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综合性学习练习
1.按照要求完成下面试题。
动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a它们的生衍死灭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一脉相连的。动物的大量毁灭对人类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b造成生态严重不平恒 , 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c请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 保护动物,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吧!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1)a句在表述上不恰当,请把修改后的正确语句抄写下来。
(2)b句中的错别字是________,改为________。
(3)朗读c句,其中的划线词若为重音,强调的是________。
【答案】 (1)它们的生衍死灭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2)恒;衡
(3)句子强调的是行动的时间和人物
【解析】【分析】(1)用词不当。一脉相连: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运用语境错误。应改为“息息相关”。
(2)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平衡”: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上相等。不要写成“平恒”,注意据义定形。
(3)在朗读中,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有时需要强调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被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叫重音。如读“请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一句,如果把“现在”当作重音来读,强调的是行动的时间。而如果把“我”当作重音来读,强调的是行动的人物。
故答案为:⑴ 它们的生衍死灭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⑵恒;衡
⑶ 句子强调的是行动的时间和人物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⑵ 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的理解和朗读能力,要求考生读懂句子,准确理解句子表达的语意和思想情感,准确把握词语。
2.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诚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为止,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见字如面》受众调查
年龄段 | 18—23岁 | 24—29岁 | 30岁以上 |
观众的人数比 | 33% | 42% | 25% |
(2)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答案】 (1)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占少数。)
(2)真正的阅读,它不受时间空间的,更不受环境的制约,它完全凭借心灵的需求来加以把持。阅读会让你的人生活在丰富里,终身受益不尽,让你获得一种持久的力量。“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它让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拓展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给我们成长的力量。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表述的内容,可知最后一句要介绍的是《见字如面》收看观众的情况,“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说明观看者众多,那么“而”要表现的则是出人意料的结果,根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可见,收看者大多为年轻人,将这一主要信息用简洁、准确的语句表述出来即可。(2)根据材料中介绍的内容,围绕着“阅读”这一中心,表述出阅读给人的不同作用即可。如:阅读能净化人的心灵,让人具有抗争恶俗的力量等。
故答案为:⑴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占少数。);
⑵真正的阅读,它不受时间空间的,更不受环境的制约,它完全凭借心灵的需求来加以把持。阅读会让你的人生活在丰富里,终身受益不尽,让你获得一种持久的力量。“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它让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拓展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给我们成长的力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表述。这是一道开放题,根据材料中介绍的内容,围绕着“阅读的力量”这一中心,表述出阅读给人的不同作用即可。
3.“少年正是读书时” ,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爱阅读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某校七年级举行了“爱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初中生读书现状调查表
年级
项目 |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 1.5小时 | 1.2小时 | 0.5小时 |
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例 | 27.8% | 35.8% | 45.6% |
(2)仿写句子。
原句: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仿写:一本书像________。
(3)请你为大家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答案】 (1)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2)略
(3)略
【解析】【分析】(1)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以“读书现状调查”为陈述对象。找到“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例”项目,通过比较可分析出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结论。
(2)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像一艘船,带领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句式为一个明喻句,后面的分句是一个兼语句。内容要与前一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3)一般推荐名著,推荐的是名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如《格列佛游记》一书,深刻剖析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这就是思想价值。运用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这就是艺术价值。本题的开放性较大,可根据自身的日常阅读积累,阐释自己的观点。符合经典阅读的主要思想,合情合理即可。推荐一本经典。要么关注于经典有价值的思想内容,要么关注于精彩的艺术形式。要找你读过且最为熟悉的经典来推荐,推荐缘由要准确无误。
故答案为:⑴ 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⑵像一艘船,带领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⑶ 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图表材料的探究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材料,结合题干的要求,抓关键信息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理解例句,注意例句的结构特点,修辞运用。在内容上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与句子的主题一致。
