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画结合的魅力
——由法国影片《蓝》探析中国电影音乐
姓名:周倩
学院:音乐学院
专业:音乐学
学号:1114180869
音画结合的魅力
——由法国影片《蓝》探析中国电影音乐
摘要:电影音乐应电影的需要而产生,可以说音乐是离电影最近的元素,我们都有过因为一首音乐记住某部电影或者因为某部电影而熟悉某段旋律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出,音乐与电影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随着电影的飞速发展,专门的影视音乐家应运而生,这标志着影视音乐的正式诞生,影视音乐有时候比电影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的形象无限性能使不同的观众在心理上形成不同的视觉形象,相对于影片本身而言,影视音乐对观众的束缚和更少。因此,好的影视音乐能使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更为饱满、真实,大大加强电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对电影主题的渲染、深化作用。
关键词:电影,电影音乐,声音
Abstract: The sound track should the movie need to produce, may say music is to the movie recent element, we all have had because a music remembers some movie or but because of some movie the familiar some section of melody experience, may see from this, music and the movie are support mutually, promotes mutually, along with the movie rapid development, the special film and television musician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this symbolized sometimes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music official birth, film and television music can cause audience's sympathetic chord compared to the movie, just like 1000 readers have 1000 Hamlet, the music image infinite performance cause the different audience to form the different visual image in the psychology, relativeSays in movie itself, film and television music are less to audience's fetter and the limit.Therefore, good film and television music can cause the content which the movie must express to be fuller, to be real, strengthens the movie greatly the expressive force and the power, achieves to the movie subject exaggeration, the deepened function.
Key words: Movie, sound track, sound
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了把画面和声音结合起来的有声电影。声音可以用来描绘环境、烘托气氛;用各种声音来衔接镜头,起蒙太奇结构的功能。这也使电影成为“视听”艺术,影片中的音乐在视听艺术中有着积极的、多方面的表现作用。这种作用不是体现在声或画的某一方面,而是体现在声画结合的总体之中。下面我想以法国影片《蓝》电影音乐为例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令人震撼的心理冲撞—对法国影片《蓝》电影音乐的探析
波兰籍著名导演基斯洛夫斯基的三部曲《蓝白红》中的《蓝》,以一起车祸带来的生死离别揭示人与人之间的深刻的精神联系,表现遭遇命运的特殊打击之后,人可能达到的精神处境。无论从电影艺术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上,还是从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上,这都是一部天才的杰作。
影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女主人公朱莉在一次车祸中惨失丈夫和女儿,她无法释解对丈夫和女儿的爱,无法释解对丈夫未完成的交响乐的巨大遗憾。丈夫所作的这部欧共体委约的作品《欧洲共同体协奏曲》的旋律总是萦绕在她的心里。她烧掉了丈夫的总谱,离开家,躲开熟悉的人,但仍然无法流出异地能够慰藉心灵的眼泪。在这种麻木、痛楚的心境中她意外的发现了丈夫生前的情人,而且这个情人已怀上了丈夫的孩子。偏偏是这个新的打击将她从麻木中唤醒,让她回到了现实,了解了她过去的真实生活。她将房子让给丈夫的情人,重新那其丈夫的遗稿,与丈夫生前的朋友奥利夫完成了这部交响乐,接受了奥利夫长期以来对她默默的爱。
为了突出朱莉的内心活动,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许多镜头像浮雕一样引人遐想,镜头的流动完全被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所牵动,正是由于大量的特写镜头营造了心理活动的广大空间,这才拓出了音乐在影片中的特殊表现作用。影片中的音乐和音响无论在情节发展、戏剧性的心理冲突和表现人物的情感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作为情节发展线索的主题音乐
从情节发展来看,影片中有几个贯穿的音调,导演用这些音调以一种警寓的方式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这些音调的出现既为着强调死者生的意义,又不断的增加活的人的痛苦。音乐在这里是活人和死人之间的精神纽带,它控制着女主人公的精神,使她无法走出过去的生活。比如:葬礼之后,朱莉在一个十分压抑的特写镜头中沉思,突然一个巨大的声音把朱莉惊醒,这个幻觉中的巨大的声音就是表现朱莉悲剧命运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主题音调。
另一个主题音调是朱莉丈夫创作的协奏曲主题,这个音调在影片中代表着朱莉丈夫帕蒂斯的精神存在,在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奥利夫和朱莉的关系,影片并没有过分渲染,处理得非常含蓄自然,其中奥利夫创作的一段主题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的与人物命运相关的几个主题音乐,我们看到音乐既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又是人物内心情感表现的有力手段,同时又充当着配乐的作用。
(二)合二为一的音乐与音响
《蓝》片中的音乐在细节的设计上也十分精心,音乐好像被“吃”进了镜头里,几乎在超越自身的界限去向画面和语言的界域渗透。在影片中音乐音响和音响音乐常常难以分清,它们反复出现在许多细节中,成为影片具有符号性的表情要素。
这种对音乐和音响简约的运用,省略了许多时间的叙述过程。虽然全篇涉猎的具体事件并不多,但是镜头所表现的心理事件却不少。这些心理感受本来就较难用叙述的方式表达,采用这样的手法,不仅省略了形象表达的艰难,也为观众提供了心理感受的空间。导演在这里天才的发挥了音响和音乐对人的直觉所能产生的撞击作用。
(三)交响乐式的结构布局
整个《蓝》片的音乐布局和细节处理,已令人十分赞叹。当我们看到影片的结尾部分,就只能叫绝了。结尾是高度抽象和高度概括的警寓,它的结构很像采用奏鸣曲式的交响乐的尾声。如果说影片中出现的几个旋律音调是奏鸣曲式的主副部主题,并且在剧情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开,那么这个尾声具有着第二发展部的作用,也就是前面呈示过的主题和经过发展所揭示出来的意义在尾声中获得了新的升华。在交响乐中这种结构往往会增加表现的层次和深度,《蓝》片中运用这种结构使片尾一下子从现实中脱拔出来,给我们带来令人深思的无限意味。
在尾声部分,音乐和画面各自具有多重含义和象征,但非常醒目的是:音乐是整个视听的中心。
尾声中的音乐从音乐本身来讲,具有悠远的史诗性和戏剧表演性,有着巨大的感染力,但必须有整个影片所叙述的故事和画面的提示才会让我们产生各种相关的遐想。也只有在画面处理上采用如此多且伸展自然的黑镜。让我们活生生地走进去听音响和看画面无法言尽的意味,才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应该说,这就是影片结尾的意义了。
二、对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现状的思考与展望
