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雷雨》课例赏鉴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9:45:05
文档

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雷雨》课例赏鉴

《雷雨》课例赏鉴执教:郭尚民观察:万福成【课例实录】【教学目标】1.品味话剧语言,体会潜台词的丰富内涵。2.分析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以《雷雨》问世以来的轰动效应引入,并落实作者、重要作品等基础知识。)师:截止到2007年,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这百年历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但真正意义上的开山之作却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雷雨》。《雷雨》问世七十年,轰动了七十年,文化界甚至有“说不完的《雷雨》”的说法。《雷雨》为什么有这么巨大的影响,原因很多,其中
推荐度:
导读《雷雨》课例赏鉴执教:郭尚民观察:万福成【课例实录】【教学目标】1.品味话剧语言,体会潜台词的丰富内涵。2.分析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以《雷雨》问世以来的轰动效应引入,并落实作者、重要作品等基础知识。)师:截止到2007年,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这百年历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但真正意义上的开山之作却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雷雨》。《雷雨》问世七十年,轰动了七十年,文化界甚至有“说不完的《雷雨》”的说法。《雷雨》为什么有这么巨大的影响,原因很多,其中
《雷雨》课例赏鉴

执教:郭尚民 观察:万福成

【课例实录】

【教学目标】

1.品味话剧语言,体会潜台词的丰富内涵。

2.分析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以《雷雨》问世以来的轰动效应引入,并落实作者、重要作品等基础知识。)

师:截止到 2007 年,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这百年历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但真正意义上的开山之作却是创作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雷雨》。《雷雨》问世七十年,轰动了七十年,文化界甚至有“说不完的《雷雨》”的说法。《雷雨》为什么有这么巨大的影响,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它塑造出了更为复杂的人物性格。打个比方说,之前话

剧人物的性格就像京剧脸谱,红白忠奸,一目了然;而《雷雨》中的人物性格就像川剧变脸,变化莫测,丰富异常。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雷雨》,通过品味精彩的话剧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师:请同学们读一下作者的名字。

生:曹禺。

师:曹禺先生是现代文坛的大家,代表作除《雷雨》外,还有《日出》《原野》《北京人》。这几部作品,我们可以用两句诗的形式来记:“雷雨方销日初出,原野葱茏北京人。”

二、诵读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话概括剧情。

2.找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周、鲁相逢一节,进一步熟悉文本。

3.教师范读部分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下面请大家浏览一遍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剧情,要求语言简洁,故事清楚,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

生:《雷雨》大致的剧情是:三十年前,鲁侍萍抱着她的小儿子被赶出了周朴园家的门。三十年后,侍萍因为一个偶然的缘故又回到了周家……最后,所有的矛盾都爆发了,首先是四凤和周萍事情的败露。经过一番斗争,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所有的人物都以悲剧收场,一切都归于沉寂,一切都化为虚无。(掌声)

师:这位同学对《雷雨》的剧情了解得非常详细,是不是读过全剧啊?咱们的课文是节选部分,是从鲁侍萍三十年后回到周家和周朴园相见、相认开始的。鲁侍萍来看自己的女儿四

凤,忽然见到了三十年来给她带来无尽的屈辱和伤痛的周朴园。周鲁相逢、相识一节,在《雷雨》的整个剧本中也是重场戏,我们好好地欣赏一下。想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周、鲁相识的精彩片段。

(生朗读,读后学生响起掌声。)

师:两位同学读得不错,渐入佳境。因为大家的年龄、阅历等诸多因素,理解剧中人物有一定困难,读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难得了。在话剧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我即人物”。就是说在表演的时候,“我”就是剧中人物,“我”就是周朴园,“我”就是鲁侍萍。这样带着情感去体验人物,更容易入戏。在大学的时候,我们也排过《雷雨》,我演的就是周朴园。

同学们觉得像吗?

生:像。(笑声)

师:谢谢啊,不过我不知道同学们这么说算不算夸我。我试着给大家读一小段,有女同学愿和我配一下戏吗?

