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课本剧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文艺表现形式,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课堂与书本无可比拟的作用。
为了落实和深化新课程理念,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展示我校语文教学成果,通过引导学生编排、表演课本剧,进而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通过活化作品的人物,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活动目标:
1.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2.针对儿童喜爱模仿的特点,有组织地开展班级的课本剧演出活动,对他们进行美育教育。
3.使同学们学到的书本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同时创造优美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寓学习于快乐的活动之中。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加深对教材、生活的理解,增加与教材、社会的互动,多方位地汲取文化营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三、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张三
成员:张三
评委:张三
统分:张三
四、参赛对象:一至六年级各年级为单位组成代表队参赛
五、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班级学习和实践
以班级为单位,先查阅相关知识,师生共同学习,进行自主改编,自主创作和自主表演。并上交剧本。
第二阶段:学校比赛
六、参赛时间:第十二周星期二下午
七、参赛地点:学校后操场
八、友情帮助:
布置会场:张三
音响音乐:张三
学生入座:各班班主任
拍照:张三
九、参赛内容、步骤和时限
1、各年级的语文教材
2、节目演出:3—12分钟
3、上下场:总共不能超过3分钟
十、课本剧要求
1.以课本为主,既忠实于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基于课文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适当地充实和丰富故事情节。鼓励对课文进行再创作,将课文改编成小剧本,展示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注重人物的性格、作品。剧本力求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简练,耐人咀嚼。
2.情节设计合理,人物形象鲜明(包括人物语言、动作、情感、服饰等),道具和音乐选择要为剧情服务,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容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让观众获得审美享受。
3.课本剧的类型可有:童话剧、小话剧、小品、寓言剧、小歌剧、小歌舞剧等。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内容要健康向上。
十一、参考标准
1.剧本创作:
(1)有剧本,情节完整;
(2)能较好地体现原著的神韵并有创新元素;
(3)剧本语言个性化,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
2.节目编排:
(1)节目编排合理,有明确健康的主题,演出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明显;
(2)演员扮相、动作和舞台道具、音乐等符合剧情要求。
3.演员表演:
(1)演员举止大方得体,表演自然、生动、优美、形象,配合默契;
(2)演员吐词清楚,发音标准,且具有个性化和幽默感;
(3)上场、转场、下场自然流畅;
(4)表演总体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观赏性;
(5)比赛时间严格控制在3~12分钟。
十二.奖励形式
班级集体奖: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个人奖:所有参赛同学中选出三位表演最优秀的并颁发一、二、三等奖。
其他小演员颁发小奖品(由各自任课教师比赛完后领取)。
十三.注意事项
1.参赛选手须提前到达比赛地点抽签。
2.参赛选手需配背景音乐或其它材料的,请自行提前准备。
3.选手参赛前须交1份展评的剧本。包括剧目名称、演员名单及剧本内容。
4.各年级要认真组织比赛作品。把本年级的教育教学成果、师生的精神面貌展示出来。
5.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认真准备;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要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得到提高和发展。
6.要把表演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表演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剧本的改编一般要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表演要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使表演的过程成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
7.比赛报名表(比赛前一周上报)
班级 | 课本剧名称 | 教材册次 | 课次及题目 |
项 目 | 具 体 要 求 | 分 值 |
剧本创作 | 改编自课本,主题鲜明,思想性强,故事情节完整。 | 20 |
语言 | 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清晰,语气语调符合人物性格。 | 20 |
服装道具 | 符合剧情。 | 20 |
表演艺术 | 姿态自然、大方,手势、表情与内容相符,能表现人物性格,人物形象鲜明。 | 20 |
现场效果 | 富有感染力,观众反映好。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