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doc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0:03:42
文档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doc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六章实数(一)平方根与立方根1、平方根(1)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如果2x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记作“a±”,且a≥0即X=a±(2)表示:非负数a的平方根记作±a,读作“正负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3)性质: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4)开平方:求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Ⅰ、平方根是开平方的结果;Ⅱ、开平方与平方互为逆运算。2、算术平方根(1)定义:正数a的正
推荐度:
导读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六章实数(一)平方根与立方根1、平方根(1)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如果2x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记作“a±”,且a≥0即X=a±(2)表示:非负数a的平方根记作±a,读作“正负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3)性质: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4)开平方:求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Ⅰ、平方根是开平方的结果;Ⅱ、开平方与平方互为逆运算。2、算术平方根(1)定义:正数a的正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六章 实 数

(一)平方根与立方根 1、平方根

(1)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也叫做二

次方根。

如果2x a =,那么x 叫做a 的平方根.记作“a ±”,且a ≥0即X=a ±

(2)表示:非负数a 的平方根记作±a ,读作“正负根号a ”,(a 叫做被开方数)

(3)性质: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4)开平方:求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Ⅰ、平方根是开平方的结果;Ⅱ、 开平方与平方互为逆运算。

2、算术平方根

(1)定义: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a 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例如: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且a ≥0 即X=a (2)性质:(1)一个数a 的算术平方根具有非负性; 即:a ≥0恒成立。

(2)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有1个,且为正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3.开平方公式有哪些? ①2(0)0(0)(0)a a a a a a a >⎧⎪===⎨⎪-<⎩

②2()(0)a a a = 且 a ≥0

4.求1120的平方值: 112=121,122=144,132=169,142=196,152=225,

162=256,172=2,182=324,192=361,202=400

1、 1.414212≈ 1.7323≈ 2.2365≈

5、立方根:

(1)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立方根,也叫做三

次方根。如果3x a =,那么x 叫做a 3a .即X=3a

(2)表示:a 的立方根记作3a ,读作“三次根号a ”(a 叫做被开方数,3叫根指数)

(3)性质:正数的立方根是1个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1个负数;0的立方根是0。

6.33a a = ②33()a a = 33a a -=(二)实数

1、无理数:无限不循环的小数。(一个无理数与若干有理数之间的运算结果还是无理数)

2.无理数的三种常见类型是什么?

①含根号且开不尽方的数; ②化简后含π的数; ③有规律但不循环的无限小数,例如:每两个1之间依次增加一个

2、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实数按定义如何分类?①按定义分类:

⎧⎧⎫⎪⎪⎪⎨⎬⎪⎪⎪⎪⎭⎨⎩⎪⎧⎫⎪⎪⎨⎬⎪⎪⎭⎩⎩

正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有理数零无限循环小数负有理数实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有理数 ②按正负性分类:

⎧⎧⎧⎪⎪⎨⎨⎪⎩⎪⎪⎩⎪⎪⎨⎪⎧⎧⎪⎪⎨⎪⎨⎩⎪⎪⎪⎩⎩

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实数正分数

正无理数实数零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实数负分数负无理数

4.什么是非负实数? 正实数和0统称为非负实数(非负数),即 X ≥0

5.什么是非正实数? 负实数和0统称为非正实数,即 X ≤0

6、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7、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与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意义类似)

8、实数的运算:实数与有理数一样,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正数及零

可以进行开平方运算,任意一个实数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而且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

算律对于实数仍然适用。

9、实数大小:(1)正数> 0 > 负数; (2)两个负数相比,绝对值大的反而小;绝对值

小的反而大。(3)数轴上不同的点表示的数,右边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作差法、平方法、作商法、倒数法、估值法······

10、ab b =⋅a b a b

a b ==÷a ()0b ≠ 第七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不等式及其性质

1、不等式:

(1)定义用“<”(或“≤”),“>”(或“≥”)等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

不等式.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2)常见不等式的基本语言的符号表示.

①a 是正数:0a >. ②a 是负数:0a <. ③a 是非负数:a ≥0

④a 是非正数:a ≤0 ⑤a ,b 同号:0ab >. ⑥a ,b 异号:0ab <.