(生自荐。)

师:我们只读第 60 页这一小段。

(师、生朗读,掌声。)

三、品味语言,走近人物

1.提出主问题:周朴园是否曾经深爱过鲁侍萍?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依据。

2.分析人物要通过品味语言来进行。精彩的台词和舞台说明要重锤敲打。

3.该环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深入解读文本,共同探讨问题。

(学生分析不到的地方,教师及时点拨。)

师:对周朴园这个人物的评价,历来有很大争议,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他是否曾经深爱过鲁侍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让我们走进文本。请同学们从人物的台词和舞台说明部分找出依据,画出来,仔细品味分析。

(生仔细阅读,勾画。)

师:好,时间到了,我们一起讨论讨论。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画出来的句子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周朴园提到“这些家具……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侍萍的生日、关窗户的习惯他都保留着,说明他是在意侍萍的。还有柜上侍萍的相片,放在他认为最重要的屋子里,说明他是曾经喜欢过侍萍的。

师:嗯,好。旧房子、旧家具、旧习惯、旧照片……当然很容易让人觉得,他一定也忘不了那位故人。

生:周朴园很珍爱的一件旧衬衣,袖襟上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我们知道鲁侍萍原来叫梅侍萍。周朴园一直珍藏着它们,表明他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爱意。

生:我认为周朴园是没有深爱过侍萍的。理由一,他质问侍萍:“谁指使你来的?”他肯定认为是有人指使侍萍来向他敲诈勒索的。理由二,他非常冷漠地说:“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看不出他是深爱侍萍的,只是显示出人性中一种肮脏的本性。

师:周朴园声色俱厉,好像丝毫没有旧情人的感觉。

生:周朴园年轻的时候还是爱侍萍的,后来成为家族人,周围的环境让他变得利欲熏心。

在他看来,利益大于他所感受到的纯洁的爱,再见到侍萍的时候,就特别害怕她来敲诈自己。文章提到,周朴园对侍萍的旧东西很用心,说明他对过去的一段感情还是怀念的。可是当那个人真正站在他面前的时候,又失去了年轻时的美貌,那么一切都变了,他更关心这个人来的目的是什么。

师:很好。这位同学分别用了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他年轻的时候是爱侍萍的,成为资本家以后就不爱了,现在还是有一些怀念。(笑声)

生:第 58 页,周朴园说“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我们知道侍萍跟他是没有关系的,他这样说,只不过是为了避嫌,害怕当年他做过的并不光彩的事情败露。他说是亲戚,表明他已经不爱侍萍了。

师:你认为“亲戚”这个词,在周朴园看来,比他们实际的关系是更亲近一点还是疏远一点?

生:疏远。

师:疏远了,这的确是很客气的一个词。

生:我认为周朴园不爱侍萍。因为第 61 页有这样一句话,“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最重要的是后面还有一句“弥补我的罪过”,说明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心安,并不是心存爱意。

师:这位同学见解很独到。

生:第 59 页,周朴园在听到侍萍问“你想见一见她么?”的时候,连说两个“不”字,拒绝了她,表明他不爱侍萍。还有下面侍萍说道:“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周朴园却忽然严厉地说:“你来干什么?”可见他认为侍萍来这儿是居心不良的。要是周朴园真的爱过侍萍的话,为什么三十年没见面了,一点欢喜都没有,反倒这么冷酷?

师:这位同学找的例子很好,分析得也非常好。我再强调一下,侍萍说的“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这句话应该好好挖掘挖掘。要看周朴园爱没爱过鲁侍萍,从周朴园那里找根据很好,而从侍萍的角度来看是不是更好啊?侍萍有没有被爱过,她自己应该非常清楚。看这句话多么动情啊:“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这句话人教版教材删去了,我们鲁人版的教材保留着。

生: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还是爱过的。第 62 页,在鲁侍萍说“(鲁大海) 跟你现在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的时候,周朴园说了一句“他还是我的儿子”。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为了赚钱可以害死那么多小工的性命,他已经非常冷血,如果不是爱着侍萍,他大可不必承认大海是自己的儿子。

