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保留与发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0:05:29
文档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保留与发展

・华侨与华人・《东南亚》2000年第2期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保留与发展,但战后的几十年中,。惟有马来西亚是个例外,目,1282,60间,华文大专3间,建立起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在于:马来西亚华人把维护民族母语教育提高到维护民族文化高度。一再强调,我们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灵魂。这崇高的、圣洁的灵魂,必须受到极神圣的尊重。而我们文化的传递与发扬,必然寄托在华文教育的继续存在及发展的上面。①基于此种认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马华人坚决捍卫华文教育。一、维护华文教育,就是捍卫华族的灵魂
推荐度:
导读・华侨与华人・《东南亚》2000年第2期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保留与发展,但战后的几十年中,。惟有马来西亚是个例外,目,1282,60间,华文大专3间,建立起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在于:马来西亚华人把维护民族母语教育提高到维护民族文化高度。一再强调,我们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灵魂。这崇高的、圣洁的灵魂,必须受到极神圣的尊重。而我们文化的传递与发扬,必然寄托在华文教育的继续存在及发展的上面。①基于此种认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马华人坚决捍卫华文教育。一、维护华文教育,就是捍卫华族的灵魂
 ・华侨与华人・《东南亚》2000年第2期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保留与发展

,但战后的几十年中,

。惟有马来西亚是个例外,目,1282,60间,华文大专3间,建立起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在于:马来西亚华人把维护民族母语教育提高到维护民族文化高度。一再强调,我们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灵魂。这崇高的、圣洁的灵魂,必须受到极神圣的尊重。而我们文化的传递与发扬,必然寄托在华文教育的继续存在及发展的上面。①基于此种认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马华人坚决捍卫华文教育。

一、维护华文教育,就是捍卫华族的灵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马来亚及马来西亚制订了多个教育报告书、教育法令。对华文教育,贯穿了打击、乃至消灭的。1957年马来亚后,在文化教育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语文”的单元文化,使华文教育处于国家教育之外。

消灭华文教育的计划是从巴恩教育报告书开始的。报告书于1951年6月10日正式公布,它提出:为了促进共同的国家意识,使学生把马来亚视为永久故乡与效忠对象,小学应建立一种新的“国民学校”,以英文及巫文作为教学媒介语文,而其它语文的学校逐步取消。也就是说,最终目的是要消灭所有华文学校与印度文学校,实现“教育马来亚化”。

巴恩报告书的内容震撼了全马华人社会,各社团纷纷集会。1951年8月24日,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在吉隆坡举行代表大会,发表了“全马华校教师会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巴恩报告书忽略学习原理,不切合实际,如果付之实施,很可能造成各民族间的疑虑与。②1951年11月24日,又发表了“全马华校教师会代表大会呈联合邦备忘录”,提出了发展华文教育的要求和措施,强烈要求各民族学校获得平等待遇。

这一时期华人对实施的打击华文教育的还认识不足,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他们提出的备忘录中仍呼吁帮助发展华文教育,还提出允许从中国聘请教师,对的教育充满幻想。

然而,事实是无情的。巴恩报告书的主要内容为1952年教育法令所接纳,消灭华文教育的计划便以法令的形式被合法化了。教总(全国华校教师联合会总会简称“教总”。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总会,简称“董总”。合称“董教总”。)通过各种渠道反映意见,要求将华文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制度,并且坚决反对有关法令条文。1952年11月,华社又发表了“马来亚联合邦华校董教及马华公会代表联席会议宣言”,再次表明了华社坚决反对教育法令的态度:一个民族有权利学习自己的语文,这是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也是世界所公认的,而法令却取消华校津贴,使华校逐渐趋于“绝迹”,这损伤了华人的权利。同时严正指出:华人的文化,是世界伟大文化之一,此事实大为华人所珍惜,咸认为文化乃民族的灵魂,如果不使华人学生,好好的学习华文,有坚强的基础,可以发扬文化,即等于伤害华人的民族灵魂。宣言提出了华人对教育的建议:“马来亚联合邦的教育,中、英、印、巫四种学校,各以母语教授,一律平等待遇,各族的学校,均列英文为必修科,期可以英文为马来亚的共同语言”。

