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练习。 |
王戎不取道旁李 |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注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 1.写出画线的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论语》四则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中的“论”是__________的意思,“语” 就是语言。《论语》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言行的书。 2.写出第一则中的一个通假字。_________通__________ 3.第三则讲述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就其中一则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与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选自《鹤林玉露》)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张乖崖为崇阳令( ) ②乖崖命杖之( ) ③尔能杖我( ) 2.解释文中加粗的“自”。 ①一吏自库中出( ) ②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 3.根据文段意思,翻译下面的句子。 诘之,乃库中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就文章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阅读 |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1)管庄子将刺之( ) (2)管与止之曰( ) 2.翻译下列句子。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个成语概括文中这句话的意思。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一个) |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
夫①学者②,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③。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颜氏家训》) 【注释】①夫:发语词。②学者:学习的人。③鸱枭:两种鸟。古人认为是恶鸟。 1.解释句中加粗的字或词语。 (1)所以求益耳 (2)人疾之如仇敌__________________ (3)恶之如鸱枭 (4)凌忽长者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告诉人们的—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顾其⑥后之患也。
1.补充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
其: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解释句中画线词。
①欲 取蝉( ) ②黄雀 延颈欲啄螳螂( )
7、
阅读课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________!”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________!”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________,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按课文内容将选文补充完整。
2.伯牙绝弦的愿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琴技的高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施效颦
《庄子》 |
西施痛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1.给下列古文选择合适的译文。 (1)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
[ ] |
A.其中一个丑妇人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 B.同村一个丑妇人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 C.同村一个丑妇人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自己很美。 (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
[ ] |
A.这个丑妇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她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 B.你知道西施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美。 C.你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她皱眉的样子为什么这么美。 2.东施的丑从文中哪句可以看出?用“______”画出来。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A.正面描写 B.侧面烘托 3.庄子名( ),( )时哲学家,( )学派创始人之一。( )收录庄周及其弟子的作品。 4.《东施效颦》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抄写这段话。
2.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选自战国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求剑的楚人求不到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楚国的那个渡江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①而雪骤②,公欣然③日:“白雪纷纷何所似④?”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⑤。”兑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注释:①俄:一会儿。②雪骤:雪下大了。③欣然:高兴的样子。④何所似:像什么。⑤差可拟:勉强可以比方。
1.短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2.解释句意。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3.谢太傅哥哥的儿子把纷纷大雪比作________,谢太傅哥哥的女儿把纷纷大雪比作__ 。我认为
________打的比方恰当形象,因为 。
孟母戒子 |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②。孟子辍然中止③,乃复进④。其母知其谊(xuān)⑤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⑥。”其母引⑦刀裂⑧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谊矣。 注释:①诵:背书。②方织:正在织布。③辍然中止:突然停止。④复进:继续背诵。⑤谊:遗忘。 ⑥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⑦引:拿。⑧裂:割断。 1.这篇短文主要讲____ 的重要。 2.孟母剪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告诫孟子 。 3.“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这句话中,“其母”的“其”指 ,“其织” 的“其”是指 。 |
曹刿论战(节选)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 “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字的含义。 公将驰之。( ) 惧有伏焉。( ) 2.翻译下列语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语段中哪些地方表现出曹刿深谋远虑?
|
智子疑邻 |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日:“不筑, 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选出“其”字用法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
[ ] |
A.其子日 B.其家甚智其子 C.其邻人之父亦云。 2.指出句中“亡”的不同含义。 暮而果大亡其财。 ( ) 我学习了“家破人亡”这个成语。( ) 3.宋国富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
1.解释画线字的意思。
如我能将几何? ( )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 将将。 ( ) ( )
2.翻译下列句子。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3.下列句子有什么特点。
何为为我禽。
4.写出文中的成语。
画蛇添足 |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日:“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馀。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其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给下列字注音。 祠( ) 卮( ) 2.解释句中画线字的意思。 数人饮之不足。( ) 吾能为之足。( ) 3.写出下列语句的意思。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4.这则寓言的深刻寓意是什么?
