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业 设 计(论文)
开 题 报 告
题 目: 浅谈孙悟空的形象
学 院: 师 范 学 院
专业名称:
学 号:
学生姓名
**** ***
1、课题来源
《西游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之一,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后世影响颇深,其中塑造诸多经典形象,尤其是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更是受到了文学界以至于世人的推崇。在学习以及生活中,笔者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西游记》了然于心,对孙悟空更是非常喜爱,而且,通过专业的学习,对孙悟空形象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从简单的“英雄”形象的崇拜升华为对其形象文学艺术及社会属性的思辨,笔者在学习和研读《西游记》过程中,引发了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思量,激发了本课题的写作动机。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以及指导教师的引导下,笔者发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具有深远的象征性意义,从中能够感受到到时时代属性特征,以作者在人物塑造的象征性意义,基于此,笔者承袭前人研究成果,借此为基础,对孙悟空形象进行了系统梳理。 |
2.1研究目的
作为文学名著《西游记》的第一主角,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自然会受到极大的关注。时至今日相关论文层出不穷,其中其形象的塑造以及象征性意义是文学界一直以来的热点话题,本文以百回本的《西游记》作为参照,辅以西游故事前身,以孙悟空形象为题,以期全面清晰的呈现孙悟空形象的整体性研究,为我国文学发展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及实践参考。
2.3研究意义
在笔者研读大量论文过程中发现,对于孙悟空形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不多,大多单纯的从文学、社会学或者是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然而,笔者通过对《西游记》的研读以及其他研究成果的思考,发现内在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本质,是孙悟空形象中最为深层和稳定的因素,而且孙悟空的形象深蕴着多重象征意义比如他疏狂放纵,自命清高,露才扬己,自尊好名等性情气度和传统文人极为相似。超越、诗意、承担的精神品质也与传统精英文人的精神极为暗合。他对自由的追求,对庸俗的超越,对生命形式的超越,对权势阶层和社会秩序的超越,对金钱的超越;他战斗的诗意化,自娱精神,游戏精神,务虚精神,个人的自大的精神;他的责任感,勇于担当大业,选择了就要承担到底,不逃避,不推脱的精神等等诸多方面又和中国传统人文英雄主义的精神相契合。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对孙悟空形象进行多层面的分析,为未来《西游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3.1国内研究现状
章培恒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1996)中论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后说“这些情节,反映出人们要求个人的权利、地位、尊严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可以说,彻底的自由、生活欲望和个人尊严的充分满足,反抗一切压制,这在现实环境中虽然不可能实现,却是人性中根本的要求”这里的“人性”即便解释成一种普遍的人性,那么在古代社会所划分的士、农、工、商等各个阶层中,“彻底自由”、“个人尊严”、“反抗压制”等等精神也应该只会在某阶层的人性中表现的更强烈,更本质,而在其他阶层那里则往往表现的更温和、更间接。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1999)中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而事实上,孙悟空的那种英雄风采,正是明代中后期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一种人性美。孙悟空就成了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象征了“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这种希望凭借个人的能力去自由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正是明代个性思潮涌动,人生价值观念转向的生动反映。”
冯伏权在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2010)中指出孙悟空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化英雄人物,其特点的包括一是孙悟空是英雄传奇人物,聪明机智、神通广大是理想化的“神人”;二是孙悟空是蔑视皇权和封建等级观念的叛逆者形象;三是(孙悟空是具有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精神的人物形象;四是孙悟空是一个明辨是非、思想观念鲜明的人物形象。指出“孙悟空的形象是那个时代英雄人物的集成,是特定社会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在此文中作者显然将孙悟空界定为一种具有反叛精神的“英雄”形象,是封建下的先进思想人物的化身。
赵汇鑫在《剖析孙悟空形象的现代化演变》(2012)一文中认为,孙悟空形象自古就是在多种文化融合中产生,在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中形成、发展。在现代世界信息迅猛碰撞中,势必会有更多元、更民族、更现代的创新,他指出孙悟空原型在中国大地上酝酿了千余年间是传统艺术与外界文化的交流的过程,悟空原型受外界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渐进式、点缀式,形成了具有强烈本土性的,自成一体的悟空形象。然而在最近百年间,随着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时期的孙悟空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传承到创新阶段是从说教性向娱乐性,从神话性到人性化,从本土性到民族性从传统性到现代性的转变,实质上是孙悟空本土性形象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世界性和民族性。