这篇宣言是由林连玉起草的,首次提出了“民族文化是民族灵魂”的口号。和以前的宣言或备忘录相比,华人对消灭华文教育的意图有了进一步认识,捍卫母语教育的态度更为明朗、坚决。

华人的抗争并未能改变的决策。1952年教育法令,由于实施起来需要庞大的经费支出,故未能兑现。联邦行政议会委任一个特别委员会,进行调查教育开支问题。这个委员会在1954年10月提呈一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改革母语教育,推行国民学校制。指责各语文学校的水平低落,只有在实行国民教育制后,才有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建议从1955年开始,在各语文学校里附设250个以英文为媒介语的班级。

对于提出的要在方言学校设立英文班级的建议,教总立即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以渐进的方法,使方言学校变质,由局部而全体以至消灭。林连玉更形象地比喻,“巴恩氏报告书宣布将消灭华文教育,1952年教育法令宣判华文教育死刑,1954年教育计划则是挖掘其墓穴”。③

教总表示:在捍卫华人文化和母语教育的方面,教总决不会向妥协。并以“以死相拼”的决心于1954年10月18日,提出了“教总反对改方言学校为国民学校宣言”。此份宣言充满了“火药味”,表达了与民族母语教育共存亡的决心。宣言道:我们华人进入马来亚,成为马来亚的国民,是以尽义务、效忠诚为条件,不是以弃母语、毁文化为条件。……我们对于改方言学校为国民学校的企图,无论如何,坚决反对到底。④马华公会及其他华人社团一致支持教总的立场,雪兰莪华校董事联合会领导抵制在华校推行以英文为媒介语的班级的行动,各地华校纷纷响应。马华公会华文教育委员会也通过一项议决案,声言不能接受在华校设立以英文作媒介语的班级。在华社齐心合力的坚决反对下,殖民对此做出了让步,说设立英文媒介班级并非强制性的。

后人评价此事件道:“1954年67号教育的通过是本邦华校死刑的执行。林连玉先生见危受命,奋起力争,甚而托妻寄子,领导教总反对改方言学校为国民学校的建议,粉碎了消灭华校的计划,是从刑场上把华校的生命抢回来。”⑤反对一个已被立法会通过的法案是犯法的,有被当局即刻抓入监狱的可能。这种危险,教总及其领导林连玉等人不是不明白,而是知难而进,怀着为拯救民族教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以死相拼”。林连玉精神成了马华人维护华文教育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为教育平等而奋斗———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

华人在斗争中认识到,要获得教育的平等,必须争取列华文为官方语文。50年代以来,华人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提出列华文为官方语文的要求。

1953年第二届马华公会及华校教总、董总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提出了华人斗争的三大基本原则:(一)争取母语母文的教育。(二)各民族教育一律平等。(三)争取列华文为本邦官方语文之一。

1956年4月26日全马华人注册社团的1094个单位代表在争取公民权大会上,提出四大要求,其中包括要求各民族教育一律平等,列华文为官方语文之一。

1957年,联邦明确“国语是巫语”,但并未说是唯一的官方用语。进入60年代,着手通过立法把马来语列为唯一官方语文。这就使华人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的斗争进入决定性时刻。1965年11月4日华人社团联合提呈了“马来西亚华人注册社团代表大会筹备工作委员会为争取华文地位致首相备忘录”。备忘录包括争取华文地位的动机、目前华文所受的歧视、吾人绝对支持马来文为国语、争取华文地位之途径、争取华文地位的理由、吾人对华教的要求等十大部分,提出了华人要求使用华文的具体范围:11各级议会可用华语发言,并有华语翻译。21文告,宪报,议会记录,各业执照,广播电视,法庭审判,应有华语华文。31各机关名称,路牌,车站,地名,钞票,邮票,均应附加华文。41人民呈文,可用华文书写,当局亦应以华文回复。51用华文书写之账簿,会计,契约,各种表册,应受承认。公共集会,凡有华人参加,应有翻译,俾华人深切了解的意旨及集会的意义。⑥

