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验印刷电路板图………………………………………………4
三、实验说明书....................................................................................5
四、网络表……………………………………………………………7
五、元器件清单………………………………………………………12
六、实验小结........................................................................................13
七、实验原图…………………………………………………………14
一、实验原理图
二、实验印刷电路板图
三、实验说明书
1、实验目的
1) 以Protel原理图输入方法来设计描述电路,通过学习,深入理解电路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以及简单PCB板的设计生产工艺,通过上机实验,能够进行电路图的绘制。
2)掌握Protel设计电路的流程;DesignExplorer 的设计环境、SCH模块的设计技巧与方法
3)通过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以及原理图库文件设计、网络表的分析、PCB模块的设计技巧与方法、PCB的工艺流程、单面及双面板的制作。
4)培养从事科学实验的技能、技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得出创新能力。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该课程设计,要求应用Protel 99 SE软件,建立DDB文档,绘制SCH原理图,建立SCH库文件,生成网络表并能够分析网络表,建立PCB文件并设置其工作环境,建立PCB库文件并能够封装,正确地导入网络表后,对PCB进行布局布线,最后导出导入文件。
课程设计主要有以下的流程:
1)建立DDB文档,建立SCH文件,SCH工作环境设置
2)建立SCH库文件,新元件的编辑与保存
3)原理图绘制,原理图编辑
4)生成网络表
5)建立PCB文件,PCB工作环境设置
6)建立PCB库文件,新封装的编辑与保存
7)PCB布局:画出PCB边框,放置安装孔,调整元件位置,编辑元件
8)布线规则设置,布线及调整
9)文件的导出与导入
实验的整体要求是能够地熟练地运用Protel 99 SE软件,完成老师提供的相关试题,在规定的时间里提交相关的作业任务。
3、画电路图
1) 打开protel 99se 新建文件sch1文件,添加元件库。
2) 绘制相应的元器件,并给它们绘制它们的封装外形。
3) 连接好各个元器件,达成美观的效果。
4) 文件保存在制定文件夹中,避免丢失。
4、绘制PCB板图
1)启动PCB设计服务器
执行菜单File/New命令,从框中选择PCB设计服务器(PCB Document)图标,双击该图标,建立PCB设计文档。双击文档图标,进入PCB设计服务器界面。
2)设置参数
参数设置是电路板设计的非常重要的步骤,执行菜单命令Design/Rules,左键单击Routing按钮,根据设计要求,在规则类(Rules Classes)中设置参数。选择keepOutLayer,选择place中的line,画出一个3*5的方框。PCB系统参数设置包括光标设置、格点设置、板层颜色设置、显示设置、系统默认设置等.
3)装入元件封装库
进入PCB编辑界面,先单击Browse PCB(元件管理器),在其下拉按钮选择其中的Libraries,单击Add/Remove(添加或删除元件封装库)按钮 ,出现右图所示窗口,添加 需要的元件封装库。
4)装入网络表
执行菜单Design/Load Nets命令,然后在弹出的窗口中单击Browse按钮,再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电路原理图设计生成的网络表文件(扩展名为Net),如果没有错误,单击Execute。若出现错误提示,必须更改错误。
5)元器件布局
Protel 99 SE既可以进行自动布局也可以进行手工布局,执行菜单命令Tools/Auto Placement/Auto Placer可以自动布局。布局是布线关键性的一步,为了使布局更加合理,多数设计者都采用手工布局方式。
6)自动布线
Protel 99 SE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无网格、基于形状的对角线自动布线技术。执行菜单命令Auto Routing/All,并在弹出的窗口中单击Route all按钮,程序即对印刷电路板进行自动布线。只要设置有关参数,元件布局合理,自动布线的成功率几乎是100%。
四、网络表
[
R26
RES
510
]
[
D6
RB
LED1
]
[
R25
RES
6.2K
]
[
R24
RES
510
]
[
R23
RES
1K
]
[
D5
RB
LED1
]
[
D4
RB
LED1
]
[
D1
RB
LED1
]
[
R22
RES
4.7K
]
[
P7
HEADER2
Header 2
]
[
P6
HEADER2
Header 2
]
[
J10
SIP1
LIN2
]
[
J9
SIP1
HIN2
]
[
P5
HEADER2
Header 2
]
[
P3
HEADER5
Header 5
]
[
P4
PIN4_B
Header 4H
]
[
C1
470UF/100V
100V/470uF
]
[
C2
CAP5
10Uf
]
[
C3
B
104
]
[
C4
470UF/100V
100V/470uF
]
[
C5
RB
10UF
]
[
C6
B
104
]
[
C7
CAP5
10uF
]
[
C8
B
104
]
[
C9
B
104
]
[
C10
RB
10uF
]
[
C11
B
104
]
[
C12
CAP5
10uF
]
[
C13
B
104
]
[
C14
RB
10UF
]
[
C15
RB
10UF
]
[
C16
B
103
]
[
C17
B
102
]
[
C18
B
102
]
[
C19
B
103
]
[
D2
DO-35
]
[
J1
SIP1
HO2
]
[
J2
SIP1
HO1
]
[
J3
SIP1
LO2
]
[
J4
SIP1
LO1
]
[
J5
SIP1
VS2
]
[
J6
SIP1
VS1
]
[
J7
SIP1
HIN1
]
[
J8
SIP1
LIN1
]
[
LM1
LM3117-DIP
LM1117
]
[
P1
PIN4_B
Header 4H
]
[
P2
PIN2_B
Header 2
]
[
Q1
IRF0
IRF0
]
[
Q2
IRF0
IRF0
]
[
Q3
IRF0
IRF0
]
[
Q4
IRF0
IRF0
]
[
R1