师:你的目光真敏锐。这一句话也是曾经被人教版删除过的。你换了一个视角看问题,血浓于水,如果一个人对儿子很好,那么他对这个孩子的母亲也一定是有感情的。

生:他喜欢鲁大海并不意味着爱侍萍。我们看过很多小说和文学作品,有很多男人有权有势

之后就变了心,对自己的儿子很有感情,对曾经的爱人却非常冷酷。为什么有很多人只是想要儿子,却把自己的爱人赶出家门,这说明他们认为儿子比母亲更重要。(掌声)

师:我无话可说。(众笑)

生:文中写周朴园认出侍萍后低声说:“怎么,是你?”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朴园不爱鲁侍萍。人们都说初恋是美好的,初恋给人印象深刻,他抛弃了侍萍而且给她造成了那么大的伤害,就很想补偿侍萍。但这种补偿不是出自爱,他根本没想到侍萍会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所以这里才会低声地说,表明他很吃惊。

生:为什么周朴园要低声说,是因为他充满了怀疑和犹豫,他认为眼前这个人可能不是侍萍,从她的相貌来看。他心中的侍萍是那么美好,是他最爱的那个人。他最先听到这个人竟是侍萍的时候,显然有些难以接受。

生:我想再说一下刚才提到的“弥补我的罪过”这一句,我觉得这一句说明周朴园是爱过侍萍的。他为了赚钱曾经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害死了那么多人,都没有说要忏悔。但对侍萍,却有愧疚之心,很多习惯这么多年一直保留着,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师:是啊,一个为了赚钱不惜那么多人性命的人,能在心里给别人留个位置是很不容易

的。周朴园的“弥补罪过”,不纯粹只是空话,他还给侍萍开了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同学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生:周朴园始终都认为侍萍在敲诈他,所以,可能是想破财消灾吧,也许措辞不大恰当,但就是这个意思。

生:原来的周朴园还希望有个虚幻的侍萍让他怀念,现在就想用这五千块钱把这个虚幻的人

也从自己的心底赶走,一段美好的感情,他可以看作一笔交易,这是对侍萍的侮辱啊。

生:我倒觉得周朴园此时未必一点善念都没有,之前,侍萍已经把自己的困境都告诉他了,给侍萍一些钱也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啊,应该还是赎罪之举吧。侍萍从来没有表露过拿以前的事要挟他的意思,以他的精明,应该感觉得到对方不会对他构成威胁,没必要拿钱来“封口”。

生:侍萍撕掉支票后,周朴园刚说了一句“可是你———”就被外面的争吵声打断了,如果补充一下,可能有这样的意思:可是你现在这么艰难,应该需要这些钱啊。的确是,当年青春美丽的侍萍连他都认不出了,现实的生活该有多么残酷啊!

师:是啊,周朴园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啊。当年的梅小姐变成了老妈子,当年的梅侍萍变成了鲁侍萍,一字之差,这个可怜的女人已经两世为人。我总觉得侍萍这个人还是太容易动感情了,影响了对周朴园感情的判断。她应该更加客观冷静地分析评价周朴园。刚才很多同学提到是社会原因让周朴园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是非常认同的。人总是要变的,这是一种客观规律,也正是这种“变”,构成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四、问题探究

(提问:作者对周朴园持何种态度?对他有没有寄予悲悯和同情?)

师:曹禺先生说,他从不绝对地“讽刺”“批判”自己笔下的人物,而是怀着“悲悯”的感情去写他们。同学们觉得即使是对周朴园,曹禺先生有没有寄予悲悯和同情?