这次运动初时本处于有利形势之下,不仅华人齐心协力,也得到了社会各方的理解,除马来政党巫统外,其他在朝在野的政党都表示支持。不幸马华公会受巫统的压力,在马华紧急会议中宣布开除领导这次运动的华人全国华团筹备会沈慕羽的党籍。使华人出现。

不顾华人的强烈呼声,于1967年正式通过了“国语法案”,即国语(马来语)是唯一的官方语文。⑦尽管如此,华人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捍卫母语地位的决心对决不是没有影响的。1953年提出的“争取母语母文的教育、各民族教育一律平等、争取列华文为本邦官方语文之一”的基本原则为以后华人的一系列抗争奠定了基础。

三、捍卫民族文化之根———维护华校不变质

1961年教育法令重申马来语为国语。接受全面津贴的马来文小学为“国民学校”,其他源流小学则称为“国民型学校”;不承认华文中学的地位。1962年1月开始,只有已改为“国民型学校”(用马来语或英语授课)的中学,才可获得全面资助,拒绝改制的学校被排除在教育以外,不给予补贴;不改制的中学便成为“中学”,允许中学继续存在,但须受教育法令的约束。所有中学会考只以官方语文,即英文和马来文出题。法令提出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国家的团结……让接受国家支助的学校制度取代各语文中学,以确保各族学生都进入国民与国民型中学。”⑧1961年教育法令颁布后,华文小学被纳入国家教育,获得了的津贴,但该法令同时又为改变华文小学的性质埋下了伏笔,法令的21(2)条文授权教育在他认为适当的时候,把国民型(华文、泰米尔文)小学改变为以马来语文为教育媒介语的国民小学。也就是说,华小随时都有被取消的可能。这犹如悬在华文教育头上的一把剑,华人时时都在担心它会落下来。如果没有了华小,独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也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华文教育。因此,反对1961年教育法令的21(2)条文就成了华人长期的斗争。

从60年代至今,不断采取措施,试图改变华小的性质。

1969年3月25日,公布了“阿兹报告书”,要将各源流学校媒介语纳入英语和国语的轨道;欲把董事部改为学校发展局,否定华校董事部的主权;规定合格教师的最低资格须是剑桥或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而“不合格”(原已是合格的注册教师)的二万五千名教师须在三年内考取所需资格。如果此报告书实施,华校董事部丧失了雇佣及解雇的权力,董事部将名存实亡。不承认独中文凭,也就堵塞了独中生投入教育行业的可能。

1980年教育部宣布小学将实施注重读、写、算的3M新课程。在三M制下,华小除华文、数学用华文媒介外,其它科目均用国语编写,歌曲一半是马来歌,另一半是翻译华语歌。

1984年,联邦直辖区教育局通令区内华小举行一切集会如周会、结业典礼及运动会等都必须用国语进行。

1985年,当局又提出拟选18所学校推行“综合学校”试验计划,将华印小学并入马来学校。

1987年,调升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担任华小行政高职。等等。

对企图改变华小性质的做法,华人针锋相对。

1970年4月,教总提出了“教总研究阿兹报告书小组委员报告”,表示坚决反对阿兹报告书,并重申两个原则:(一)不得改变以华语为华校之教学媒介。(二)不得改变华校的本质。在华社的大力反对下,对阿兹报告书作了修正,华人的抗争获得了部分胜利。

为了更好维护华小,1977年,董教总全国发展华文小学工作委员会(简称华小工委会)成立。其宗旨是:11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21维护与发展全国华文小学;31争取国语教育平等。任务的第一项就是协助争取保存以华语华文为华小之教学媒介,摈弃“一科主义”以确保华小永不变质。⑨这进一步表明董教总对维护华小不变质的重视与决心。

针对三M制,董教总与民政党、民主行动党等发表了多个联合声明,坚决反对在三M 制下使华小变质的措施。⑩三M制也引起了华人社会的恐慌,华社一致认为这是华小变质的前奏。有的地区及学校出现了家长不让子女去上课,以罢课来当局改变华小性质。在董教总、华团、朝野政党的强烈反对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下,不得不设法平息这场风波。首相出面保证无意使华文小学变质。