(3)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不等式的解集: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5)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的区别:解集是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是所有解的集合,而不等式的解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6)二者的关系是:解集包括解,所有的解组成了解集。

(7)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b >a ,那么c b c ±>±a .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b >a ,并且0c >,那么bc >ac ;c

b c >a .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即:如果b >a ,并且0c <,那么bc c b c a ,那么a 性质5:如果b >a ,c >b ,那么c >a .(传递性)

3.不等式的6种性质是什么?

①加减性:如果a b >,那么a c b c +>+,a c b c ->-.

②乘除正数性:如果a b >,0c >,那么ac bc >,a b c c

>. ③乘除负数性:如果a b >,0c <,那么ac bc <,a b c c

<. ④对称性:如果a b >,那么b a <.

⑤传递性:如果a b >,b c >,那么a c >.

⑥非负数性:如果a 2

+b 2= 0,那么0a =. b=0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

1、定义: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的不等式,

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般步骤为:(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

(4) 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解不等式应注意:①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同一个数,尤其不要漏乘常数项;

②移项时不要忘记变号;③去括号时,若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号里的每一项都要变号;

④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

(1)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2)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定义:有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

等式组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这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

不等式组的解集。

3、解不等式组: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解题的步骤:

⑴审题,找出不等关系→ ⑵设未知数→ ⑶列出不等式(组)→

⑷求出不等式的解集→ ⑸找出符合题意的值→ ⑹作答。

二、解题技巧

一、有解无解问题:

(1){a

b

x >b <≥⇒a a 有解:无解:(2){a x ≥b a <≥⇒a 有解:无解:

(3){a b x ≥≤x {b

b a ≤>⇒a 有解:无解:

2、特征解问题:

解题步骤:把原式中的要求的量(以下简记为m ) 当作已知数,去解原式——→得

到原式的解(含m )——→根据解的特征列出式子(关于m 的式子)——→解出m 的值。

例:已知12a +≥+x x 的解集为1x ≤,求a 的值。

解:解不等式12a +≥+x x ······把a 当作已知数,去解原式

得1x -≤a ······得到原式的解(含a )

则11-a = ······根据解的特征列出式子

解得2a = ······解出a 的值

第八章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

(一)幂的运算:

1、同底数幂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n m n m a a a +=

2、同底数幂除法: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n m n m a a a -=÷

3、幂的乘方: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mn n m a a = 4、积的乘方: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m m m b a ab =

注:(1)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指数幂都等于1;10=a 0≠a

(2)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 (p 为正整数)指数幂,

等于这个数的p 指数幂的倒数。p

p a a 1=- 0≠a (3)科学记数法:n a 10c ⨯±=或n a -10c ⨯±= ()10a 1<≤

绝对值小于1的数可记成n

-10a ⨯±的形式,其中10a 1<≤,n 是正整数,n 等于原

数中第一个有效数字前面的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一个零)。

(二)整式乘法:

1、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作为积的因式;对于

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

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与另一

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三)、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

1、完全平方公式:()2222ab a b a b ++=+ ()222

2--a b ab a b += 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加(或减)这两个数乘积的两倍。

2、平方差公式:()()b a b a b --a 22+= 两个数的平方之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

数差的之积。

3、完全平方公式有哪些?

①222()2a b a ab b +=++ ②222()2a b a ab b -=-+

③2222()2()2a b a b ab a b ab +=+-=-+ ④2221()()2ab a b a b ⎡⎤=+-+⎣

⎦ ⑤2222()()2()a b a b a b ++-=+ ⑥22()()4a b a b ab +--=

⑦22()()4a b a b ab +=-+ ⑧22()()4a b a b ab -=+-

⑨2222a b a b ab +-⎛⎫⎛⎫=- ⎪ ⎪⎝⎭⎝⎭

⑩2

22112a a a a ⎛⎫+=+- ⎪⎝⎭ ⑪22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⑫2222221()()()2

a b c ab bc ac a b b c a c ⎡⎤+++++=+++++⎣⎦ (四)、整式除法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

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除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除,先把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

