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并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及批判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解“风筝事件”的缘由及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解读课文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把握并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及批判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不合理的教育方法,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走近作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将。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虐杀(nüè)    苦心孤诣(yì)    

(2)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ò) 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下坠  

(3)理解词义

憔悴:形容风筝的单薄瘦小。 

嫌恶:厌恶。 

惊惶:惊惶、害怕、慌张。 

瑟缩:这里指因受惊而抖动。 

虐杀:虐待而致死。 

苦心孤诣:费经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2、理清条理

(1)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

(2)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以“风筝”为引线,讲述了作者为了多年前粗暴地毁坏小兄弟风筝这一事而道歉,但小兄弟却全然忘却了的故事,由此引发了作者严肃的自我剖析和深刻的反思。

(3)梳理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第3-11段):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这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3-4段):“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第二层(第5-6段):“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对少年时的粗暴感到无限懊悔。

第三层(第7-11段):“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2段):以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背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四、合作探究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明确: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你怎样理解“对于精神的虐杀”这句话? 

明确: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放风筝也是游戏的一种。 

3、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风筝是文章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风筝展开,写了“我”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4、鲁迅是如何对待自己当年的错误的? 

明确: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风筝”为引线,讲述了作者为了多年前粗暴地毁坏小兄弟风筝这一事而道歉,但小兄弟却全然忘却了的故事,由此引发了作者严肃的自我剖析和深刻的反思。

6、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2、熟读课文,背诵第二、五段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听写字词积累

  

二、语段精度

(一)研读1—2段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研读3—4段回答以下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明确: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明确: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三)研读5—8段回答以下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明确: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四)研读9—12段回答以下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明确: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三、课堂总结  

本文两个中心的要点,一个是忏悔、一个是悲哀,忏悔是指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作者自我谴责;悲哀是指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作者在写本文时立足于生活,语言平实、选材精巧、结构别致,不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作业布置

5、板书设计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现在)

 风筝  

小兄弟:  爱风筝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做风筝

“我”:   厌风筝          补救未果、后悔痛苦

撕风筝

 【教学反思】

1. 请简要概括选文内容。(3分)

 

2. 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我”为什么感到“惊异和悲哀”?(4分)

 

3. 根据要求理解下面语句。(3分)

(1)请找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一句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并结合文段品味其中的妙处。(3分)

(2)“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请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这个句子进行理解。(3分)

 

4、对待早年过错,“我”的心情如此沉重。读了选文,你从中学到了“我”什么样的精神品质?(2分)

 

 

参:

1、(3分)回忆了小兄弟喜爱风筝而“我”毁坏了他的风筝(2分)以及后来“我”无法补过的事情(或“我”的自责和反思)(1分)。

2、(4分)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1分),而北京却在肃杀的严冬放起风筝来了,所以惊异(1分);想起小时候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事情(1分),想到自己对此无法不过,所以悲哀(1分)

3、(3分)

(1)表示动作的词语是:伸、抓、掷、踏(1分);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愤怒和粗暴(1分);反映了“我”对小兄弟伤害之深,的确是“精神的虐杀”(1分)

(2)从内容上看,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残酷现实的不满,反映了“我”无奈、沉重、悲哀的心情(2分)(任意答对1点得1分,2点得2分)。从结构上看,由回忆转入现实,首尾呼应。(1分)

4、(2分)自省精神(或者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勇于正视自己缺点、知错就改等表意切合的答案均可给满分)(2分)

文档

1、《风筝》教学设计

1、《风筝》教学设计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教材分析】《风筝》选自语文版《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