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里的急雨和私语主要指的是声音的不同(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2.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B.响度是否与声源振幅有关
C.音色是否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D.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
3.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同学们在家进行“线上学习”时,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关上窗户可以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
B.不同老师教学时说话声音的音色不同
C.调小电脑音量可以降低声音的音调
D.带上耳罩可以减小声音分散而提高听课声音的音调
4.如图甲所示是一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如图乙所示)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嘴音是由活塞上下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6.下列实例,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给金属工件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超声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
7.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响度无关
C.面对听力较弱者要提高音量讲话
D.企鹅妈妈能在众多小企鹅的叫声中辨别出自己的“孩子”
8.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将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9.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总是
B.用超声波可以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能传递能量
C.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更大
10.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传遍大江南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歌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歌声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C.歌声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D.歌声总是以340m/s的速度向外传播
11.图是利用无人机对行人“喊话”时的情景,该情景能说明( )
A.声音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
B.声音的响度与距离无关
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不能传递信息
12.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受阅官兵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脚步声不是由振动产生
B.根据音色可识别联合军乐团中不同的演奏乐器
C.现场主持人的解说是通过扩音器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D.现场观众的欢呼声比习的讲话声音传播速度快
二、填空题
13.吹笛子时,手指按压不同的小孔,可以改变笛子发声的________;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
14.中考期间的考场周围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小轿车倒车雷达的探头是利用_________传感器工作的(选填“电磁波”或“超声波”)。
15.某一物体正在振动,2秒振动600次,则这个物体振动的频率为______Hz,此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______(填“能”或“不能”)被人耳听到。
16.如果反射的声波在直接传入人耳中的声波终止____秒以后传入人耳中,人耳就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如果两种声波先后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这个时间,人耳就无法区分它们,听到的声音会_____或_____。
17.(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至抽空前的响度,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s后接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则被测量处海洋的深度为多少?______
18.一只船在海上行驶,船上发出一鸣笛声,旅客在4s后听到前方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已知声速为340m/s,如果船鸣笛后马上停止行驶,求悬崖与船的距离是______ m.若鸣笛的同时,船以72km/h的速度向前行驶,悬崖与听到回声处的距离_______m
19.司机倒车时因看不见车后障碍物容易撞到障碍物.倒车防撞超声波雷达可以测量出车的尾部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并在车与物之间距离过小时发出警报声提醒司机.
(1)倒车防撞超声波雷达安装在车的_____________(选填“前”、“中”或“尾”)部.
(2)倒车防撞超声波雷达是利用_____________测距原理来测量距离的.
(3)倒车防撞超声波雷达向障碍物发出超声波信号后,经过0.02s后其接受装置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则车尾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大约是____________m?(v声=340m/s)
20.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两次超声波信号,n1 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图b中每小格表示的时间是0.2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假设被测汽车沿直线匀速行驶。
(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反射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是_______m,汽车是在向测速仪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的。
(2)汽车的行驶速度是________m/s。
三、解答题
21.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该金属中的声速。
22.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峭壁.有人在山峡内放一,他听到头两次回声间隔5秒,求这个人离两峭壁的距离.(空气中声速为340m/s)
23.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米处鸣笛,汽车沿直线向前行驶40米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气温是15℃,求汽车的行驶速度?
24.某同学乘座的汽艇面对一座高崖,他向高能大喊声,经5s后听到回声(15℃空气中),问:
(1)若汽艇静泊水面,他离高崖多远? (水不流动)
(2)若汽艇以20m/s的速度背离高崖驶去,他喊叫时离高崖多远? (水不流动)
25.—辆小汽车沿直线匀速向前方的隧道行驶,在距隧道口处鸣笛,司机经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求:
(1)听到回声时汽车通过的路程;
(2)汽车的行驶速度.