⑶本题考查考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要求考生掌握一般的推荐方法,注意平时的积累,语言的表达。
4.请你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你为漫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漫画的主要内容。
(3)请就漫画所反映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示例1:孝子“孝”谁;示例2:孝子不孝;示例3:“孝子”很忙;示例4:如此“孝”道
(2)示例:有一个人身穿印有“孝”的文化衫,一边遛狗,一边给妈妈打电话说:“妈,我正在遛狗,没空陪你。”
(3)示例: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把这一美德发扬光大。不能像漫画中的人一样孝顺父母只流于形式,只限于口头儿。我们要多陪父母聊天,帮他们做家务。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学生拟写题目的能力。认真观察漫画,抓住漫画的一些明显特征来拟题。本题抓住漫画中人物衣服上边的“孝”字和她与母亲通话的内容来拟写题目。比如,如此“孝”道,实不应该。
(2)这道题考查概括漫画主要内容的能力。认真观察漫画我们可以得知,一个身穿带“孝”字衣服的年轻男子,正在满头大汗的遛狗,同时在和母亲打电话:“妈,我正在遛狗,没空陪你。”
(3)这道题考查针对漫画谈感悟启示。我们先要明确漫画的寓意。这幅漫画主要讽刺了那些把“孝道”挂在嘴边,印在身上来标榜自己是孝子的人,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宁愿遛自己的宠物狗,也不愿意陪伴父母的这种假孝道。因此,启示主要是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比如,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孝道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多陪伴父母,多关心他们,帮他们做做家务,让他们感受到老年的幸福和温馨。
故答案为:⑴ 示例1:孝子“孝”谁;示例2:孝子不孝;示例3:“孝子”很忙;示例4:如此“孝”道
⑵ 示例:有一个人身穿印有“孝”的文化衫,一边遛狗,一边给妈妈打电话说:“妈,我正在遛狗,没空陪你。”
⑶ 示例: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把这一美德发扬光大。不能像漫画中的人一样孝顺父母只流于形式,只限于口头儿。我们要多陪父母聊天,帮他们做家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 认真观察图画,抓住图画的关键信息及文字,把握准确主题,注意语言的简洁。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漫画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仔细观察,注意图中的画面内容,文字,注意概括的语言要简洁,流畅。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漫画主旨的理解和感悟。要求考生结合图画中的主题,画面的内容,结合生活体验进行回答。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拼音写相应汉字。
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___①_____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 sè____②___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1)加下划线字“瓢”的正确读音是( )。
A.piāo
B.piáo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lì________ ②lìn sè ________
【答案】 (1)B
(2)莅;吝啬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瓢”指用来舀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应读piáo,故选B。
(2)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此题要注意“莅”的偏旁不要写错。“吝啬”指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书写时要认真。
故答案为:⑴ B;
⑵莅;吝啬。
【点评】⑴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6.按要求修改下面习作。
院子口的梧桐树
奶奶不曾没有上过一天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在我看来,她却满腹经纶,尤其是奶奶自编自创的那些童谣,一直流淌在我童年记忆的长河里。
夏日的燥热刚刚退去,月上中天,皎洁温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静与祥和。每晚睡觉前,院子口的那棵梧桐树下,年幼的我依偎在奶奶的怀抱中,奶奶一边用手拍着我,一边念叨着:
“娃娃乖,穿花鞋,花鞋哪?猫拉了,貓哪?上树啦。”
月光越来越淡,薄得几乎透明。奶奶一遍又一遍不知瘦倦念叨着,奶奶的童谣犹如一支催眠曲,伴我入眠,直到我酣然入睡……。
(1)第一段中有一个病句,修改意见:________。
(2)最后一段有一处标点错误,修改意见:________。
(3)此标题不太恰当,请结合文意改写一个标题,并说说这样改写的理由。
【答案】 (1)删去“不曾”或者“没有”
(2)删去“……”或“。”
(3)标题:《奶奶的童谣》
理由:本文文意主要写奶奶在我童年时为我念童谣的美好回忆,表达对奶奶的爱,院子口的梧桐树并不是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与全文文意也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改为《奶奶的童谣》更有利于表达感情。
【解析】【分析】(1)第一段第一句中“不曾”“没有”表达的是一个意思,都是没有的意思,属于病句里的词语重复,删去其中一个即可。
(2)省略号后面不可以加句号,因为,省略号已经是标点符号了,再加就重复了。
(3)根据本文文意,本文的写作对象是奶奶,从头到尾都在回忆童年时奶奶给“我”编歌谣,念歌谣的美好情景。所以《奶奶的歌谣》更符合文意。
故答案为:⑴删去“不曾”或者“没有”
⑵删去“……”或“。”
⑶标题:《奶奶的童谣》
理由:本文文意主要写奶奶在我童年时为我念童谣的美好回忆,表达对奶奶的爱,院子口的梧桐树并不是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与全文文意也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改为《奶奶的童谣》更有利于表达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考生在平时要掌握病句的基本类型和修改的基本方法。
⑵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作文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和书写位置,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标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所拟标题要概括文意,简洁、准确。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好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并传(chéng)的道德操守和处世方法。家风中(yùn)藏着先人所恪守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pǔ)素的为人准则。良好家风的形成并非一朝一昔,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diàn)。千百年来,家风在一个个家庭里传递、沿续,奠定了整个民族文明的基础。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chéng | yùn | pǔ | diàn |
传________ | ________藏 | ________素 | 积________ |
①________改为________;②________改为________
【答案】 (1)承;蕴;朴;淀
(2)昔;夕;沿;延
