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 大二班 | 执教者 | 执教日期 | 12月26日 | |
活动名称 | 科学:小小电工 | ||||
活动目标 | 1.通过操作比较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学习用符号记录表达。 2.探索用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 ||||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 重点:通过操作比较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学习用符号记录表达。 难点:探索用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 ||||
活动准备 | 幼儿操作材料: 第一次:每人一盘材料:硬币、锡箔纸,塑料绳、毛线、布条,铁丝、记录纸一张、记号笔等。 第二次:增每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胶带 教师操作材料:ppt、黑板、猜测与验证大图 | ||||
活 动 过 程 |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出示电灯照片,激发兴趣: 师:这是什么呢?(电灯) 2.提问:什么东西可以使电灯亮起来?(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需要电。) 小结:原来电可以让灯亮起来。哪些东西是有电呢?(电池) 二、探索活动“接电线”。(第一次操作) 1.介绍电池的特征及电流方向。 2.了解导电的含义。 师:做电工之前,我们得先知道哪些东西能够使电池里面的电流出来,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不受伤。电工们认为能使电流出来的功能叫做导电,说明这种物体具备导电的能力。(引导幼儿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3.设疑猜想:布条、毛线、塑料绳、硬币、锡箔纸和铁丝。 师:我这里有一个少了一节电线的电路,这些电路的电线都是可以让电流出来的,可是这里少了一节电线,电流就断掉了,请你用这些材料去试试看,哪一个能什么能使灯泡亮起来,说明它能导电呢? 4.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请幼儿来猜一猜。 5.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每个幼儿一份材料,每盘都有一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操作材料做实验,并进行记录; (2)请将这些材料两头的鳄鱼夹夹住实验物品,试试哪些能使灯泡亮起来,就说明这个材料能导电,给它一个√;不能发亮导电,给一个×。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的学号; (4)全部实验结束后,整理桌面物品,请将记录纸放到黑板上,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与幼儿进行验证。 第一,发现黑板上有歧义的物品,并一一进行验证。之后将导电与非导电物品进行梳理在黑板上呈现。 5.小结:铁丝是铁做的、硬币是铜做的,和锡箔纸含有锡和铝 | ||||
活 动 过 程 | 铁、铜、铝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因为它们都是金属制成,属于金属类,而毛线、布条、塑料不能导电是非金属类。 三、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第二次操作) 师:刚才我们实验说明铁丝有导电功能,现在要请我们小电工来用铁丝、电池、灯泡、胶带来连接一个电路图。 1.教师出示电路图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电路图(可以解释一下电路图的含义),根据电路图来设计路线。 2.了解材料。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先来试一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和胶带。 3.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A)每人一盘材料进行实验; (B)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或者客人老师说说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C)听到音乐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4.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2)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3)播放音乐,幼儿回到位置上。 5.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鼓励幼儿大胆表达,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四、活动结束。(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说明:其实我们人也是导电的,电流可以流过我们的身体,但是我们实验时用手直接碰了带电的电线,电流也通过了身体,却没触电,是因为这个是低电压微电流,对人体没有伤害。但是,生活中常见的插孔里带有的都是高电压高电流,所以幼儿千万不能去触碰这些危险的插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