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鑫桥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年第03期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新课程教材中,有的内容会在必修和选修中同时出现,但是承载的功能不同。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要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体现课程不同模块的层次要求。“乙醇的化学性质”在人教版必修2和选修5中两次出现。表1从课标要求、教材呈现内容方面进行了比较。
鉴于“乙醇的化学性质”在必修和选修阶段的不同要求,必修阶段学习乙醇化学性质时,一般都会与生产生活进行密切联系。选修阶段,课程要求突出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要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同时乙醇也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性质的桥梁,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高。它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中有机化学学习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乙醇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乙醇的基础知识,同时学生经过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初步确立学习有机化学的思维方式——结构决定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很多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紧密,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第一,了解醇类的分类,能区分芳香醇、酚类。第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从乙醇类比迁移到其他醇类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突出表现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从乙醇分子的结构入手,分析其性质。让学生在掌握乙醇的学习中,应用提升,从乙醇类比迁移到其他醇类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的联系。培养学生从多方面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乙醇性质类比迁移到其他醇类的性质的学习,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1.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由乙醇的化学性质类比迁移到其他醇类的性质。
3.难点的突破: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让学生掌握在乙醇的化学性质学习中,由乙醇的化学性质类比迁移到其他醇类的性质。进而掌握其他醇类的化学性质。
五、教法分析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原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乙醇消去反应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设计方案进行乙醇消去产物的验证。
2.情境激学法:展示多种醇类应用的图片,通过大量醇类物质,激发学生对这一类物质而不是某种物质的关注。承接了必修教材,体现化学的社会价值。
3.类比迁移法: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学习中,由乙醇的化学性质类比迁移到其他醇类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见文后图表)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1.本教学设计“瞻前”与“顾后”,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从必修阶段“关注乙醇的性质和应用”向更加“关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转变,突出化学学科“结构决定性质”的重要特点和学科思想。
2.本教学设计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本节课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获取新信息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从典型代表物到一类物质的迁移应用中认识这一类反应的本质,总结规律。课堂实施结果表明,本节课较好地达成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3.醇类物质的社会价值进一步挖掘。本节课通过物质的用途激发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关注,再从物质性质的学习回归物质的用途,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引入环节用多媒体呈现了多种用途广泛的醇类物质,最后应用提升环节选择合成聚乙二酸乙二酯,回扣了引入环节出现的聚酯纤维面料,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