毫无疑问,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加趋于全球一体化合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全球一体化是由于人类科技、交通、信息网络及经济发展的必然,文化多元化则出自人类在不同生存空间聚合方式适应性的进一步扩展。所以,中国电影音乐在今后的创作中,如果采取保守的“闭关主义”,孤立地谈自己的发展,而不能顺应当今全球化的潮流,或者全部抛弃自身民族文化的传统去谈未来的发展,这都不利于中国电影音乐健康发展的,从而无法应对当今电影音乐国际潮流的冲击。
(一)中国电影音乐创作要立足于民族传统
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和追求。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作为中国电影音乐的重要构成元素,在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音乐民族化的探索不断深入,民族音乐在中国电影音乐中的运用不断增强。发展至今,随着中国电影人的经典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中国的民族电影音乐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象。“众所周知,流传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用不同语言演唱、不同乐器演奏的民歌、民族器乐等音乐素材一直都是电影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电影音乐吸引世界观众的重要因素。”
因此,电影音乐创作的发展和对时代精神表现上的追求要建立在深厚的民族风格上,作曲家在丰富电影音乐表现手段和技巧的同时,不能脱离电影音乐的民族基础。电影音乐工作者应努力在创作中完成对中国音乐民族风格的体验和理解到自身内心感受的转化在创作中加以体现,内化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必然使创作出的电影音乐作品具有时代的特征风貌和民族的精神内涵。
(二)中国电影音乐创作要积极实行“拿来主义”
中国音乐的长期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借鉴和吸收的过程。钢琴、小提琴、长笛、单簧管等人尽皆知的西洋乐器以及交响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等现在已经司空见惯的音乐体裁最早也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所以洋为中用的做法不仅不会削弱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另一种民族特色——兼容并蓄、扬长避短的表现。
中国电影音乐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将国外不同风格的音乐材料巧妙地融入创作音乐之中,用特殊的音乐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与环境。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制作手段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不同国家间文化形态的交汇融合使得作曲家“本土化”的现象不再绝对,中国电影音乐的借鉴和吸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所以,我们大胆地实行“拿来主义”,在电影中借鉴和吸引世界各个民族等外来音乐形式,才能丰富电影音乐创作,才能满足观众审美需求。
(三)中国电影音乐创作要突出作曲的个性化
随着音乐在电影创作中的地位和观众欣赏品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电影音乐创作者的重要性也日益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受过系统而严格的专业训练的作曲家加入到电影音乐创作,使电影音乐创作队伍逐渐专业化。如赵季平、谭盾、叶小纲、三宝、赵麟等。他们不仅凭借扎实的音乐功底、良好的音乐修养和严谨的作曲技巧为电影谱写配乐,在追求音乐语言的准确、生动时,也力图用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正如著名作曲家叶小纲曾说过,“我现在也用不着再琢磨电影作曲的技术了。我现在只需用最可行的办法、最恰当的方法,来创作符合这个画面所需要的,同时还有我个性的、让人家一听就知道这个肯定是叶小纲写的作品”。
电影音乐创作个性化是一个作曲家至关重要的艺术品质,没有自己独特艺术个性的音乐作品是不会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正因如此,在现代电影音乐创作中,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逐渐凸显,他们在创作中敢于大胆尝试,在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纪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在和声、配器以及结构处理上能将古老的传统与现代技法融会贯通,在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的民间音乐中寻找共鸣,力求新的突破,形成鲜明而独特的创作风格。
结语
世界电影发展史表明,高质量的民族风格浓郁的电影作品对于增强本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思想文化影响力度,塑造本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美好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影及其背景音乐的发展,实质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杂交融合的结果。“电影音乐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合理的选择杂交融合的度——即平衡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发展前景。因此电影及其音乐的民族化这个问题乃是关键之所在。”电影的民族性和音乐的民族性之间其实是相通的,对自身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内涵有清醒的认识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有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民族音乐通过电影得到传播,而电影因为民族音乐的渲染更具民族化也更具国际化。电影只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才能具有内涵,才能深刻诠释其要表达的思想。
中国电影要朝着民族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创作之路,音乐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既懂电影创作专业技术又懂音乐创作的人才不多。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两者的结合,培养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使我国民族电影产业越来越繁荣。
随着中国现代电影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在当前电影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的情况下,面临着好莱坞大片“霸权主义”扩张思潮的冲击,中国现代电影音乐创作如何根植于本土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多元化”特征,突显中国音乐文化个性,体现音画结合的魅力,仍是今后中国现代电影音乐创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3.1
[2]刘万年《影视音响学》[M]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4.1
[3]【法】皮埃尔·贝托米厄《电影音乐赏析》[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3.1
[4]韦菁.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传播[J]长春:电影文学. 2009.02:140
[5]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展望[J].北京:中国音乐,1996(增刊):74.
[6]罗婷.浅析中国电影音乐中民族元素的运用[J].长春:电影文学,2009.0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