26.今年国庆节期间,小云同学随父母去川西旅游,站在风景如画的两山之间的山沟中欣赏美丽风景,情不自禁的大声发出赞叹,随后听到多次回声。第1次和第2次回声的时间间隔为1s,两山的间距为340m,求:
(1)两山分别距小云同学的距离;
(2)在小云同学听到第4次回声时,距他发出赞美声的时间间隔为多少s。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分析】
声音三特性的判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前者指声音的很大,后者指声音很小,所以主要指的是声音响度的不同,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解析:D
A.卡片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这个实验不是用来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故A不合题意;
B.要想探究响度是否与声源振幅有关,那么要轻拨和重拨木梳的齿,改变木梳齿的振幅,不是快拨和慢拨,故B不合题意;
C.探究音色是否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那么要改变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故C不合题意;
D.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快拨时木梳齿振动快,频率大,音调高,慢拨时木梳齿振动慢,频率小,音调低,所以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这是探究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B
解析:B
A.关上窗户可以减弱噪声,但不能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故A错误;
B.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不同老师教学时说话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
C.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调小电脑音量可以降低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带上耳罩可以减小声音分散而提高听课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
故选B。
4.D
解析:D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A错误;
B.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吹出的哨音响度由吹管口的力度决定,故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振动频率发生了变化,则改变了哨音的音调,故D正确。
故选D。
5.B
解析:B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
B.隔墙有耳,是因为墙能传播声音,所以在墙外面也能听到墙内的声音,即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B正确;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可听声能传播很远,故C错误;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B。
6.C
解析:C
A.用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工件是否完好,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疾病,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医生用“超声”排石,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特点。故C符合题意;
D.超声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利用了声波能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A
解析:A
A.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有关,与响度无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面对听力较弱者要提高音量讲话,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企鹅妈妈能在众多小企鹅的叫声中辨别出自己的“孩子”,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C
解析:C
【分析】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说明声音的振动引起纸杯振动,即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固体棉线传播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故做该实验不能成功,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B
解析:B
【分析】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控制噪声的三条途径是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在其他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故A错误;
B.用超声波可以击碎人体内结石,声音的能量传递给结石,说明声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
C.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故超声波和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10.D
解析:D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最慢的是在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C
解析:C
A.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故A错误;
B.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幅有关,还与传播距离有关,距离越短,响度越大,反之越小,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空气、液体、固体三类,所以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故C正确;
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与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12.B
解析:B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是由振动产生的,故A项错误;
B.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可识别联合军乐团中不同的演奏乐器,故B项正确;
C.现场主持人的解说是通过扩音器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项错误;