针对提出的集会用语问题,华社群起,雪隆华小三机构举行紧急联席会议大会并向教育提呈备忘录。备忘录重申华小的教学、教材、考试及行政媒介和集会必须是华文华语,这是天经地义的,是丝毫不可妥协的。教总副陆庭谕针对有关事件在教育部静坐。在华社的强烈反对下,有关当局宣布收回成命。

综合学校事件也引起了华文教育界的强烈反应,认为此举表面上是要让三大民族子女一起读书,一起活动,达到国民团结,实际上,综合学校的推行,将使华印学校变质而同化于无形中。于是,当年11月3日,召开全国华教大会一致拒绝接受这一计划。后来,此计划不了了之。

对派不懂华文的教师到华小任职,华人坚决抵制。10月11日,全国各地三千名华团和华裔政党代表聚集吉隆坡天后宫召开大会。大会后第二天,便有一些家长发动罢课支持行动。10月27、28日,援引内部安全法令,以“茅草行动”名称逮捕了多名华教领导人及百多名政界、文教界、宗教界的各族民权运动工作者。但被捕人士不屈不挠,正义凛然。他们的斗争终于换得保持华小现状。 λϖ

回顾马来西亚华人争取民族母语教育的历程,可以说华人的抗争是十分成功的,虽说现状与他们提出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但他们保留并发展了华文教育,形成了华教体系。特别是1994年董教总教育中心成立,这更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几十年马华人争取母语教育的成果。首任教总林连玉的一段话或许向我们揭示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保留发展的原因:“民族平等权利的获得必然要经历许多困难曲折,然后可以实现的。我们要从高处往远处看,为整个大局着想。让我们以团结为力量,以合法为手段,以正义公理为立场,以国家利益为前提,逐步做下去吧。” λω多少年的斗争都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对于华人的奋力抗争,基本上是采取了强硬态度,但华人的斗争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的华文教育。华人那种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的精神,是无法熟视无睹的。也应看到,马来西亚社会的法制为华人的抗争提供了活动空间。

文化是民族的标志,是此一民族区别于彼一民族的特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十分重要的性质。一个民族要存在下去,只有从整体上保持自己的文化上的独特性。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也就消失了。马来西亚华族的形成、发展印证了这一论断。 λξ

  注  释:

①《教总33年》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87年版,319、348页。

②《教总33年》301页。

③柯嘉逊:《马来西亚华教奋斗史》,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出版,69页。

④《教总33年》348页。

⑤《华光永耀》,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联合会总会,1993年版,62页。

⑥《教总33年》485页。

⑦《华教导报》,1999年4月。

⑧《教总33年》593页。

⑨《华教导报》,1994年7月。

⑩华人坚持国民型华文小学必须继续以华文华语作为主要教学、考试及行政媒介语文,使华小的本质永久保持不变。1982年发表了“董教总与马华属下三组织就三M制问题联合声明”,提出了华人的四项基本要求:11华小所有教材及参考资料,除国文及英文科外,必须以华文编写。21除国文及英文科外,华小各科必须以华语、华文作为教学媒介及考试媒介语。31华小的人文环境,道德教育和音乐科必须反映华人的文化特征。41增加英文的教导时间。

λϖ λω《华教导报》,1994年7月。

λξ强文勋等《民族文化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6—7页。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士录〕

文档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保留与发展

・华侨与华人・《东南亚》2000年第2期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保留与发展,但战后的几十年中,。惟有马来西亚是个例外,目,1282,60间,华文大专3间,建立起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在于:马来西亚华人把维护民族母语教育提高到维护民族文化高度。一再强调,我们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灵魂。这崇高的、圣洁的灵魂,必须受到极神圣的尊重。而我们文化的传递与发扬,必然寄托在华文教育的继续存在及发展的上面。①基于此种认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马华人坚决捍卫华文教育。一、维护华文教育,就是捍卫华族的灵魂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