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u0026论述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00:23:49
文档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u0026论述题

简答题&论述题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区别:(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
推荐度:
导读简答题&论述题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区别:(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
简答题&论述题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联系: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分析对象经济个体整个国民经济
分析方法个量分析法(微观分析法)总量分析法(宏观分析法)
分析重点市场价格国民收入
基本假设资源稀缺、充分就业

需求不足、存在失业

主要理论依据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主要目标个体利益最大社会利益最大
2.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区别:存量是指某一实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里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

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和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3.为什么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 

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是因为公务员提供了为社会工作的服务,给他们的工资就是购买他们的服务,因此属于购买,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并不是因为灾区或困难人群提供了服务,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们发生了经济困难,丧失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因此这部分救济金属于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所以转移支付和购买虽都属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

4.相对收入消费理论主要内容:

人们在决定消费时,会受到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5.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主要内容:

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支出,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6.永久收入消费理论主要内容: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7.购买和转移支付都属于支出,为什么计算构成国民收入的总需求时只计进购买而不包括转移支付,

即为什么 y=c+i+g+(x-m)而不是y=c+i+g+tr+(x-m)?

增加转移支付,虽然对总需求也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支出实现的。如果把转移支付也计入总需求,就会形成总需求计算中的重复计算。例如,增加10亿元的转移支付,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会使消费增加8亿元。在此,首轮总需求增加是8亿元,而不是18亿元。但是如果把10亿元转移支付也看作是增加的总需求,那么就是重复计算,即一次是10亿元,一次是8亿元。

8.税收、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需求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总需求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 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需求,它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需求。税收的变化与总需求的变化是反方向的。当税收增加(税率上升或税收基数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需求也减少。总需求的减少量数倍于税收的增加量,反之亦然。这个倍数就是税收乘数。 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需求,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需求的变化量也数倍于购买的变化量,这个倍数就是购买乘数。 转移支付对总需求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是间接影响总需求,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及总需求。并且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的绝对值是一样大的。但与税收不同的是,转移支付与购买总支出是同方向变化的,但转移支付乘数小于购买乘数。 上述三个变量(税收、购买和转移支付)都是可以控制的变量,控制这些变量的称为财政。可以通过财政来经济运行。

9.LM曲线的经济含义

(1)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 = 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

(2)货币市场,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3)LM上任何点表示 L = m。

(4)LM 右边,表示 L>m,利率过低,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给。LM左边,表示 L<m,利率过高,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给。

10.IS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产品市场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

(2)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化。

(3)IS曲线上任何点都表示i=s。

(4)处于IS曲线右上边某一点,i<s。利率过高,导致投资<储蓄。

11.斟酌使用的财政

具体应用:逆经济风向行事

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失业

扩张性财政→ 增加支出减少税收→ 增加总需求

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通货膨胀

      紧缩性财政→ 减少支出增加税收→ 减少总需求

12.斟酌使用的货币

具体应用:逆经济风向行事

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失业

扩张性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增加总需求

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通货膨胀

紧缩性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减少总需求

13.什么是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其功能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含义: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采取任何行动。

1、税收的自动变化

税率不变

经济衰退:y↓ → PI↓ →  T↓ →  DPI少减少  →    消费和需求少下降累进税

         → 纳税人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  → T↓幅度>收入↓幅度

2、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

经济衰退:失业人数↑ →  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 →  转移支付↑    →抑制DPI↓ 

→ 抑制消费和需求↓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经济衰退:y↓ →  农产品价格P↓→支持价格→农民收入、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14. 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两项中那一项对总需求变动影响更大些?朝什么方向变动? 

为减少经济波动往往运用财政进行总需求管理。购买和转移支付都会对经济周期作出反应。其中转移支付随经济波动更大些,并朝反周期方向波动,因为经济衰退时,失业津贴、贫困救济、农产品价格补贴等支出会自动增加,经济繁荣时,这些支出会自动减少,而购买则变动较少,因为国防费、教育经费以及行政性开支等有一定刚性,不可能随经济周期波动很大。

15.货币的工具

1)再贴现率

2)公开市场业务

3)变动法定准备率

4)其他货币工具

16.公开市场业务的优越性

1)可以根据银行的意愿连续地、灵活地使用。

2)银行可以通过买卖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

3)操作规模可大可小,更便于保证准备金比率调整的精确性。

4)在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整方向时,也很容易逆转。

17.银行的主要职责

(1)代理国库(代收税款、公债业务、代理各种支出与收入)。

(2)提供所需资金。既用贴现短期国库券等形式为提供短期资金,也用帮助发行公债或直接购买公债方式为提供长期资金。

(3)代表国家与外国发生金融业务关系。

(4)执行货币。

(5)监督和管理全国金融市场活动。

18.失业的代价

1)经济代价: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2)社会代价:给失业者及其家庭带来精神和心理伤害。

3)政治影响:过高失业率还可能影响政治稳定。

19.失业的治理

1.教育普及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树立现代就业观念,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减少结2.构性和摩擦性失业发生机率和时间延续长度。

3.适当运用宏观调节工具,有助于降低经济周期不景气阶段周期性失业。

4.实施正确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逐步减少转型伴随的失业。

5.另外,需要建立包括失业保险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0.通货膨胀的成因

1)货币供给的过度

2)需求拉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3)成本推动(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进口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 

5)的原因

6)通货膨胀螺旋

21.凯恩斯的三种货币需求

(1)交易动机

概念:交易动机:指人们因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进行正常交易所需要的货币的动机。由此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被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产生原因:交易动机产生于收入和支出的时间间隔上。人们的货币支出行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但是人们要间隔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得到收入。因此,人们手中必须留有一定的货币。

决定因素:交易性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对货币的需求越多;即交易性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从家庭角度,家庭的收入越高,则日常的消费就越大。从国家来看,越大的产出量需要通过以货币作为媒介交易数量就越大,需求越大。

(2)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

概念: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人们为了应付突发性事件、为预防意外支出(如意外事故、失业、疾病等)而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的动机。由此产生的货币需求被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产生原因:预防性动机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决定因素:个人对货币的预防需求量主要决定于他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但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

(3)投机动机

概念: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买卖有价证券的有利时机而持有货币的动机。由此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被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22.均衡效应是如何形成的?

(1)利率较低,r2, 货币需求超过货币供给,人们感到持有的货币太少,就会出卖有价证券,证券价格下降,利率上扬;一直持续到货币供求相等为止。

(2)利率水平较高时,r1, 货币供给量超过货币需求,人们感觉手中的货币太多,就把多余的货币购进有价证券。证券价格上升,利率水平下降。一直持续到货币供求相等为止。

(3)只有一个合适的利率水平,r0,才能保证货币供求均衡。这就是所谓的均衡利率。 

文档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u0026论述题

简答题&论述题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区别:(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