RES
10K
]
[
R2
RES
10
]
[
R3
RES
10
]
[
R4
RES
47
]
[
R5
RES
47
]
[
R6
RES
10
]
[
R7
RES
10
]
[
R8
RES
10K
]
[
R9
RES
10
]
[
R10
RES
10
]
[
R11
RES
10K
]
[
R12
RES
47
]
[
R13
AXIAL-0.7
100m
]
[
R14
RES
47
]
[
R15
RES
10K
]
[
R16
RES
6.2K
]
[
R17
RES
470K
]
[
R18
RES
10K
]
[
R19
RES
4.7K
]
[
R20
RES
10K
]
[
R21
RES
10K
]
[
U1
DIP-14
IR2010
]
[
U2
DIP-14
IR2010
]
[
U3
DIP-14
SN74HC74
]
[
U4
DIP-8
LM2903M
]
[
D3
DO-35
]
[
C20
CBB_104
104-250V-CBB
]
[
C21
B
104
]
(
NetC21_1
P5-1
R22-1
C21-1
)
(
NetD6_2
R26-1
D6-2
)
(
NetD5_1
D5-1
R25-2
)
(
NetD4_1
R24-2
D4-1
)
(
NetD1_1
R23-2
D1-1
)
(
+3.3V
R20-1
LM1-2
R22-2
R18-2
R19-2
C5-1
C10-1
C15-1
C6-1
C11-1
C16-2
U1-9
U2-9
U3-2
U3-4
U3-14
U4-8
R24-1
)
(
+5V
LM1-3
P1-4
C14-1
)
(
+12V
D3-1
P1-2
C2-1
C3-1
C9-1
D2-1
U1-3
U2-3
R23-1
)
(
CLR
U3-1
C21-2
)
(
CUR_OVER
R17-2
R19-1
C17-2
U3-3
U4-1
P7-1
)
(
GATEKILL
P6-1
U1-11
U2-11
U3-5
D6-1
)
(
GND
R21-2
C20-2
LM1-1
C1-2
C4-2
P3-5
P7-2
P6-2
P5-2
P4-3
P4-4
P1-3
P2-2
C2-2
R1-2
R8-1
R11-2
R15-1
C5-2
C10-2
C14-2
C15-2
C3-2
C6-2
C9-2
C11-2
C16-1
C17-1
C18-1
C19-1
R13-1
U1-2
U1-13
U2-2
U2-13
U3-7
U4-4
D5-2
D4-2
D1-2
R26-2
)
(
HIN1
P3-1
J7-1
R5-1
)
(
HIN2
P3-3
J9-1
R14-1
)
(
HO1
J2-1
R2-1
U1-7
)
(
HO2
J1-1
R3-2
U2-7
)
(
LIN1
P3-2
J8-1
R4-1
)
(
LIN2
P3-4
J10-1
R12-1
)
(
LO1
J4-1
R9-1
U1-1
)
(
LO2
J3-1
R10-2
U2-1
)
(
NetC7_1
C7-1
C8-1
D2-2
U1-6
)
(
NetC12_1
D3-2
C12-1
C13-1
U2-6
)
(
NetC18_2
R16-1
R17-1
R18-1
C18-2
U4-3
)
(
NetC19_2
R21-1
R20-2
C19-2
U4-2
)
(
NetQ1_1
Q1-1
R3-1
)
(
NetQ2_1
Q2-1
R2-2
)
(
NetQ3_1
Q3-1
R10-1
)
(
NetQ4_1
Q4-1
R9-2
)
(
NetR1_1
R1-1
R4-2
U1-12
)
(
NetR5_2
R5-2
R8-2
U1-10
)
(
NetR11_1
R11-1
R12-2
U2-12
)
(
NetR14_2
R14-2
R15-2
U2-10
)
(
OUT1
P4-1
Q2-3
Q4-2
R6-2
)
(
OUT2
P4-2
Q1-3
Q3-2
R7-2
)
(
POWER
C20-1
C1-1
C4-1
P2-1
Q1-2
Q2-2
R25-1
)
(
VOL
Q3-3
Q4-3
R16-2
R13-2
)
(
VS1
J6-1
C7-2
R6-1
C8-2
U1-5
)
(
VS2
J5-1
C12-2
R7-1
C13-2
U2-5
)
)
五、元器件清单
六、实验小结
第一,电子CAD是一门考验动手能力的课程。正像大家所说,电子线路CAD是我们从事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人员必须掌握一门重要的基本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既然如此的重要,对我们来说,其要求肯定也不是掌握一点理论知识、书本经验,而是掌握其实际应用的货真价实的动手能力。只有真正的动手操作,才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一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彻底地掌握它。
第二,电子CAD是一门考验大家耐心和细致的课程。众所周知,电子信息行业涉及面极广,所应用的知识更是种类繁多,如果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对从业者的细致耐心的考验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被要求要认真细致的完成作业和实践课程,这为我们以后从事这一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养成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例如最简单的电气连接的检验,虽然是基础的问题,却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
七、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自己明白了原来的那点知识是非常欠缺的,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希望以后像这样的课程设计在多一点。
在这次实验课程设计的撰写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
首先我要感谢老师在课程上的理论指导,提供给我们支持和帮助,这是我们能顺利完成这次报告的主要原因。其次,我要感谢帮助过我的同学,他们也为我解决了不少我不太明白的设计上的难题。同时,我也要感谢学院为我们良好的做课程设计的环境。
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己的设计操作能力。
七、实验原图(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