【解析】【分析】(1)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朴素:意思是质朴,无文采(衣着);俭朴,不奢侈(生活)。积淀:①长期积累沉淀(多指某种思想、文化、经验等);②积累沉淀形成的思想、文化、经验等。
(2)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延续:照原来样子继续下去。注意区分字形。
故答案为:⑴ 承 ; 蕴 ; 朴 ; 淀
⑵ 昔 - 夕 ; 沿 - 延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时要读懂上下文,结合语境的意思,填写正确的字形。所以根据句意填写字形至关重要。
⑵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的把握。
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情性,启dí人生。经典常读常新,是我们汲取人生智慧的永不枯jié的源泉。读经典作品,或许会有隔膜,这可能是时代变迁或语言形式上的生疏造成的。想着□越这种隔膜,可以接触人类智慧的精华,你就会有耐心读下去,深入堂奥,大有获益。
(1)划线字“疏”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 )
A.sū
B.shū
(2)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夸
B.挎
C.跨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dí | jié |
启________ | 永不枯________ |
(2)C
(3)迪;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 “疏” 只有一个读音 shū 。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根据拼音写汉字,要准确把握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注意辨析同音字字形、音形相近字字形、形声字字形、多义字字形等,书写注意规范。“跨越”的“跨”是足字旁,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启迪: 启发,动词,指开导指点或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并有所领悟。枯竭: 1.(水源)干涸;断绝:水源~。河道~。2.(体力、资财等)用尽。
故答案为:(1)B
(2)C
(3) 迪 ; 竭
【点评】(1)答题时应注意,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疏”是舌后音,要和舌前音区别开。
(2)答题时应注意,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前两个一般是“夸奖”、“挎包”明显不合文意。
(3)答题时应注意,字音字形题目,注意多音字,同音字,音形近似字,仔细辨析字音和字形的细微差别。难度大,涉及的知识点多,属于易错题目。可以从词性、意义、用法辨别读音。“启迪、枯竭”都是常用词,注意字形。
9.近日,某市正在开展“关爱留守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1)【老师在行动】学校组织本校老师创办了“校园爱心辅导站”,老师们争当爱心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为本校留守学生辅导课业。
校团委准备为辅导站拟一副对联,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用理想的成绩回报老师。上联已拟好: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请你拟出下联:________。
(2)【你也在行动】暑假中,妈妈准备让你用“网络微课”资源自学下学期的课程,你想邀请留守学生小华到家里一起学习,你打算怎样和妈妈说?
【答案】 (1)学生增长知识报师恩或同学苦练本领报师恩
(2)妈妈,我想邀请小华来我家一起学习“微课”。我们一起学习,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再说小华是个留守学生,到我家来免得他孤独寂寞。所以,我想邀请小华来我们家,好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 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上联“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主谓结构,谓语部分是两个动宾短语构成联动结构,内容写老师辛勤工作的奉献精神,下联可以是:学生增长知识报师恩;同学苦练本领报师恩等。
(2)本题考查委婉劝说和语言得体。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不能偏离劝说主题。说清楚自己的想法和原因:我想邀请小华来我家一起学习“微课”。我们一起学习,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再说小华是个留守学生,到我家来免得他孤独寂寞。
故答案为:(1)学生增长知识报师恩或同学苦练本领报师恩
(2)妈妈,我想邀请小华来我家一起学习“微课”。我们一起学习,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再说小华是个留守学生,到我家来免得他孤独寂寞。所以,我想邀请小华来我们家,好吗?
【点评】(1)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③词性相对。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2)本题考查劝告类口语交际,答题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本题注意要用礼貌用语,详细解释达到劝说的目的。
10.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据说,女娲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她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篷勃起来才好……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参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东西。
(1)在横线上写出划线字的拼音。
①女娲 ________ ②揉团________
(2)“莽莽榛榛”在语段的意思是:________
(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4)语段中多处出现了与“她”词性相同的词,请找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wā;róu
(2)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3)“篷”;“蓬”;“参”;“掺”
(4)这;什么/它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字音。需要注意“娲”的读音,这是一个易错字。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莽莽榛榛”的意思是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3)此题考查的是字形。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分别是:篷——蓬,参——掺。
(4)此题考查的是词性。“她”属于代词,文段中的代词还有“这”、“什么”、“它”。
故答案为:⑴wā;róu ;
⑵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⑶“篷”;“蓬”;“参”;“掺”;
⑷这;什么/它 。
【点评】⑴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⑵本题考查字词的释义,注意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理解;
⑶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词性的辨识能力。“她”是代词,语段中的代词还有“这”“什么”“它”。
1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①在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之后,坚强的海伦被我深深地感动了。②我看不到海伦丝毫的恐惧、凄凉和悲哀,看到的是她那光明的内心世界、坚强的意志和她那对生活的爱。③我不禁感慨:只要你的心是坚强的,那么哪怕你永远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中,你也能感受到满世界灿烂的阳光?
