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通产业结构概念
交通产业结构是指交通产业体系中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构成比例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成方式、协作或竞争的关系。从狭义角度分析,交通产业结构包括不同运输方式在交通运输客货总量中的比例构成、组合方式等,从广义角度分析,交通产业结构包括交通运输设施在数量、比例上的关系及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等。
2、交通产业结构的分类
交通产业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而不是虚拟经济,因此,交通产业结构的特征应表征在实体结构上。从宏观结构上分析,交通产业具有两个层面的内容。总体层面上表现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包括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系统构建及各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等。而在各交通方式层面,交通产业结构表现为五种干线运输方式的比例、组合、数量以及城市交通系统与干线运输的衔接、布局、组织等。交通产业两层面结构特征需落实在系统结构和网络结构两个实体结构上。由统计分类学可知: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构。通过鉴定交通产业的系统组成,交通产业结构分类如图5-7所示:
图5-7 交通产业结构分类图
3、交通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交通产业结构由一个国家(地区)的地形地貌、区位条件等因素共同决定,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与合理性。交通产业结构直接影响交通运输的产品结构和服务质量,是实现交通运输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关键环节,建立、调整、优化交通产业结构是保持交通运输不同方式协调发展,充分利用交通基础设施,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客观要求。
4、交通产业结构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交通产业结构的各组成元素能在其基本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一些比例关系,这主要是指交通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在其经济基础活动过程中有着广泛、复杂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交通产业需其他产业为其正常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要素和中间投入品,与此同时,交通产业能实现其他产业的位移要求,实现其价值,促使社会生产过程持续下去,保证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该过程见图1-1所示。
图1-1 交通产业与其他产业作用图
5、交通产业结构内各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交通产业结构是指众要素在各交通行业之间的配置方式,主要强调各交通行业之间的构成方式。这种构成方式主要包括交通产业技术结构、中间要素投入结构和交通产业固定资产结构。交通产业技术结构是观察交通产业结构一项重要数据,在投入产出模型中,投入要素的产出系数集合实质是交通方式间的技术联系;中间要素投入结构是交通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数,此配置构成在短期内可变,当发生变化时,各运输方式的运能和运力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交通产业固定资产结构反映各交通方式在国民经济结构中长期投资的情况,其变动实际上是交通总量在各交通方式配置构成的变动。需特别注意的是:交通产业固定资产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变动实际上是社会交通资产总量在各交通方式间分布的变动,固定资产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中间要素投入结构。
6、交通产业结构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动
交通产业的结构和规模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但随着地区经济发展能级提升、交通科学技术发展及军事政治等因素,交通产业结构是动态变化的。交通产业结构模式要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需对组成交通产业结构的各运输方式、基础设施规模进行科学预测及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等客观因素确定交通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及各运输方式的任务分配和合理分工,优化各运输方式的空间布局及运力结构。此外,交通产业结构的时空性还表现在交通产业组织结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等的动态性。
7、交通产业结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在其各自的运行下都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经济的兴衰又会影响到其各自的发展,如内河运输,经济形势与未来趋势,航线营运效益如何,与国内外经济兴衰及贸易的涨落具有密切的关系,如经济繁荣,贸易发达,贸易量增加,对航运的要求上升,航运则景气。因此,成功的航运经营者总是那些能够分析和判断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并先行开拓的人。一般来说,航运景气要稍滞后于经济繁荣,而萧条时则两者基本上同步。
8、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交通产业结构变动外部因素之一
影响交通产业结构的外部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替代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变化、人口资源及生产力布局、经济、资金结构和消费结构等,这些因素对交通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如表5-2总结。
表1-1 外部因素对交通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
外部因素 | 作用机理 |
自然条件 | 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影响交通运力配置模式。 |
综合国力或 经济发展水平 | 经济发展势能为交通产业升级提供需求,其水平关系着交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和发展空间。 |
替代产业发展 | 信息技术、邮电、通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交通运输需求量的部分转移,同时也会促进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 |
产业结构变化 | 产业结构变化直接影响市场产品的结构,对运输组织、运输方式的要求随着发生变化。 |
人口及生产力分布 | 直接影响交通产业的布局结构和运力结构。 |
经济 | 影响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布局规划。 |
资金结构 | 影响交通运输的区域布局和经营管理模式。 |
消费结构 | 影响运输需求的结构和分布。 |
(1)需求的变化和增长——必要条件;
(2)科技进步——充分条件;
(3)综合国力的提升——充分条件。
三者之间具有如下反馈关系,见图1-2所示。
图1-2 三个主导因素反馈关系图
9、交通产业结构转换机制促进经济发展
交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在经济全国化和交流国际化的历史背景下,交通产业结构运力结构调整、运能提升正成为交通行业高度化和合理化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家已把注意力从促进交通总量增长转向优化交通产业结构上来,从交通产业结构转换中求效益、求速度。结构效益已上升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撑点,而要实现交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变,则取决于交通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所谓交通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是指交通产业结构适应运输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而进行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和条件,其本质是生产能力的升迁[5]。从“量”的角度看,交通产业结构转换前后两种状态各自内部所构成的量在比例上是不同的;从“质”的角度看,交通产业结构转换前后两种构成状态所发挥的功能具有本质上的差异。推动交通产业结构转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10经济发展对交通产业结构演变的作用
交通产业结构演变的作用力来源于交通资源在交通产业内的流动和重新配置。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总是赋予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这一基本趋势演进。交通产业结构转化过程实质上也是其高级化和合理化过程。与此相对应,伴随运输生产手段的高级化,运输产品流通手段也不断高级化。交通产业自身的结构升级转换过程本质上反应了运输能力的升迁。
根据威廉•配弟的“配弟定律”,交通产业结构演变经历了运输生产要素由低生产率产业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7]。运输业的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双向作用机制。这种复杂性既体现在众多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运输业的发展,又反映在运输业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再者,理论上可视为同一类型的作用机制,在实践中也因环境、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更增加了运输业与社会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运输业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上述复杂的双向作用机制直接影响着运输结构的演变,具体如图1-3表示。
图1-3 交通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交通运输系统存在的根本原因源自外部社会经济环境提出的运输要求。各种运输方式在满足这些运输需求时,由其各自的技术经济特性而表现出对各种运输需求不同程度的符合度,并导致不同运输需求寻求其最佳的运输方式,进而形成了一定的运输结构。随着运输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已形成的运输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由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演变有一定的规律,使得运输结构的变化也形成了一定的共性趋势。同时,各种运输方式在满足外界运输需求时,往往还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如自然、地理、等,这又使运输结构的演变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性。综上所述,运输结构演变的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部分。外因是由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演变所引起,而内因则是由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所决定。分析运输结构演变的原因,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