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常见问题解答第7章 框架—剪力墙内力与位移计算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0:25:20
文档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常见问题解答第7章 框架—剪力墙内力与位移计算

第七章框架—剪力墙协同工作的特点1.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侧向位移有何特点?答: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侧向位移特点:如图1(a)所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变形曲线是以剪切变形为主,称为剪切型曲线;而剪力墙是竖向悬臂梁,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其变形曲线以弯曲变形为主,所以称为弯曲型曲线(1(b))。但是当框架和剪力墙由自身平面内刚度很大的楼盖连接成整体结构,即框架—剪力墙结构时,楼盖则迫使二者在同一楼层上必须保持相同的位移,从而共同工作,此即协同工作。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变形曲线既不是弯曲型,也不是剪切型
推荐度:
导读第七章框架—剪力墙协同工作的特点1.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侧向位移有何特点?答: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侧向位移特点:如图1(a)所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变形曲线是以剪切变形为主,称为剪切型曲线;而剪力墙是竖向悬臂梁,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其变形曲线以弯曲变形为主,所以称为弯曲型曲线(1(b))。但是当框架和剪力墙由自身平面内刚度很大的楼盖连接成整体结构,即框架—剪力墙结构时,楼盖则迫使二者在同一楼层上必须保持相同的位移,从而共同工作,此即协同工作。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变形曲线既不是弯曲型,也不是剪切型
第七章框架—剪力墙协同工作的特点

1.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侧向位移有何特点?

答: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侧向位移特点:

如图1(a )所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变形曲线是以剪切变形为主,称为剪切型曲线;而剪力墙是竖向悬臂梁,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其变形曲线以弯曲变形为主,所以称为弯曲型曲线(1(b ))。但是当框架和剪力墙由自身平面内刚度很大的楼盖连接成整体结构,即框架—剪力墙结构时,楼盖则迫使二者在同一楼层上必须保持相同的位移,从而共同工作,此即协同工作。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变形曲线既不是弯曲型,也不是剪切型,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状况(图1(c )),称之为弯剪型曲线。

图1(d)中,在共变点A 以下,剪力墙的侧移小于框架,剪力墙控制着框架,变形类型呈弯曲型;在共变点A 以上,框架的侧移小于剪力墙的侧移,框架控制着剪力墙,变形呈剪切型。故整个框-剪结构的变形曲线类型上剪下弯,整体属弯剪型,为反S 形。

随着体系中剪力墙和框架的相对数量和抗侧刚度的比值的不同,框-剪结构侧移曲线的形状将发生变

化。

(a )框架自由变形(b)剪力墙自由变形

(c)框架与剪力墙共同变形

(d )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结构变形曲线图图12.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荷载分布有何特点?

答: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荷载分布特点: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和剪力墙的变形必须协调,这

样,二者都有阻止对方自由变形的趋势,必然会在二者之间产生

相互作用力,导致框架与剪力墙的荷载和剪力分配沿结构高度方

向不断变化,且荷载分布形式与外荷载形式也不一致。

图2为均布荷载作用下,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荷载分配示意

图。从图中不难看出,剪力墙下部承受的荷载大于外荷载,到了

上部,荷载逐渐减小,顶部作用有反向的集中力。而框架下部承

担的荷载明显小于剪力墙承受的荷载,且与外荷载作用方向相

反,说明框架在下部实际上是加大了对剪力墙的负担;越往上部,

框架承受的荷载逐渐变为与外荷载作用方向一致,说明框架在上

部对剪力墙起卸荷作用;框架顶部亦作用有集中力,它与剪力墙上部的集中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图2(a )外荷载(b)剪力墙承受的荷载(c)框架承受的荷载

3.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分布有何特点?

答: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分布特点:

在均布水平荷载作用下,楼层的总剪力是按三角形分布的(图3(b )),框架和剪力墙分配到的层剪力分别如图(c )、(d )所示。剪力墙在下部承受大部分剪力,往上迅速减小,到上部可能出现负剪力;而框架的剪力在下部很小,向上层剪力增大,在结构的中部大约距结构底部0.3H ~0.6H 处(H 为结构总高),达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渐减小,但上部的层剪力仍然相对较大。因此,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分布具有如下特点:

1)框架上下各层的层剪力趋于均匀,而剪力墙上下各层剪力很不均匀。

均布荷载作用下,单纯框架所承受的水平剪力上小下大。而在框剪结构中,由于剪力墙分担水平剪力的作用,使框架的受力状况和内力分布得到改善。主要表现为,框架在房屋上部所承受的水平剪力有所增加,在框架下部所承受的水平剪力减小,结果是框架承受的水平剪力上、下分布比较均匀(图3(d )),沿高度方向各层梁柱弯矩的差距减小,截面尺寸不致有过大的变化,有利于减少构件的规格型号。

2)框架剪力V f 与剪力墙剪力V w 的分配比例随截面所在位置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其中,剪力墙在下部

受力较大,而框架在中部受力较大,所以设计框剪结构时应着重底部和中部。

3)结构的顶部,尽管外荷载所产生的总剪力应该等于零,但框架和剪力墙的顶部剪力均不为零,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是由于相互间在顶部有集中力作用(图2)的缘故。

在框架结构中,层剪力按各柱的抗侧刚度在各柱间分配;在剪力墙结构中,层剪力按各片墙的等效抗弯刚度在各片墙间分配;但在框-剪结构中,水平力却按着协同工作进行分配。

此外,框架和剪力墙之间的协同工作是借助于楼盖结构平面内的剪力传递实现的,这就要求楼板应能传递剪力,因此,在框剪结构中,楼盖结构的整体性和平面内刚度必须得到保证,尤其顶层还要传递相互作用的集中剪力。这是设计时应当注意的地方。

4.框架一--剪力墙协同工作具哪些特点?

答:框架一剪力墙协同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在房屋的上部,框架“帮”剪力墙

在房屋的上部(即A 点以上),单独剪力墙的变形大于单独框架的变形。但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由于楼板的约束作用使得框架和剪力墙共同变形,两者变形协调后,剪力墙的变形从a 减小到c ,而框架的变形从b 加大到c ,这说明在结构的上部,框架将剪力墙向里拉,变形减小,从而剪力墙的受力要比单

(a )总荷载(b)总剪力V p (c)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剪力V

(d )框—剪结构中框架剪力V f

图3

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剪力分配示意图

独受力时小,而框架的受力恰好相反,比单独受力时加大,因此,在房屋的上部,框架帮了剪力墙的忙。

(2)在房屋的下部,剪力墙“帮”框架

在房屋下部(即A 点以下),情况刚好相反,是剪力墙帮了框架的忙。由于剪力墙的刚度远远大于框架的刚度,这种“帮忙”的作用就十分显著,剪力墙承担了大部分剪力,而框架却只承担小部分剪力。因此,在地震作用下,通常是剪力墙首先屈服,之后将产生内力重分配,框架承担的剪力比例将会增加。如果地震作用继续增大,则框架也会随后进入屈服状态。因此,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可将剪力墙作为第一道防线,框架作为第二道防线。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协同工作的特点使得框架和剪力墙结构在这种体系中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框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从而充分体现出这种结构体系的优越性。

5.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合理布置的关键是什么?

答: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的布置与纯框架结构布置相同;剪力墙合理布置的关键是其数量、形式及位置。

6.抗震设计时,如果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为发挥其优点,剪力墙的数量需要满足哪些要求?

答:抗震设计时,如果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为发挥其优点,剪力墙的数量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第一,应使结构满足承载力要求;第二,要使结构有足够的抗侧刚度,使结构的位移不超过限值,剪力墙的总抗侧刚度(指全部剪力墙抗弯刚度总和)可用EI w 表示,通常建筑物愈高,要求的EI w 也愈大;第三,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剪力墙部分承受的倾覆力矩不应小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50%。这是指框架与剪力墙的相对关系,当不满足此要求时,意味着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偏少,框架承担较大的地震作用,此时结构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应按纯框架结构执行。计算表明当刚度特征值λ不大于2.4时,可实现这一要求。

但是,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剪力墙的数量(用总抗弯刚度EI w 表示)以使结构满足位移要求为恰到好处。一般宜将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特征系数设计在4.21≤<λ范围内。

7.为使框架—剪力墙结构更好地发挥两种结构各自的作用并且使整体合理地工作。在结构布置时应遵循哪些要求?