|
指鹿为马(节选自《史记》) |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日:“马也。”二世笑日:“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1.解释句中画线字的意思。 乃先设验。( ) 丞相误耶?( ) 2.将画线的句子译成白话文。
3.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
孟子曰:“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②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③,舍鱼而取熊掌也。生④亦我所欲也,义⑤亦我所欲也;二得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注释】①欲:有需要的 ②亦:也 ③兼:兼顾 ④生:生命 ⑤义:道义,伦理道德准则
1.根据注释,写出下列语句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2.这段话告诉我们 。
18、
邯郸学步
(一) |
相传在战国时候,赵国的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燕国的寿陵有个青年人,不顾路途遥远,跋山涉水,赶到邯郸来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 他整天呆在邯郸的大街上,看人家走路,边看边琢磨人家走路的特点,还跟在后边模仿。跟这个人后边走几步,再跟那个人后边走几步,可是学来学去,总是不像,始终也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 这个青年人心里想,也许是因为自己习惯了原来的走法,所以学不好。于是他索性丢掉原来的走法,从头学习走路。他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既要想着手脚如何摆动,又要想着腰腿如何配合,还得想着每一步的距离……弄得他手足无措。 他一连学了几个月,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还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后来,他只好爬着回到故乡。 |
(二) |
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①,又复失其 故步②,遂匍匐而归耳③。 ——《汉书》 [注释] ①曾:却。 未:没有。 得:学会。 仿佛:大概。 ②故步:原来走路的步法。 ③遂:于是、只有。 匍匐:爬行。 归:回去。耳: 语气词。 1.文段(二)是文言文,对照文段(一)及注释,读懂它的意思。 2.与文段(二)中“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这一句意思相似的是哪一句?在文段(一)中用“ ”画出。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邯郸学步”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4.选一选,填一填。 鹦鹉学舌 东施效颦 标新立异 独辟新径 A.反义词。 邯郸学步——( )( ) B.近义词。 邯郸学步——( )( ) |
陋室铭
(唐)刘禹锡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铭:古代的一种韵文体,用来进行褒扬或劝诫。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神仙就会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就会灵验。这里虽然是一 间很简陋的房屋,但因为有了我这有德之人便变得美好。青苔长到了台阶上,使台阶也变成了绿色,青草的翠色映进了帘子里面。来这里聊天的也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不和没有文化的人打交道。在这里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如:弹琴、读经书等。没有那些喧闹的声音,也不用整日为了官府的公务而累得筋疲力尽。(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品德高的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 1.解释文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1)名: (2)斯: (3)鸿儒: (4)白丁: 2.文中通过写交往的人物表现主人高雅情趣的两句话是什么?
3.文中画线的句子写的是陋室清幽淡雅的环境,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一个 句。你还知道孔子的哪句名言?
|
阅读理解。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日:“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日:“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
(1)顾反为 女杀彘( ) (2) 特与婴儿戏耳( )
(3)是教子 欺也( ) (4)妻 适市来( )
2.翻译。
(1)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1、
古文理解。 |
崂山道士 |
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一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 1.解释画线的字。 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 入: 及: 2.翻译句子。 俯首骤人,勿逡巡。
|
晏子使楚 |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日:“晏婴,齐之习辞①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日:“为②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日:‘何为者也?’对日:‘齐人也。’王日:‘何坐③?’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④为者也?”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日:“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⑤对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⑦也,寡人反取病⑧焉。”(有改动) 注释:①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②为:于,在。 ③坐:因犯……罪。 ④ 蜀:何,什么。 ⑤避席:离开座位。 ⑥枳:zhǐ,也就是枸橘,果实酸苦。枳和橘是不同种的,古人不明白,因而有橘转化为枳的说法。 ⑦熙:通“嬉”,戏弄。 ⑧取病:自招 耻辱,自讨没趣。病,辱。 1.给下面的字注音。 辱( ) 缚( ) 酣( ) 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 (1)晏子将使楚。( ) (2)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 (3)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 ) (4)齐人固善盗乎?( )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 (1)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日:“齐人也,坐盗。”
(2)晏子避席而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这则故事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
阅读理解。 |
