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月相 | ||||||||
科目: 科学 | 教学对象: 初一学生 | 课时: 一课时 | ||||||
提供者: | 单位: |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
本节课是7年级下册浙教版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三方面分别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月相,月相变化的原理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关于“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学生是可以实地观察到的,而困难的是为什么每天看到的月相是不同的,而且月相在一个周期内总是有规律的变化的。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太阳、地球、月球的自身的基本情况,但对于地球、月球的运动却是没有知识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直观的证据提供给学生帮助理解。因此这节课做好模拟实验,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究、发现是非常重要的。 | ||||||||
二、教学目标 | ||||||||
(一)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月相的概念; 2. 明白月相的成因及变化规律; 3. 能简单说出月相变化周期与农历的关系以及月相与生活的关系。 (二)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一定的手段(模拟实验)演示月相的形成过程;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模拟实验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的特点,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感受到模拟实验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2. 通过月相学习,留心观察自然现象,欣赏自然美景,热爱大自然。 |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
认知方面,学生对月相的产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而且有部分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或小学老师讲解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但具备这两个条件还不够,知识还只停留在形象的表达上,并不知道其形成原因和规律。 探究方面,学生对操作模拟实验还不是很熟悉,虽然教师已经讲解了如何做实验,实验的注意事项,但是学生对实验操作还缺乏规范意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后,学生对操作方面的素养有一个明显的提高,能够合理地分工合作,严谨、细致地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科学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平时观察过月相,对这个天文现象并不陌生。初一的学生充满好奇心,他们不会因为感兴趣而就会有秩序地完成实验,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这份兴趣来做引导 | ||||||||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 ||||||||
重点: 月相的成因及变化规律,月相变化和农历的关系。 难点:月相的成因及变化规律。 | ||||||||
五、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师:播放2015年发生的日食、月食现象,日食月食是如何产生的? 并展示微信点进去会有一个月亮图像,问学生我们的月亮每天都是这样的吗?那它是什么时候有的? 你能说一说你平时看到的月亮形态是怎么样的?请可以动手画一画(教师给每个学生一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亮的形态,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 学生对于看到日食、月食很兴奋,很激动,很多人回答认为日食月食是如何产生的 对于老师举得微信月亮图像,同学们很熟悉,会马上回答月亮不是每天都是这样的,很多人说是八月十五才会这么圆 然后很多学生开始画各种各样的月亮图,剪下来,贴到黑板上 | 通过日食月食,微信点如图这些平常同学们生活中就有的现象,但是很多同学们不知道原因,以这个为引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让同学们画月亮形状图像,实现对学生原有人知概念的呈现,为学习月相做一个概念铺垫
| ||||||
师:同学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都很仔细,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的形态都是不同的,时圆时弯,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师:那么引起月球阴晴圆缺的形态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师:我们的猜想是漫无目的的进行的呢,还是应该进行有根据的猜想呢? 师:为了帮助大家建立有意义的猜想,我们先来进行一些知识上的储备,提问三个问题,一、月球会发光吗? 二、月球是透明的吗? 三、假设太阳,地球,月亮间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改变,月相会不会发生?(前面两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回答,第三个问题有的学生就有些迷惑。这时适时的组织学生间进行讨论。) | 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和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生:应该有根据进行。 生:讨论,得出如果太阳,地球,月亮间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改变,月相应该不会发生。 | “引起月球阴晴圆缺的形态的原因”的实验探究,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和能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当然同学们不可能马上设计实验,所以老师要给同学们一些提示,如提出的这些问题:一、月球会发光吗? 二、月球是透明的吗? 三、假设太阳,地球,月亮间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改变,月相会不会发生? 这样就给同学们一个思考的思路 | ||||||
师:那么我们就把这个应该是由于太阳,地球,月球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才引起月球阴晴圆缺的形态作为我们的猜想,接下来我们要设计一个简单的三球模拟实验。 以三个同学为一个小组。把南边的窗户(手电筒等平行光)当成太阳位置,阳光从南边射入(平行光)。让一组的一个同学(作为地球上的观察者)手持黑白球(月球模型/一个用木棒支撑的一半涂黑的乒乓球)进行演示四个位置,把自己的观察到的月相结果告诉同组的同学并让他记录这个时候看到的月相。并请同学上来讲解。并请其他组评价和展示自己的月相作品 | 同学们开始动手操作。 两个同学上来,同学甲当月球,拿着乒乓球按照屏幕上的指示从A→H的逆时针方向绕地球运动,同学乙当地球的观察者,当月球运动到A、C、E、G时,把所看到的月相在黑板上画下来。注意月球在运动的时候白色部分要始终对着黑板,即太阳。 |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有一个宇宙空间模型的初步概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和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自然地神奇现象。同时也建立月相的知识概念,更激发探讨和辩论所做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不正确,实验错在哪里,才会有不正确的结论出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表达能力 | ||||||
师:大家提到十五的月亮最圆,那么是不是每个月的十五这天月亮都会圆它一次呢? 师: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月相变化以一个月为一个周期,我们看一下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里,有那些规律。 【展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提醒学生看位置变化和月相形态) 师:通过课件的模拟实验,发现了什么规律。(让学生自己总结) 师:我们刚才讲到月相的变化规律,大家有没有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这样一个现象,月亮有时候是傍晚就出来了,有时候晚上却看不到月亮,第二天清晨时却发现天上还有月亮。 师:那么月亮在天空中的时间有没有规律呢,我们继续探讨月相的变化规律。 课件演示:月亮的变化规律(下面是这个课件中的两张截图) 师:把鼠标固定在初一新月、初八上弦月、十五满月、二十三下弦月这四个特殊位置,分别提问:初一时能看到月亮吗?初八时,看到的月亮出现在上半夜还是下半夜,出现在东方天空还是西方天空,月轮朝东还是朝西?十五时整个晚上都能看到月亮吗?下弦月时(二十三),看到的月亮出现在上半夜还是下半夜,出现在东方天空还是西方天空,月轮朝东还是朝西?通过教师的课件操作和师生间的讨论互动学习,掌握规律。 师:为了大家更好的记住这个规律,将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方天空(月轮朝西)。 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方天空(月轮朝东)。 可以简记为:“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 生(甲):新月是看不到的,满月最圆。 生(乙):一个月中有峨嵋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凸月等月相。 生(丙):上半个月月相是逐渐圆起来,下半个月是逐渐缺下去。 生(丁):新月发生在农历初一,上弦月为初七初八,满月为十五,下弦月为二十二、二十 | 通过实验得出月相变化的原因,然后通过图像和视频展示月相变化的规律和时间,加深同学们对月相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兴趣中乐学。 | ||||||
八、板书设计 | ||||||||
第5节 月相 一、月相:月亮的各种圆缺形态的变化。 二、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有规律的变化 三、月相变化的规律 月相名称 | 新月 | 上弦月 | 满月 | 下弦月 | ||||
农历 | 初一 | 初七、初八 | 十五 | 二十二、二十三 |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学生最难的是发挥空间想象力,月相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圆缺变化,所以在模拟实验探究过程中还要给学生及时的个别指点,因为有个别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的,他会感觉很困难。另外,一定要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外实地观测月相的变化,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并做好记录。因为实地观测月相在课外完全可以作到,而实地的观测本身也是一种探究,对学生理解掌握课内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忽视这一环节。
听课老师意见:这堂课条理清晰,有逻辑性,活动设计要层次,重难点基本突出,基本能时刻掌握课堂节奏,但是上课教师讲解还不够精炼和准确,有些表达不够专业,对于有些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的反馈或纠正,对于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