曾筠毅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分析》(2014)一文中认为《西游记》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作者赋予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丰富的诙谐性和幽默感,采用猴性、人性、神性三性一体的塑造方法及英雄形象$悲剧形象$流氓无赖形象的多元化形象塑造方法,并且赋予人物形象乐观、善恶分明等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使得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历久不衰。
3.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孙悟空形象的研究成果较少,笔者在考察中仅找到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的研究文献,中野美代子在《孙悟空的诞生》(2002)中指出孙悟空形象源自于哈罗曼即印度,认为孙悟空诞生于福建,并排出一条由唐代僧人善无畏来华传播密宗一一大悲观音信仰一一猕猴从者的线索。
3.3研究发展趋势
从研究现状上看,未来对于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研究会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从单纯的文学意义延伸到文化、历史、政治及社会各个领域中,随着世界多极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对于《西游记》以及其主角孙悟空形象的研究会逐渐形成新的理论视角,对其深层内涵及本质精神进行挖掘,赋予其新的时代诠释。 |
4.1研究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相关方法、现状进行阐述;第二章阐述孙悟空形象的本质性格特征;第三章阐述孙悟空形象的人文“英雄主义”特点;第四章阐述孙悟空形象的象征性意义;第五章讨论孙悟空的社会属性。
4.2采取的技术路线、试验方案
笔者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对课题展开了体系性的研究。
文献研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分析,以此明确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理论依据。
系统分析: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探讨,从其形象艺术出发,多角度的挖掘其内在的文化社会内涵及象征性意义。 |
本文的研究基础是以《西游记》为拓本,通过对其深入阅读与思考,对孙悟空形象进行初步的理解,在通过大量的研究成果,深入剖析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深刻内涵,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就在于多年专业学习积累下来的文学功底,通过一系列的专业研究理论方对《西游记》的研读,借鉴大量研究成果,并在指导老师的指点下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
预期目标: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夯实基础。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提高要求,学会共处,促进发展。丰富内容,提高水平,塑造形象。
进度安排:
2014 年 10月—2014 年11月:选题。
2014年 11 月—2014 年 12 月:收集资料,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在教师指导下确定题目。
2014年 12月—2015 年 1 月:完成开题报告。
2015年 2 月:完成论文写作详细提纲。
2015年 3 月:撰写论文初稿。
2015年 4 月 请指导老师审阅并修改。
2015 年 5 月 定稿、交稿。
2015 年 5 月底 论文答辩。 |
[1]王玉芳,刘振刚.再议孙悟空形象之外来说[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2,02:43-44.
[2]赵汇鑫.剖析孙悟空形象的现代化演变[J].电影文学,2012,13:28-29.
[3]赵秀芝.试论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形象塑造[J].现代妇女(下旬),2013,07:176.
[4]赵文敏.孙悟空形象来源考[J].商,2013,14:352.
[5](日)中野美代子撰 王秀文等译.西游记的秘密[M].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第 1 版
[6]赵汇鑫.剖析孙悟空形象的现代化演变[J].电影文学,2012,13:28-29.
[7]张思源.从个人与体系的对立看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J].山花,2013,12:141-142.
[8]陈明吾.孙悟空角色研究及其意义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1,11:49-50.
[9]李雪心.孙悟空形象考辨[D].河北大学,2013.
[10]钱成.浅论《西游记》中孙悟空之形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09:44-46.
[11]冯伏权.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1:179.
[12]杨扬.英雄何宜,紧箍何力,心行何贵?——孙悟空形象再议(《〈西游记〉美学问议录》之五)[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62-72+127.
[13]曾筠毅.《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分析[J].芒种,2014,22:118-119.
[14]李丽.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J].青春岁月,2012,16:193.
[15]YanLiu,WenjunLi.AComparisonoftheThemesofTheJourneytotheWestandThePilgrim’sProgress[J].TheoryandPracticeinLanguageStudies,2013,37:.
[16]Anonymous.DON'TMISS...Monkey:JourneytotheWest[J].NewStatesman,2008,1374906:.
[17]StevenHeine.VoyagerfromXanadu:RabbanSaumaandtheFirstJourneyfromChinatotheWest.ByMorrisRossabi[J].TheEuropeanLegacy,2012,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