(1)第③句有标点符号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2)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案】 (1)?改为!
(2)在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之后,我被坚强的海伦深深地感动了。
【解析】【分析】(1)“只要你的心是坚强的,那么哪怕你永远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中,你也能感受到满世界灿烂的阳光”不属于问句,这是在抒发感叹,应用叹号。
(2)主客颠倒,这一句的主语是“我”,应改为“我被坚强的海伦深深地感动了”。
故答案为:⑴ ?改为!
⑵ 在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之后,我被坚强的海伦深深地感动了。
【点评】⑴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作文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和书写位置,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⑵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12.为了了解中国书法,初一年级组织了专题学习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当代中国舞蹈家林怀民领衔的“云门舞集”舞蹈团,曾创作《行草》组舞,享誉世界。他的灵感来自中国书法,舞蹈活化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在舞蹈过程中,舞者如同一个即兴创作的书法家,挥毫泼墨,时而细腻,时而粗犷,时而流动婉转,时而迟缓柔媚。虽然布景上没有书法,舞台上也没有字迹,但使人感受到书法的气脉在流动。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整天沉醉在他的行草世界中,他日日临摹前代大师的书迹,但进步不大。一日,他到长安,看到人头攒动,凑前一看,只见女舞蹈家公孙大娘挥舞着长剑,凌空飞舞,柔美的身躯,飘拂的衣带,随着剑起伏。舞蹈家的身体、长剑和外在的世界几乎融为一体。张旭看得如醉如痴,敬佩之心yóu( )然而生,更从中悟出了书法奥( )(妙/秘),从此书艺大进。
书法以流动的气脉为灵魂。
(1)下面对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和选词填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粗犷(kuàng) 油然而生 奥秘
B.粗犷(guǎng) 油然而生 奥妙
C.粗犷(kuàng) 尤然而生 奥妙
D.粗犷(guǎng) 尤然而生 奥秘
(2)结合上下文,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这就是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内在气脉
②一个是古代书法家从舞蹈中得到书法的启发
③一个是当代舞蹈家在书法中得到舞的智慧
④它说明书法和舞蹈有共通的因素
A.④②③①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①③②④
【答案】 (1)B
(2)B
【解析】【分析】(1)粗犷(guǎng):一指粗鲁强横,二指粗率豪放。可以说人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说一个地方的环境风俗面貌,有种大气磅礴的意思,如自然生长般未经修饰,属豪放派的。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奥秘: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悟出”和“奥妙”搭配恰当,因此选奥妙。故选B。
(2)③句“一个是当代舞蹈家在书法中得到舞的智慧”照应文段第一段林怀民从行书中悟出舞蹈《行草》,②句“一个是古代书法家从舞蹈中得到书法的启发”照应第二段张旭从公孙大娘的舞蹈中悟出书法奥秘,因此③是首句,②紧随其后。④句“它说明书法和舞蹈有共通的因素”是对③②两句的总结,因此在④在②的后面,而①句“这就是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内在气脉”中的“气脉”和“书法以流动的气脉为灵魂”中的“气脉”照应,紧密联系。故①句在最后,故选B。
故答案为:⑴ B
⑵ B
【点评】⑴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辩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⑵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活像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有朱自清笔下的春天的勃发;有老舍先生的济南冬天的含羞;更有那多情的雨;温柔的风。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抑或是境遇,都要微笑着去面对。有对于奋斗者而言,生活总是美好的。人生旅途会有高山流水的应和,更会有沐风栉雨后的zhù蓄。
(1)请将下面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生活总是美好的。
(2)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应和(________) (zhù)蓄(________)
【答案】 (1)生活总是美好的
(2)hè;贮
【解析】【分析】(1)抄写汉字,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划要清楚;正楷字书写,端正,即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间架结构合理,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即不要涂改。
(2)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应和”: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读“yìng hè”,注意据义定音。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贮”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再如“贮蓄”:储存,积聚。注意据义定形。
故答案为:⑴ 生活总是美好的
⑵ hè ; 贮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基本笔画、笔顺的熟练和掌握能力,对汉字结构的分析掌握。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拣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词,譬如“父亲”“母亲”“妹妹”“老师”等。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cù,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浸满(________) 譬如(________) 花团锦cù(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美不胜收”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___)