生:有的。他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的初恋,但是社会和家庭是不允许他去爱的,即使到了老年也只能是偷偷怀念。

师:有了那么高的地位,成了社会上的好人物,也仍然没有爱的权利。

生:他对侍萍怀念的同时也在对自己进行精神上的折磨。还有,他的二儿子还要和他作对,他在精神上是非常痛苦的。

生:他常常一个人在老屋子里独处,非常孤独。

生:他极力维护家庭的旧秩序,但现实却嘲笑了他。

生:他的很多秘密都瞒着家里人,而他的家里人也都瞒着他。

生:从他的结局来看,他们全家死的死,疯的疯,只留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很可怜。

师:是啊,死的死了(周萍、四凤、周冲),疯的疯了 (侍萍、繁漪),走的走了(大海),只剩下他一个人守着两个他曾经爱过的疯女人,而且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去寻找失踪了的大海。所有的过错不能全怪周朴园一个人,除了社会原因之外,冥冥之中,还有一种什么东西在作弄这一家人?

生(齐):命运!

师:命运,这是一个大的悲剧命题。像《俄狄浦斯王》,就是典型的命运悲剧。我们看,社会悲剧加上命运悲剧,结成一张巨大的网,谁也逃脱不掉这个厄运。当年金碧辉煌的周公馆,最后的结局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以曹禺先生说,他是带着一种悲悯的情怀来哀怜众生的,这才是一位文化大家的责任意识。我们解读经典,也要去把握这种责任。

关于《雷雨》,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探讨。课下,请同学们通读全剧,关注一下其他人物的命运。最后以一副对联作为对这节课的总结:“故园梅落尽,沧海萍转空。”嵌进了主要人物的名字,也含有悲剧意味。

五、布置作业

校园话剧社要演出话剧《雷雨》,请为该剧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推介词。

【执教感言】

与其他课相比,《雷雨》最大的不同便是带给我更多的反思。名家的精彩点评,同行们的热情交流,都促使我不断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等这些思考慢慢沉淀下来,发现遗憾要比快慰更多几分。

如果要谈一下自我感觉最良好的一点,我认为是:自己在整节课中的角色定位还是很恰当的,是个不错的“捧哏”的。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对课堂中师生身份的界定,其实我喜欢用一种更形象的方式来表述:学生好比相声中的“逗哏”的,教师就是那“捧哏”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尽逞语言的机锋,而教师要甘做一个讷于言者。

深谙相声之道的人都知道,所谓“三分逗,七分捧”,捧哏的绝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只懂得“嗯哼哈嘿”,他的真功夫在于不管逗哏的甩过来什么样的包袱,都能接得住,托得稳。

在课堂上“捧哏”难度就更大了。这段“相声”是即兴的,事先绝没有彩排的机会,“逗哏”的学生又有一大群,如果“捧哏”的教师功底不深厚,跟头就要栽大了。

每次备课我都做大量的案头工作,《雷雨》更是如此。先找来原著重新读了一遍,厘清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地位,以使自己在文本的把握上眼界更开阔。然后就花大量的时间对课文反复咀嚼。分析文学作品要通过品味语言解读人物,教师首先要认真熟悉文本,“学”然后“教”,万不可自恃有经验而放弃对文本的再认识。我们的经验有时候可能恰恰是一种障碍———拘泥于成见而不能有新的感悟。因而我们的重读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温故知新,

不先否定过去的自己,我们在新的讲台上就难以从容。

把文本读透了,底气自然就足了,因为学生的很多观点其实也都在我的意料之中了。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似我者,乐之;胜我者,更乐之。这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是课堂上最大的享受之一。尽管如此,也有猝不及防的时候。比如在分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时,我刚赞赏完一位学生的“周朴园爱子及母”这一观点新颖的时候,忽然另一位学生来了一记老辣的刺拳: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现实中那么多人只爱孩子却并不爱孩子的母亲。急中

生智,我只得回了一句:“我无话可说!”很多听课的教师佩服我的教学机智,可他们哪知道我当时的一身冷汗。

当然,“捧哏”的还要负责对话题的引导。当学生的分析纠缠于一处而不能展开的时候,就要岔开话题了。这堂课中,学生的分析往往从周朴园的角度出发,我就引导他们从侍萍的角度来体会。再有就是,人们历来觉得周朴园送支票是虚伪冷酷之举,我也试图让他们分析出点有价值的东西来。