答:为使框架—剪力墙结构更好地发挥两种结构各自的作用并且使整体合理地工作。在结构布置时应遵循以下要求:

(1)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宜布置剪力墙,而且剪力墙的间距不宜过大。

(2)剪力墙布置时应注意将纵横剪力墙连成组合体,以增加其刚度和稳定性。所以,纵、横剪力墙宜做成L 形、T 形、匚形、工形或井筒形等型式,不宜采用单片形,更不宜为了加大剪力墙的截面惯性矩而设置一道很长的墙。

(3)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而且在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纵横两个方向的抗侧刚度尽可能相近。

(4)剪力墙宜均匀对称布置,以减少结构的扭转效应。如不能对称,也要尽量使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抗风结构则为风力合力中心)接近,减少水平荷载引起的扭矩。

此外,剪力墙宜靠近建筑物外围布置,可加强结构的抗扭作用。但是当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平面是长

(5)剪力墙应贯通全高,使结构上下刚度均匀或逐渐减小(剪力墙厚度可逐渐减小),避免沿高度方向刚度突变;剪力墙开洞时,洞口宜布置在截面中间,并尽量做到上下对齐、大小相同。

8.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如何考虑剪力墙的间距?

答: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楼盖必须有足够的平面内刚度,才能依靠楼盖传递水平荷载,保证剪力墙与框架的水平变形相同,实现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

现行《高规》规定,剪力墙的最大间距宜满足表7-1的要求。当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对楼盖平面刚度有所削弱时,剪力墙的间距应适当减小。

表7-1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最大间距

楼盖结构形式无抗震要求时

(取较小值)

抗震设防烈度

6度、7度

(取较小值)

8度

(取较小值)

9度

(取较小值)

现浇板、叠合梁板装配整体式楼板

5B、60m

3.5B、50m

4B、50m

3B、40m

3B、40m

2.5B、30m

2B、30m

不宜采用

注:①表中B为楼面宽度,单位是m;

②现浇层厚度大于60mm的叠合楼板可按现浇板考虑。

9.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可分为哪两步?

答: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可分两步:首先求出水平力在各榀框架和剪力墙之间的分配;然后再分别计算各榀框架或剪力墙的内力。

10.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有哪些基本假定?其计算简图如何

答: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基本假定:

(1)楼盖结构在其自身平面内的刚度为无限大,平面外的刚度可忽略不计;

楼板在自身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可以保证楼板将抗震缝区段内的整个框架和剪力墙连成整体,而不产生相对变形。

(2)水平荷载的合力通过结构的抗侧刚度中心,即不考虑扭转的影响。

房屋的刚度中心与作用在房屋上的水平荷载的合力中心相重合,以保证房屋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不发生扭转。否则,产生扭转房屋的受力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为了简化计算,只要房屋体型规整,剪力墙布置对称、均匀,一般可不考虑扭转的影响。

11.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计算简图如何?

答: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计算简图,主要是确定如何归并为总剪力墙、总框架,以及确定总剪力墙与总框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

由基本假定可知,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剪力墙结构没有扭转,只有沿荷载作用方向的位移,而框架和剪力墙之间又没有相对位移,所以,在同一楼层标高处,各榀框架与剪力墙的水平位移是相同的。这样,就可以将计算单元内的各榀框架综合起来,形成总框架;把所有剪力墙综合在一起形成总剪力墙。考虑它们间的协同工作,将总框架和总剪力墙移到同一平面内,按平面结构处理。而在二者之间,根据联系方式和约束程度的不同,可将框架—剪力墙结构简化为两种计算体系:铰结体系和刚结体系。

(1)铰结体系

如图4(a)所示的某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平面图,框架和剪力墙仅依靠楼盖连结成整体,而楼盖对各平面结构并不产生约束弯矩,只是约束它们具有相同的水平位移,故可将楼盖简化为铰接连杆,从而该框剪结构可简化成如图4(b)所示的计算简图,称之为铰结体系。其中,总剪力墙包括两片墙,总框架包括5榀框架。

(a)(b)

图4铰接体系

(2)刚结体系

如图5(a)所示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横向抗侧力单元可简化为如图5(b)所示的计算简图。从(a)图可以看出,②轴和⑥轴都是两片墙之间由连梁连接,当剪力墙平面内的连梁刚度较大时,连梁对剪力墙能起转动约束作用,所以当忽略剪力墙和框架轴向变形的影响时,为简单起见,常将图(b)画成图(c)的形式。图(c)中的刚性连杆既代表楼(屋)盖对水平位移的约束,也代表总连梁对水平位移的约束和对转动的约束,其中连杆的抗弯刚度仅代表总连梁的转动约束作用,这就是刚结体系。当连梁截面尺寸较小,转动刚度很小时,也可忽略它对墙肢的约束作用,把连杆处理成铰结,则计算简图将是铰结体系。