楚①人学舟 |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③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④鼓径进,亟⑤犯⑥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⑦。 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注释:①楚:楚国(古国名)。②折:掉头。③旋:转弯。④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⑤亟:突然。⑥犯:碰到。⑦柁:同“舵”。 1.解释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楚人有习操舟者 习: 操: (2)始折旋疾徐 始: 徐: (3)遽谢舟师 遽: 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 (2)椎鼓径进。 译文: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积薪棋①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②。既灭烛③,闻主人媪( ǎo)④ 隔壁⑤呼其妇⑥日:“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日:“诺。”媪曰:“第几道下子⑦矣。”妇日: “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日:“尔⑧败矣。”妇日:“伏局⑨。”积薪暗记,明日覆其势⑩,意思⑩皆所不及也。
【注】①棋:这里当下棋讲。②宿于逆旅:住宿在进京途中的小旅店。③既灭烛:到了熄灯休息时。④媪(ǎo):老妇人。⑤隔壁:隔着墙壁。⑥其妇:她的儿媳妇。⑦第几道下子:道,指围棋纵横十九道线。意思是在纵第几道、横第几道的位置上下子。⑧尔:你。⑨伏局:认输。⑩覆其势:按照记下的顺序,一一下子,覆验那盘棋的局势。⑩意思:用意之深,下子之妙。⑥皆所不及:都是自己棋术达不到的。
1.王积薪这个人学会了下围棋,产生了 的情绪,从文中“ ”一句中可以看出来。
2.请引用一个成语或俗语表明本文说明的道理。
3.如果在文章末尾处添加一句话,应该是 (只填序号)
①叹而起程赴京 ②叹而惭返归
25、
一年之计① |
一年之计,莫如②树③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④;终身⑤之计,莫如树人⑥。一树一获者,谷 也⑦;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注】①之:的,助词;计:打算,计划。②莫如:没有比得上的意思。③树:这里有栽培、种植的意思。④木: 这里是树木的意思。⑤终身:一生,一辈子。⑥树人:培养人。⑦一树一获者,谷也:培植以后一年就收获的是庄稼。“……者……也”是“……是……”的含义。 1.从本文你可以联想到成语:____ , 。 2.你认为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
|
成语故事我知道。 |
滥竽充数 |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词语。 滥竽充数: 2.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竽,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齐泯王听吹竽,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5.我知道的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还有 、 、 、 。 |
阅读下面的短文,借助注释,完成练习。 |
狐假虎威 |
荆宣王①问群臣日:“吾闻北方②之畏昭奚恤③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④对日:“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⑤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⑥,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注释】 ①荆宣王——楚国的国君楚宣王。 ②北方——指我国当时中原一带的各个诸侯小国家。 ③昭奚 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 ④江一——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 ⑤长(zhǎng)——长官、首领的意思。 ⑥然——就是这个样子,回答‘对”的意思。 l、用自己的话写出“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白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的意思。
2、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中“假”的意思是 。这个成语的本意是 。常用来比喻 。 |
凿壁偷光 |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虞书映光而读之。邑②娃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速成大学⑥。 注:①引:引来,使出现。②邑:同乡。③文不识:人名。④与:帮助。⑤资:借。⑥大学:大学者,很有学问的人。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邻舍有烛而不逮( ) (2)衡乃( )与其佣作而木求偿( ) 2.根据意思写文中原句。 (1)匡衡就凿穿墙壁,让邻居的烛光透过来。 (2)匡衡于是帮助那位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
3.匡衡为什么给那位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呢?联系上下文回答。
4.“凿壁偷光”给了你什么启发?
|
请你运用所掌握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阅读下面短文,并回答问题。
有王告 ①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 ②众盲各以手触 ③。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 ④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 ⑤根。触其耳者言如箕 ⑥。触其脚者言如臼 ⑦。触其脊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触其尾者言如绳……
【注】 ①告:告诉、说给。 ②时:当时、此时。 ③触:触及,摸到。 ④类:相类,好似,好像。 ⑤萝菔:萝卜,蔬菜名。 ⑥箕:簸箕。 ⑦臼:春米的石臼。
1.短文写的是 的故事。文中“时众盲各以手触”一句的意思是:
2.共有 位盲人摸象,他们在摸象后说象如 、 、 、 、 、 ,可是最终他们谁也没说准“象是何物”,这是因为: 。
3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
医驼背 |
昔①有医人,自媒②能治背驼。日:“如③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④吾治,可朝治而夕 如矢。”一人信焉,而使⑤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⑥地下,卧⑦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 屣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⑧诸官。医人日:“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注】①昔:曾经,以前。 ②媒:自诩,夸耀。 ③如:像。 ④延:请。 ⑤使:去。 ⑥置:放置。 ⑦卧:躺。 ⑧鸣:申诉。 1.“医驼背”的人说他都能医治哪些驼背?
2.被医治的驼背治好了吗?结果如何?
|
兄弟争雁 |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日:“获则烹。”其弟争日:“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杜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大雁在飞翔,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着吃。”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还是烤着吃好。”两人一直吵到土地神那儿,请他分辨是非。土地神说:“就煮一半,烤一半吧。”兄弟俩都高兴地同意了。可再去找雁射击时,那雁早就飞到天边去了。 1.解释下列词语。 援: 讼: 烹: 索: 2.兄弟之所以争吵,原因是:哥哥想________,而弟弟想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 。 3.土地神的办法很好,但兄弟俩却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因为 。 4.从这则寓言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