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五)、因式分解

1、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

式分解因式。

2、分解因式的基本方法:

(1)提公因式法

(2)公式法: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

(3)对于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的方法:

1)配方法,2)十字相乘法:公式 ()()()b x a x ab x b a x ++=+++2

例:将342++x x 因式分解。

方法一:配方法:原式=34-442+++x x =()1-22

+x =()()31++x x 方法二:十字相乘法:342

++x x =()()31++x x (4)分组分解法

3、分解因式的技巧:

(1) 因式分解时,有公因式要先提公因式,然后考虑其他方法;

(2)因式分解时,有时项数较多时,看看分组分解法是否更简洁

(3)变形技巧:

①符号变形 Ⅰ、()x y y ---x = Ⅱ、当n 为奇数时,()()n

n x y y ---x = Ⅲ、当n 为偶数时,()()n

n x y y --x = ②增项变形:

例:()22422444-1444-41414x x x x x x x ++→++→+ →

③拆项变形:

例()()

()()() →+++→++→++→+11-11-1-1-2x 222322323x x x x x x x x x x x

第九章 分式

(一)分式及其性质

1、分式

(1)定义:一般的,如果a ,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 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b a 叫做分式;其中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

(2)有理式: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3)分式=0⇔分子=0,且分母≠0 (分式有意义,则分母≠0)

(4)最简分式: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

2、分式的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即:m

b m a m b m a b ÷÷=⋅⋅=a (a ,b ,m 都是整式,且0m ≠) 分式的性质是分式化简和运算的依据。

3、约分:把一个式子的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约分。

注:约分的结果应为最简分式或整式。

约分的方法:

1)若分子、分母均为单项式:先找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再找相同字母最低次幂;

2)若分子、分母有多项式:先把多项式因式分解,再找分子、分母的公因式。

2.分式有意义和无意义的条件是什么?

①有意义:0b ≠时,a b 有意义; ②无意义:0b =时,a b

无意义. 3.特殊分式值的讨论 ①0a b

=,则0a =且0b ≠; ②0a b >,则0ab >或00a b >⎧⎨>⎩或00

a b <⎧⎨<⎩; ③0a b <,则0ab <或00a b >⎧⎨<⎩或00

a b <⎧⎨>⎩; ④1a b =,则a b =且0b ≠; ⑤1a b

=-,则0a b +=且0b ≠; (二)分式运算

1、分式的乘除

1)分式乘法法则:两分式相乘,用分子的积做分子,分母的积做分母;即:bd

ac d c b =⨯a 2)分式除法法则:两分式相除,将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即:bc

ad c d b a d c b =⨯=÷a 3)分式乘方法则:分式的乘方就是分子分母分别乘方。即:n n n b a b =⎪⎭⎫ ⎝⎛a ,()

n n ab b 1a -=⎪⎭⎫ ⎝⎛

2、分式的加减

1)同分母分式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即:b

c a b c b ±=±a ()0b ≠ 2)异分母分式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即:bd

bc ad bd bc bd ad d c b ±=±=±a ()0b ≠d (三)分式方程

1、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解法:

一般步骤:分式方程−−

−−→−通过转化方法

整式方程−→−解整式方程−→−检验 注: 检验的是必不可缺的关键步骤,检验的目的是看是否有增根存在。 第十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一)相交线

1、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且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角叫对顶角。 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2、垂直:

(1)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就说明两条直线 相互垂直。记作CD AB ⊥;垂直的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 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连接直线外一点与垂足形成的线段叫做垂线段。 注:1)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的情况;

2)两条线段垂直,垂足可能在线段上,也可能在延长线上。

(2)性质: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二)平行线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记作AB ∥CD 。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不是相交就是平行,没有其他。

2、相关概念: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性质: 基本性质: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这条直线。 其他性质:①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位置关系−−→

−性质

角的关系 ③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平行判定: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角的关系−−

→−判定

两直线位置关系 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平移

1、定义:在平面内,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个图形的变换叫做平移。

2、性质:1)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后所得到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连接的线段平行 (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2)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

大小和形状。3、确定平移的要素: 1)方向; 2)距离。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