(a)(b)(c)

图5刚结体系

但是,纵向抗侧力单元略有不同,⑨、⑩两片纵向框架中,既有剪力墙又有柱。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一端与墙相连、另端与柱相连的梁也称为连梁。该梁对墙和柱都会产生约束作用,但梁对柱的约束将反映在柱的D值中,所以,纵向抗侧力结构的计算简图与图5(c)相同。只不过,此时总剪力墙包含4片墙,总框架包含2片框架和6根柱子,连杆中包含8根连梁。

不难看出,不管是铰结体系,还是刚结体系,都包含总剪力墙、总框架及连杆三种构件,其中刚性连杆包括与墙肢相连的所有连梁,但是如果连梁的纵轴线与水平力作用方向相垂直,则这根梁的作用可忽略不计,其刚度不能计入综合连梁。

12.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总框架的刚度如何计算?

答:所谓框架的抗推刚度,是使框架产生单位剪切角所需的剪力值。显然,总框架的抗推刚度C

等于

f

各榀框架的抗推刚度C fi 之和,即fi f C C ∑=。但是,第i 榀框架的抗推刚度如何计算呢?

(a )

(b )

图6框架抗推刚度计算图在第五章中,用D 值法求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时,柱的侧移刚度D 按下式计算:

2

12h i D c

α=式中,α为与梁、柱线刚度比有关的一个系数;c i 为柱的线刚度,h EI i c /=,h 为层高。

D 值表示框架柱两端发生单位相对水平位移时所需的剪力(图6(a ))。那么,对某层框架来说,若要使同一层中所有柱的上下端都产生单位相对水平位移,所需的剪力就是本层所有柱的D 值之和∑D 。

而框架的抗推刚度C fi 是使框架沿竖向产生单位剪切角(层间变形角)时所需的剪力,如图6(b )所

示,当剪切角θ=1时,整层框架柱端的相对水平位移Δu =h ,也就是说,框架的抗推刚度C fi 实际上也是

使整层框架柱端产生相对位移h 所需的剪力值,而使整层柱的上下柱端都产生单位相对水平位移所需的总剪力是∑D ,因此框架的抗推刚度为

∑∑=⋅=h

i h D C c fi α1213.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总剪力墙的刚度如何计算?

答:单片剪力墙的等效抗弯刚度可按第6章介绍的公式计算,而总剪力墙是由计算单元内的各片剪力墙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因此总剪力墙的等效抗弯刚度等于各片剪力墙等效抗弯刚度的总和。在实际工程中,若剪力墙的刚度发生变化,但相差不太大时,则可用加权平均的办法得到总剪力墙平均的等效抗弯刚度。

14.什么是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刚度特征值λ?它对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有何影响?

答:刚度特征值λ是框架抗推刚度(或广义抗推刚度)与剪力墙抗弯刚度的比值,它集中反映了结构的变形状态及受力状态。

刚度特征值λ对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影响:

当λ=0时,即为纯剪力墙结构;当λ值较小时,框架抗推刚度很小;随着λ值的增大,剪力墙抗弯刚度减小;当λ=∞时,即为纯框架结构。λ值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受力、变形性能影响很大。

15.刚度特征值λ对侧移曲线有何影响?

答:刚度特征值λ对侧移曲线的影响: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侧向位移曲线呈弯剪型,结构侧移曲线刚度特征值λ的变化而变化。图8

为不同λ值时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侧移曲线。可以看出,当λ值较小(如λ=1)时,由e f EI H C 2

=λ可

知,总框架的抗推刚度较小、总剪力墙的等效抗弯刚度相对较大,结构的侧移曲线接近弯曲型,这时剪力墙起主要作用;而当λ较大(如λ=6)时,总框架的抗推刚度相对较大,总剪力墙的等效抗弯刚度相对较小,框架的作用愈加显著,所以结构的侧移曲线接近剪切型;当λ在1~6之间时,结构侧移曲线介于

二者之间,表现为弯剪型,即下部以弯曲变形为主,越往上部逐渐转变为剪切型。

图8不同λ时的侧移曲线

16.刚度特征值λ值对结构内力有何影响?