这堂课一个较大的遗憾是,教学设计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学就是这样,如果同样的课上不出点新意来,就总是有种骨鲠在喉的感觉。《雷雨》一课的主要环节放在了探讨“周朴园是否曾经爱过鲁侍萍”这一问题上。

这是个老问题,我为了更严谨一点,在“爱”前面加了个“深”字,可惜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未能很好地体会这一点,我也不好勉为其难,结果这点新意也就若有若无了。求新的最后一次努力是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周朴园是否有“悲悯”的情怀。这是我在读曹禺先生的序言中挖掘到的,结果还是令人颇为满意的,较好地升华了对文本的解读,算

是个小小的光明的尾巴。惜乎短了些。

(郭尚民 山东省实验中学教师)

【名师观察】

这是郭尚民老师获得全国课堂教学一等奖的一个教学案例。

首先,在备课时,我们曾经商量、讨论将教学内容定位在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个定位不能说不好,因为节选的《雷雨》这部分戏(周朴园和鲁侍萍、周朴园和鲁大海) 主要就是表现周朴园这个人物的———他的思想、性格特点,情感世界,家庭、社会责任,在社会中的影响以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典型意义,

等等。但是,我们在充分研讨和分析之后认为,这样上出来的课虽然路子正———抓住了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但是范围过大,一节课下来可能泛泛而谈,停留在对周朴园是个好人或者坏人的浅层次上,甚至有给人贴标签的担心(我们曾经听过不少这样的课,现在也还是有不少教师这样执教),导致重点不够突出。因此,我们进一步缩小了范围,定位在对周朴园

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上。这样认识,一是为了更加深层次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来探寻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 (包括情感世界前后三十年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原因);二是上出特点,上出重点,避免给人物贴标签。

第二点,我们认为,作为文学作品,尤其是作为戏剧经典的《雷雨》,在分析人物的时候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来实现,这样,这堂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就定位在对语言的分析和品味上了。抓住了戏剧语言 (包括舞台说明),尤其是人物语言,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这堂课就好上了;同时也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通过分析,更重要的是通过品味语言来把握周朴园的情感世界,以及矛盾冲突中他的瞬间心理变化。

以上两个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基于这一堂语文课来安排的。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大目标),而不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小目标),因此,我们不能生硬地把它搬到我们的具体的一节课上来;同时,课堂教学的小目标是一个综合的目标,而不是“三维目标”的分解。

第三点,要落实这两个教学目标,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表达,然后分享学习成果。这是我们教学思想的共识。欣喜的是,在这一堂课上,郭尚民老师这些都做到了,而且和学生初次见面就与学生打成了一片。首先,针对戏剧对话的特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初步走近人物,简单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人物的轮廓。其次,教师抛出

主问题:周朴园是否曾经深爱过鲁侍萍?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依据。学生读书,勾画有关周朴园的这方面证据,找出理由并交流回答。在这个环节,因为教师的主问题很有吸引力,学生们深入研讨文本的热情被激发出来,抓住语言分析周朴园的情感世界也很积极踊跃,无论爱还是不爱,学生们深入分析和探究的精神一直贯穿在这个人物分析的环节。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教师自然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而不是结论的传授者。再次,从学生们的表现来看,大家没有停留在对周朴园这个形象简单的褒贬上,这一堂课上出了一定的高度。

第四个环节的“问题探究”设计以及顺利实施,使学生们对周朴园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万福成 山东省济南市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教研员)

文档

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雷雨》课例赏鉴

《雷雨》课例赏鉴执教:郭尚民观察:万福成【课例实录】【教学目标】1.品味话剧语言,体会潜台词的丰富内涵。2.分析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以《雷雨》问世以来的轰动效应引入,并落实作者、重要作品等基础知识。)师:截止到2007年,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这百年历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但真正意义上的开山之作却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雷雨》。《雷雨》问世七十年,轰动了七十年,文化界甚至有“说不完的《雷雨》”的说法。《雷雨》为什么有这么巨大的影响,原因很多,其中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