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计算机组成原理
英文名称: The computer makes up the principle
适用专业: 计算机各专业,电类、信息类专业
学时数: 56学时
先行课程: 计算机技术导论、计算机实用技术
一.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的专业基础课,以大学本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对象,站在计算机专业的高度,而从其它非计算机专业(主要是电类)所需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方面的知识需要出发,设置《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一课程。
本课程主要讨论计算机单机系统的组成及内部工作机制。应强调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各大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及其互连构成单机系统的基本原理;使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及后续课程-《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技术》等的学习,为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打下基础。
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难度大的特点,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考虑到该课程讲授的又是实实在在的“物理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很密切,因此,某些部件的组成还是以某些典型机器为例加以介绍,这就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又不局限于某一台计算机的问题;另一方面,介绍与专业有关的一些实用例子,学以致用;第三方面,多点介绍计算机组成的最新技术,缩短书本与实际的距离。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后续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有关接口部分内容只介绍接口的概念及基本组成,《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的主要任务是讲述接口芯片及应用方法。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已较全面地讨论了单机系统的组成及内部工作机制后,学习《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技术》课程的重点可放在单片机的硬件特点、汇编语言(或单片机的C语言)的熟悉、开发系统的使用以及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上。
二. 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掌握计算机硬件各部分组成整机的工作原理,单处理器内部的运行机制,从而建立起计算机的整机概念;
(3)初步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分析方法。
2.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1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4学时)
本章的主要内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特点;计算机的工作过程;主要的性能指标;计算机的发展概况及应用领域;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以及软件和硬件在逻辑功能上的等效性;弄清常用的概念和名词术语。
本章重点: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其层次结构,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初步掌握计算机执行指令的过程,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2章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12学时)
本章的主要内容:数据与文字的表示方法;定点补码加减法计算及其溢出的判断;基本的二进制加法/减法器;十进制加法器;定点原码一位、补码一位乘法运算;定点原码、补码加减交替法除法运算;规格化的浮点加减法运算;基本的逻辑运算及其特点;运算器的组成和结构、典型运算器的逻辑结构。
本章重点:掌握数据与文字的表示方法;定点加减乘除法运算方法及其实现的逻辑结构原理框图;并行加法器及先行进位的工作原理;浮点运算主要讲补码加减法运算;运算器的组成和结构等。其余只作一般介绍。
第3章 存储系统 (12学时)
本章的主要内容:存储器的职能、分类和组成;半导体随机存储器;半导体只读存储器;主存储器的组织及其与处理器的连接;存储系统的组织(高速缓存、虚拟存储器)。磁表面存储器和光盘存储器。
本章重点:弄清主存储器组织及工作过程,内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连接;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基本组织及其工作原理,硬磁盘存储器和光盘存储器。虚拟存储器只作一般介绍。
第4章 指令系统 (4学时)
本章的主要内容:指令和指令系统的含义;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类型和功能;堆栈;典型指令系统举例。
本章重点:掌握常用的操作数寻址方式,有效地址的形成及其与内存地址空间的关系;堆栈的应用及其实现;指令的类型和功能。
第5章 处理器 (12学时)
本章的主要内容:处理器的功能及组成;时序系统及控制方式;指令流程;组合逻辑控制器;微程序控制器及微程序设计技术;典型CPU芯片举例;并行处理技术。
本章重点为处理器的功能及组成;时序系统;指令流程;实现指令功能的微操作系列如何产生;微操作系列如何转换为硬件的执行逻辑;微程序设计的实现方法;并行处理。
第6章 系统总线 (4学时)
本章的主要内容:单机系统总线结构的类型及特点;总线接口;总线的控制和通信。
本章重点:单机系统的总线结构,串行数据接口及总线的控制和通信。
第7章 输入输出系统 (8学时)
本章的主要内容:外围设备概述;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显示设备(CRT字符显示器);打印设备。外设与主机的信息交换方式:直接程序控制方式及其接口;中断的概念及其处理过程;中断系统,中断传送方式及其接口;DMA方式及其接口;通道传送方式。
本章重点: 以键盘、CRT显示器和打印设备,输入输出系统应将重点放在中断系统及其应解决的主要问题,DMA 方式及其接口。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序号 | 课程内容 | 讲课 | 习题课 | 实验 | 考核或考试 |
1 | 第1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 4 | |||
2 | 第2章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 12 | 2 | ||
3 | 第3章 存储系统 | 12 | 2 | ||
4 | 第4章 指令系统 | 4 | 1 | ||
5 | 第5章 处理器 | 12 | 2 | ||
6 | 第6章 总线及其互联结构 | 4 | |||
7 | 第7章 输入输出系统 | 8 | |||
考试 | |||||
合计 | 56 | 7 |
四. 说明:
通过实践环节来加深对计算机各功能部件的理解;掌握数据信息流和控制信息流的流动过程,巩固所学理论,进一步加深对各大部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的理解,建议安排如下4个实验:
实验1:运算器组成实验
实验2:半导体存储器工作原理实验
实验3: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实验
实验4:CPU组成与指令周期执行实验
五、本课程的教学体系
1、本课程主要讲述单机系统的组成及内部工作机制。讲清各大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及其互连构成单机系统的技术。由于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讲课过程中自始至终均应强调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应用。
2、建议以模拟机为教学对象来阐述组成原理的核心内容。可采用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I/O系统的教学体系。
六.采用的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黄钦胜 朱娟,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
2. 黄钦胜等,计算机组成原理习题与题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3. 黄钦胜,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书,华南理工大学,1998年。
执笔人:黄钦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