D.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故D项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3.音调90
解析:音调 90
[1]吹笛子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笛孔可以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从而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2]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之间人们较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14.声源超声波
解析:声源 超声波
[1]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2]现代汽车广泛应用了倒车雷达,它在工作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
15.能
解析:能
[1]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所以这个物体振动的频率为300Hz;
[2]可闻声20 Hz~20000 Hz,所以此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能被人耳听到。
16.1加强延长
解析:1 加强 延长
[1]实验表明: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够把它们区分开来;
[2][3]如果距离太小,两种声波先后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回声与原声叠加,使原声加强或者延长,人耳就无法区别它们。
17.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590m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590m
(1)[1]根据题意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且真空不能传声;
(2)[2]由得
因为声波发出去又反射回来,所以测量处海洋的深度:
18.680m0m
解析:680m 0m
[1]声音从船鸣笛处到悬崖所用时间
t=×4s=2s
由v=可得,悬崖与船鸣笛处的距离
s=vt=340m/s×2s=680m
[2]由v=可得在t=4s的时间内,船行驶的距离:
s1=v1t=20m/s×4s=8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4s=1360m
设司机鸣笛时船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2s=s1+s2,所以
s===720m
司机听到回声时船距山崖的距离:
s′=s−s1=720m−80m=0m
19.尾回声34
解析:尾 回声 3.4
(1)[1]倒车防撞超声波雷达安装在车的尾部才合适;
(2)[2]倒车防撞超声波雷达是利用回声测距原理来测量距离的;
(3)[3]根据速度公式,可知道这超声波信号走过的路程大约是
则车尾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20.靠近20
解析:靠近 20
(1)[1] 由图b可知,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超声波)到被测汽车所用的时间:
t1=×0.6s=0.3s,
因为v=,所以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1=vt1=340m/s×0.3s=102m;
[2]由图b可知,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所用的时间:
t2=×0.4s=0.2s,
因为v=,所以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s2=vt2=340m/s×0.2s=68m;
由于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在逐渐减小,说明汽车逐渐靠近测试仪;
(2)[3]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s=s1−s2=102m−68m=34m,
这段距离用时:
t=△t+t2−t1=1.8s+0.2s−0.3s=1.7s,
汽车的速度:
v汽车===20m/s。
三、解答题
21.2040m/s。
声音的传播时间
由题意知
t空气-t金属=2.5s
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时间
t金属=t空气-2.5s=3s-2.5s=0.5s
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
答:金属中的声速是2040m/s。
22.1025m和175m
【分析】
人第一次听到回声的时间t1是声音到达较近的峭壁再反射回来的时间;第二次听到回声的时间t2是声音到达较远的峭壁再反射回来的时间;设探险者到较近的峭壁的距离为s1,则探险者到较远的峭壁的距离为s2=1200m-s1,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求出探险者第一次听到回声的时间t1和第二次听到回声的时间t2,根据t2=t1+5s列方程求解.
设人第一次听到回声的时间t1,到较近的峭壁的距离为s1,则,
设人第二次听到回声的时间t2,到较远的峭壁的距离为s2,s2=1200m-s1,,由题知,t2=t1+5s,即:,解得:s1=175m,s2=1200m-175m=1025m.
23.10m/s
声音传播时间
汽车的行驶速度
答:汽车的行驶速度为10m/s
24.(1)850m;(2)800m
解:(1)若汽艇静泊水面,声音传播到高崖的时间等于听到回声的时间的一半
×5s=2.5s
他到高崖的距离
s=vt=340m/s×2.5s=850m
(2)若汽艇背离高崖驶去,喊叫时离高崖的距离
(s声-s艇)=×(v声t-v船t)=×(340m/s×5s-20m/s×5s)=800m
答:(1)若汽艇静泊水面,他离高崖850m;
(2)若汽艇以20m/s的速度背离高崖驶去,他喊叫时离高崖800m。
25.(1)120m;(2)30m/s
(1)4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4s=1360m;
因声音传播的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等于鸣笛处到山崖距离的2倍,所以听到回声时汽车通过的路程
s车=2s-s声=2×740m-1360m=120m;
(2)汽车的行驶速度
v车=.
答:(1)听到回声时汽车通过的路程是120m;
(2)汽车的行驶速度是30m/s.
26.(1) 255m,85m;(2)在小云同学听到第4次回声时,距他发出赞美声的时间间隔为2.5s
【分析】
(1)根据v=求出声音到两山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两次回声的时间间隔和人到两山的距离之和求出声音通过的路程,最后分别求出此人距两山的距离。
(2)第1次听到回声是发出赞美后0.5s;第2次听到回声是发出赞美后1.5s;第3次听到回声是发出赞美后2s;第4次听到回声是发出赞美后2.5s。
(1)由得:
声音传播到一侧山再被反回来用的时间,
声音传到另一侧山再被反回来用的时间,
因为
t1﹣t2=1s
即
所以
s1﹣s2=340m/s×1s=340m
已知两山相距340m,则
s1+s2=2L=2×340m=680m
所以s1=510m;s2=170m;
此人距两侧山的距离分别为
L2=L﹣L1=340m﹣255m=85m
(2)第1次听到回声是发出赞美后0.5s;第2次听到回声是发出赞美后1.5s;第3次听到回声是发出赞美后2s;第4次听到回声是发出赞美后2.5s。
答:(1)两山分别距小云同学的距离是255m、85m。
(2)在小云同学听到第4次回声时,距他发出赞美声的时间间隔为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