答:刚度特征值λ值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1)框架、剪力墙之间的剪力分配关系随λ变化(详见下表)。

刚度特征值λ=0λ=常数(一般λ=1~6)λ=∞

剪力分配

p V p V w V f V w V f V w V f

分析当λ=0时,结构退化为纯

剪力墙结构,此时外荷载产生

的剪力V p 均由剪力墙承担;当λ很小时,剪力墙承担大部分剪力;当λ很大时,框架承担大部分剪力;当λ=∞时,结构退化为纯剪力墙结构,此时外荷载产生的剪力V p 全部由框架来

承担。

由上表可知,框架底部剪力为零,即底部总剪力V 0全部要由剪力墙承担,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主要是微分方程法分析过程中的近似性造成的。

(2)框架剪力与剪力墙剪力的比值V f /V w 不仅与刚度特征值λ有关,而且与截面所在的位置有关。框架剪力的最大值出现在结构的中部(ξ=0.3~0.6),其位置随着λ的增大而向下移。

(3)由λ的计算公式可知,H 愈大,λ也愈大。所以随着房屋高度的增加,max ,f V 也在增大。为控制框架内力,这时应适当增加剪力墙的刚度。

17.刚度特征值λ值对荷载分配有何影响?

答:刚度特征值λ值对荷载分配的影响:

图10为均布荷载下,框—剪结构荷载分配的示意图。

图10荷载分配示意图

由图10可见,剪力墙下部承受的荷载大于外荷载,到了上部,荷载逐渐减小,在顶部出于平衡,有反向集中力。对于框架,下部承担的荷载明显小于剪力墙承担的荷载,且与外荷载方向相反,越向上,框架承受的荷载逐渐变为与外荷载作用方向一致,框架顶部出于平衡,亦有集中力,与剪力墙上部集中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剪力墙承受的荷载与框架承受的荷载的代数和应等于外荷载值。总框架与总剪力墙之间的水平连续分布力(亦即总框架上的水平荷载),在结构上面几层为压力,在下部几层为拉力,这表明在上面几层框架帮助剪力墙,即框架阻止剪力墙向前变形,二者负担的水平荷载均小于外荷载。在下面几层,剪力墙帮助框架,由于框架将剪力墙向前拉,加重了剪力墙的负担,使剪力墙承担的荷载大于外荷载,而框架承担的荷载方向与外荷载反向。

18.D 值和f C 值物理意义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关系?并用图示意。

答:所谓框架的抗推刚度,是使框架产生单位剪切角所需的剪力值。显然,总框架的抗推刚度C f 等于各榀框架的抗推刚度C fi 之和,即fi f C C ∑=。但是,第i 榀框架的抗推刚度如何计算呢?

(a )

(b )

框架抗推刚度计算图柱的侧移刚度2

12h i D c

α=式中:α—与梁、柱线刚度比有关的一个系数;i c —柱的线刚度,i c =EI c /h ,h 为层高。

D 值表示框架柱两端发生单位相对水平位移时所需的剪力(图a )。那么,对某层框架来说,若要使同一层中所有柱的上下端都产生单位相对水平位移,所需的剪力就是本层所有柱的D 值之和∑D 。

而框架的抗推刚度C fi 是使框架沿竖向产生单位剪切角(层间变形角)时所需的剪力,如图(b )所示,当剪切角θ=1时,整层框架柱端的相对水平位移Δu =h ,也就是说,框架的抗推刚度C fi 实际上也是使整层框架柱端产生相对位移h 所需的剪力值,而使整层柱的上下柱端都产生单位相对水平位移所需的总剪力

是∑D ,因此框架的抗推刚度为

∑∑=⋅=i h D C c fi α1219.为什么要对框架承受的水平荷载进行调整,怎样调整?

答: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计算中,按协同工作求得的框架部分的剪力一般都较小。而在实际的框—剪结构中,剪力墙的间距往往较大,楼板会产生变形,这促使中间的框架承受的水平荷载有所增加;同时,由于某种原因(如受到地震作用、剪力墙内出现塑性铰)引起剪力墙开裂、刚度降低时,框架和剪力墙之间将产生塑性内力重分布,也会导致框架承担的水平荷载增加。所以,为保证作为第二道防线的框架具有一定的抗侧能力和必要的强度储备,在框架内力计算时所采用的框架层剪力f V 不得太小。为此,《高规》规定,在抗震设计中,框架总剪力f V 不得小于0.20V 。对于框架总剪力f V 小于0.20V 的楼层,通常取

1.5max ,f V 和0.20V 的较小值进行设计。其中,0V 为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结构底部总剪力,max ,f V 则是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f V 中的最大值。

20.写出框架—剪力墙结构刚度特征值λ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λ对结构的侧移变形和内力分配各有什么影响?