A.完、尽
B.优美的
C.赢、胜利
D.能担任、能承受
(4)把文中画线句改为陈述句。(不改变句意)________
【答案】 (1)jìn;pì;簇
(2)拣起;捡起
(3)A
(4)世界上没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
【解析】【分析】(1)“浸”的意思是“泡,使渗透”,应读jìn;“譬如”的意思是“比如”,“譬”应该读pì,不要误读作bì;“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簇”应该是竹字头。
(2)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捡”的意思是“拾取”,“拣”的意思是“挑选”,此处应该用“捡”。
(3)“美不胜收”意思是“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胜”的意思是“尽”,故选A。
(4)把反问句改为肯定句,应该把肯定词“有”改为否定词“没有”,去掉疑问词“吗”,并且把问号改为句号。
故答案为:⑴jìn;pì;簇;
⑵拣起;捡起;
⑶ A;
⑷世界上没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⑶解答此题,要结合词义及具体语境及关联词的常见用法辨析作答;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式的转换。明白各种句式特点和句式结构即可改写,注意句末标点的改写。
15.班里准备举办一次“相约名家——走近鲁迅”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
(1)【活动策划】这次班会的活动之一是知识竞赛,请写出这个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
活动内容:知识竞赛。
基本思路:________。
(2)【活动参与】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手捧《朝花夕拾》,神游百草故园,穿行在鲁迅曾经走过的小径上,当年先生笔下的景致,一点一滴涌上心间:置身园内仿佛可以听到油蛉和蟋蟀的鸣叫,依稀看见儿时的鲁迅,翻开断砖,与蜈蚣、斑蝥逗玩,又偷偷地去拔墙角的何乌首;________……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朝花夕拾》,寻梦百草故园,追忆那似水年华,探寻一代文豪的成长足迹吧。
(3)【名著撷英】从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A】阅读《朝花夕拾》之后,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提炼出以下几个关键词。请你任选一个,结合这部书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温情 理性 率真 批判
【B】阅读《朝花夕拾》,梳理鲁迅的求学之路。
篇目 | 求学历程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就读于三味书屋。 |
《①》 | 先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后因为不满其“乌烟瘴气”,改读矿务铁路学堂。 |
《②》 | 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③(地名)的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看电影事件”和“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深感弱国弱民备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拯救民族的斗争精神。因而做出人生重大抉择“④”。 |
(2)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偎依在长妈妈怀里,如痴如醉地听美女蛇的故事
(3)【A】示例一:选词:温情;认识:《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充满温情,作者追忆了淳朴善良的保姆阿长为自己买《山海经》的故事,抒发了对她诚挚的思念之情。
示例二:选词:批判;认识:作者在《五猖会》这篇文章中,写自己去看赛会前,因被父亲强迫背书而感到扫兴和痛苦,对错误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批判。
【B】①琐记;②藤野先生;③仙台;④弃医从文。
【解析】【分析】(1)基本思路就是活动的流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再做什么。这些流程的顺序不能颠倒。既然是知识竞赛,首先得有试题,因此组织者要先设计竞赛题,然后是活动,即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抢答,最后要进行活动总结,给优胜者颁奖。
(2)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的内容有:描写百草园好看的景色和有趣的事,听长妈妈吗讲美女蛇的故事,冬季捕鸟。这是内容方面,另外也要注意语句的形式,语言要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如: 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偎依在长妈妈怀里,如痴如醉地听美女蛇的故事。
(3)根据对《朝花夕拾》内容的积累及理解答题,如选【A】则要从这本名著中选取或温情或理性或率真或批判的内容答题。如选【B】则根据对《琐记》和《藤野先生》内容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组织者先设计竞赛题,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抢答,最后给优胜者颁奖
⑵ 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偎依在长妈妈怀里,如痴如醉地听美女蛇的故事
⑶ 【A】示例一:选词:温情;认识:《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充满温情,作者追忆了淳朴善良的保姆阿长为自己买《山海经》的故事,抒发了对她诚挚的思念之情。示例二:选词:批判;认识:作者在《五猖会》这篇文章中,写自己去看赛会前,因被父亲强迫背书而感到扫兴和痛苦,对错误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批判。
【B】①琐记;②藤野先生;③仙台;④弃医从文。
【点评】⑴本题考查设计活动流程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活动流程,要具有可操作性性。
⑵本题考查设计开场白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内容要紧扣活动主题,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⑶本题考查对《琐记》《藤野先生》内容的积累能力,这类的题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答题是根本无法进行的,因此阅读名著必须积累内容,这是答题的基础。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综合性学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