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型 | 课 时 | 计划内容 |
单元课 | 1 | 1.建构单元体系,使学生对本单元有初步认识。 2.导学,为学生学时课的学习教给方法,指出方向。 |
学时课 | 7 | 1.花钟 2课时 2.蜜蜂 2课时 3.小虾 1课时 4.习作 2课时 |
整合课 | 3 | 1.交流平台 2.词句段运用 3.日积月累 |
学 科 | 语文 | 单 元 | 四单元 | 备课者 | |
课 型 | 单元课 | 课 题 | 观察与发现 | 执教者 | |
学习 要点 | 1.了解语文第四单元内容,形成知识概览。 2.认识27个生字,能体会并积累课文中生动、准确的词句,能借鉴课文的表达仿写句子。 3.能根据图表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4.能仿照例子,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 ||||
学习 目标 | 1.了解语文第四单元内容,形成知识概览。 2.认识27个生字,能体会并积累课文中生动、准确的词句,能借鉴课文的表达仿写句子。 3.能根据图表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4.能仿照例子,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 ||||
探究 问题 | 怎么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的习惯? | ||||
应用 作业 | 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 ||||
文化 阅读 | 同步拓展阅读 | ||||
学习 重难点 | 学习目标2和3 |
教学过程 | 二次备课 |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
一.谈话引入 1.自由回答。 2.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1.自主察看目录。 2.看47-58页,看图了解内容 3.回顾单元内容。 三.了解预习困惑,整理朗读方法 1.同桌互相说一说。 2.举手说一说。 3.同桌互读。 4.积累。 四.了解单元学习计划 | 一.谈话引入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篇课文? 2.师板书单元主题。 二.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1.看目录。【播放PPT:】 第四单元有几篇课文呢?请大家翻到目录看一看,从多少页开始? 2.看47-58页,通过看图了解学习内容。 (1)48—50页是学习《花钟》,请同学们看视频,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51—53页是课文《蜜蜂》,你从课文里知道了蜜蜂的什么? (3)54—55页是课文《小虾》,看看课文的插图,说一说每幅图中画的是谁?他们有什么特点? (4)56页是习作,看看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5)57页起是本单元的《语文园地》,都有哪些内容呢? 出示PPT:单元结构图 三.了解预习困惑,整理朗读方法 1.说一说:哪些学起来有困难?究竟是什么困难? 2.说一说:哪些你很喜欢?为什么? 3.读一读: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4.本单元,你都积累了哪些喜欢的词语? 四.了解单元学习计划 1.教师出示单元学习计划,简单介绍。 2.小结。 | ||
板书 设计 | |||
教学 后记 |
学 科 | 语文 | 单 元 | 第四单元 | 备课者 | |||
课 型 | 学时课 | 课 题 | 花钟 | 执教者及时间 | |||
学习 要点 | 1.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 句式,尝试换一种说法去表达一些句子。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兴趣,培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 ||||||
学习 目标 | 1.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 句式,尝试换一种说法去表达一些句子。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兴趣,培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 ||||||
文化 阅读 | 同步拓展阅读 | ||||||
学习 重难点 | 1.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 句式,尝试换一种说法去表达一些句子。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兴趣,培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 ||||||
教学过程 | 二次备课 |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读一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对“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句话的理解。 |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好吗? 2.揭示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正确领读“争奇斗艳”“苏醒”“干燥”“花蕾”“花圃”等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说说什么是花钟?为什么花可以做钟?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读一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时钟呢?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同学合作,自读课文,看看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有哪些花?这些花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呢? 2.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花的开放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和下面的句子相比较,你更喜欢哪种表达?说说你的感受。 3.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呢?找出文中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看法。 4.回顾全文,你能说说你对这座能以花估时的“钟”的理解吗?植物学家又是如何能够发现这一奇妙的现象的?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 ||||||
板书 设计 | |||||||
教学 后记 |
学 科 | 语文 | 单 元 | 第四单元 | 备课者 | |||
课 型 | 学时课 | 课 题 | 蜜蜂 | 执教者及时间 | |||
学习 要点 | 1.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2. 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 ||||||
学习 目标 | 1.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2. 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 ||||||
文化 阅读 | 同步拓展阅读 | ||||||
学习 重难点 |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教学难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 ||||||
教学过程 | 二次备课 |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
1.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2.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3.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4.默读课文2-5自然段,将课后题补充完整。 5.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6.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 2.板书课题。 3.出示作者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2.检查生字 3.检查句子 三.浏览课文 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板书:听说) 3.同学们,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四.品读课文 深入探究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 2.板书:捉蜜蜂 做记号 叫女儿等 走两里多路 放飞蜜蜂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 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 4.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同桌同学讨论) 5.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6.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五.联系前文 拓展延伸 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 | ||||||
板书 设计 | |||||||
教学 后记 |
学 科 | 语文 | 单 元 | 第四单元 | 备课者 | |||
课 型 | 学时课 | 课 题 | 小虾 | 执教者及时间 | |||