答:(1)框架—剪力墙结构刚度特征值λ的计算公式是e F EI H C 2=

λ其中:C F :综合框架的抗推刚度

H :结构总高;

EI e :综合剪力墙的等效抗弯刚度。

(2)λ对侧移曲线的影响: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侧向位移曲线呈弯剪型,结构侧移曲线刚度特征

值λ的变化而变化。右图为不同λ值时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侧移曲线,其中H

为结构总高度。可以看出,当λ值较小(如λ=1)时,由e f EI H C 2

=λ可知,

总框架的抗推刚度较小、总剪力墙的等效抗弯刚度相对较大,结构的侧移曲线接近弯曲型,这时剪力墙起主要作用;而当λ较大(如λ=6)时,总框架的抗推刚度相对较大,总剪力墙的等效抗弯刚度相对较小,框架的作用愈加显著,所以结构的侧移曲线接近剪切型;当λ在1~6之间时,结构侧移曲线介于二者之间,表现为弯剪型,即下部以弯曲变形为主,越往上部逐渐转变为剪切型。

(3)λ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框架、剪力墙之间的剪力分配关系随λ变化:当λ很小时,剪力墙承担大部分剪力;当λ很大时,框架承担大部分剪力。

框架和剪力墙之间的剪力分配关系随楼层的不同而变化:剪力墙的下部受力较大;而框架的中部受力较大。

框架和剪力墙的顶部剪力不为0,所以设计中应保证顶层剪力墙与框架之间连接的整体性。

21.框架—剪力墙协同工作带来了哪些优点?

答:框架—剪力墙结构协同工作的特点使得框架和剪力墙结构在这种体系中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框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而且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由于剪力墙分担水平剪力的作用,使框架的受力状况和内力分布得到改善,主要表现为,框架在房屋上部所承受的水平剪力有所增加,在框架下部所承受的水平剪力减小,结果是框架承受的水平剪力上、下分布比较均匀,沿高度方向各层梁柱弯矩的差距减小,截面尺寸不致有过大的变化,有利于减少构件的规格型号。从而充分体现出这种结构体系的优越性。

22.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为什么可将剪力墙作为第一道防线,框架作为第二道防线?

答:由于剪力墙的刚度远远大于框架的刚度,剪力墙承担了大部分剪力,而框架却只承担小部分剪力。因此,在地震作用下,通常是剪力墙首先屈服,之后将产生内力重分配,框架承担的剪力比例将会增加。如果地震作用继续增大,则框架也会随后进入屈服状态。因此,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可将剪力墙作为第一道防线,框架作为第二道防线。

可以看出,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协同工作的特点使得框架和剪力墙结构在这种体系中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框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从而充分体现出这种结构体系的优越性。

23.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和剪力墙协同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答:剪力墙与框架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不同,但当二者在一个建筑物中同时存在时,由于楼板在其平面内刚度无穷大,则两者的最终变形必须协调。从而框架和剪力墙协同工作具有如下特点:(1)在房屋上部,框架帮剪力墙;

在房屋的上部,单独剪力墙的变形大于单独框架的变形。但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由于楼板的约束作用使得框架和剪力墙共同变形,两者变形协调后,剪力墙的变形减小,而框架的变形加大,从而剪力墙的受力要比单独受力时小,而框架的受力恰好相反,比单独受力时加大,因此,在房屋的上部,框架帮了剪力墙的忙。

(2)在房屋下部,剪力墙帮框架。

在房屋下部,情况刚好相反。由于剪力墙的刚度远远大于框架的刚度,剪力墙承担了大部分剪力,而框架却只承担小部分剪力。

文档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常见问题解答第7章 框架—剪力墙内力与位移计算

第七章框架—剪力墙协同工作的特点1.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侧向位移有何特点?答: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侧向位移特点:如图1(a)所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变形曲线是以剪切变形为主,称为剪切型曲线;而剪力墙是竖向悬臂梁,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其变形曲线以弯曲变形为主,所以称为弯曲型曲线(1(b))。但是当框架和剪力墙由自身平面内刚度很大的楼盖连接成整体结构,即框架—剪力墙结构时,楼盖则迫使二者在同一楼层上必须保持相同的位移,从而共同工作,此即协同工作。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变形曲线既不是弯曲型,也不是剪切型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