学习 要点 | 1.学习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体会文中细致生动的描写的好处。 2.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 ||||||
学习 目标 | 1.学习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体会文中细致生动的描写的好处。 2.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 ||||||
文化 阅读 | 同步拓展阅读 | ||||||
学习 重难点 | 1.学习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体会文中细致生动的描写的好处。 2.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 ||||||
教学过程 | 二次备课 |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
1.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齐读词语 3.自由朗读课文,要准字音,读通句子 4.抽生说 5.默读课文 用“~~~”画出认为作者描写细致生动的句子 6.小组交流 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画的句子,交流时用上这样的句子 | 一.联系前文 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第二单元刚刚学过一篇写鸟的文章《翠鸟》,它的作者是? 2.作者简介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去看看他笔下的小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想要读好课文,得先扫除拦路虎,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都认识了吗? 2. 我们先来看其中的第三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看看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 3.作者是怎么写出小虾的自在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把表现小虾自在的句子用“ ”画出来。 4. 我这只虾也生气了,可我生气的样子和你们有点不同,你来听一听哪不同? 三.默读课文 重点品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认为作者描写细致生动的句子,读这个句子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记录在句子旁边。 2.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 四.总结升华 体会情感 我们通过品味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看到了那一只只可爱的小虾,作者之所以能观察得这么细致根本原因是什么?(喜爱) 五.作业布置 | ||||||
板书 设计 | |||||||
教学 后记 |
学 科 | 语文 | 单 元 | 第四单元 | 备课者 | |||
课 型 | 习作 | 课 题 |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 执教者及时间 | |||
学习 要点 |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小实验,按照先后顺序把实验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注意写出做实验过程中的心情等。 | ||||||
学习 目标 | 1.指导学生进行有趣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及时记录。2.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按照实验的过程写作,把实验中最精彩或最关键的部分写具体,写生动。 | ||||||
文化 阅读 | 同步拓展阅读 | ||||||
学习 重难点 |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小实验,按照先后顺序把实验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注意写出做实验过程中的心情等。 | ||||||
教学过程 | 二次备课 |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
1.回忆实验的内容和过程 2.口述练习 3.把自己做的实验过程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还可以写实验时的心情变化和实验中有趣的现象。 4.学生自由习作, 5.学生先自己修改,然后同桌互改,最后自己再次修改习作。 | 一.激趣入题,引导探究乐趣。 你们做过哪些实验,还记得吗?今天我们就来回忆一下这些实验的内容和过程。 二.组织活动,示范引导。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乌鸦喝水》这篇文章,乌鸦靠它的聪明才智喝到了水。我们今天就来做做这个实验。那么做这个实验需要准备什么呢? 1.出示实验所需材料:小石子、瓶口小的瓶子、水。 2.开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做实验时动作是怎样的?(先……再……最后……)实验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3.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4.反馈、评价。 5.随机指导。 三.回顾自己的实验,完成习作。 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四.小组交流习作。 1.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 2.引导学生就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是否写具体了,实验的过程是否写清楚了,有没有用得不合适的词语等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 3.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五.文后指导。 出示优秀片段或者全文,教师相机指导。 | ||||||
板书 设计 | |||||||
教学 后记 |
学 科 | 语文 | 单 元 | 第四单元 | 备课者 | |||
课 型 | 整合课 | 课 题 | 语文园地四 | 执教者及时间 | |||
学习 要点 | 1.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关键语句在一段话中的重要意义,锻炼学生的文章感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 句子特征,学会仿写,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改错掌握修改符号,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4.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境,感悟我国传统文化作品中的语言美,学习优美的表达方式。 | ||||||
学习 目标 | 1.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关键语句在一段话中的重要意义,锻炼学生的文章感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 句子特征,学会仿写,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改错掌握修改符号,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4.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境,感悟我国传统文化作品中的语言美,学习优美的表达方式。 | ||||||
文化 阅读 | 同步拓展阅读 | ||||||
学习 重难点 |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关键语句在一段话中的重要意义,锻炼学生的文章感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习惯,提高对生活万物的感知能力。 | ||||||
教学过程 | 二次备课 |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
1.找出关键语句产生了重要作用的地方,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2.读一读课文中的两句话 ,同学之间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样的特征。 3.看看文段,学习表示对调和表示移动的修改符号的用法。 4.仔细观察,多读几遍,用修改符号将文段还未完善的地方修改完毕,同学之间交流。 5.试着用掌握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也可以同学互改。 | 一.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 2.讨论关键语句的作用,以及如何提炼关键句,寻找关键句的方法等等,加深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二.词句段运用 1.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读下面两段话,照样子写一写。 2.全班交流一下自己仿写的句子,互相提一提意见和建议,并做修改。 (二)下面这段话只修改了一部分。读一读,看看还有什么问题,用修改符号改一改。 三.日积月累 (一)作者介绍 (二)写作背景 (三)朗读指导 (四)诗歌大意 (五)诗歌赏析 1.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根据诗中字词大意,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试着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场景讲述出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3.诵读全诗,背诵全诗。 | ||||||
板书 设计 | |||||||
教学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