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7:59:05
文档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本节课是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是在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物质构成的奥秘》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种身边的重要化学物质。本节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比较贴近,学习了分子和原子这两种微观粒子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进行的直观体验,易于被学生接受,且学生的经验和知识也能够处理好本节内容,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
推荐度:
导读《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本节课是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是在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物质构成的奥秘》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种身边的重要化学物质。本节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比较贴近,学习了分子和原子这两种微观粒子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进行的直观体验,易于被学生接受,且学生的经验和知识也能够处理好本节内容,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是在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物质构成的奥秘》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种身边的重要化学物质。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比较贴近,学习了分子和原子这两种微观粒子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进行的直观体验,易于被学生接受,且学生的经验和知识也能够处理好本节内容,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使学生增强对生活和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通过水电解实验分析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是通过对水电解实验现象的分析,确定水的组成,了解

单质、化合物的区别,及认识事物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形成。

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过程种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趣激学法、实验促学法、自学指导法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引导学生开发身边的化学资源,动手、动脑,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情分析:通过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存在的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对水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关于水的组成,学生完全是陌生的。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可了解到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来源于水,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教学器材:  四套简易水电解装置、水槽(或盆)、小试管、(或一头封闭的圆珠笔管)、稀硫酸(或食盐水)、氢氧化钠溶液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根据这一原理,本节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师:“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你们知道是什么地方吗?

师:你对最深的认识

生1:读的资料

生2:缺水。那里没有水。但是那里的西瓜和葡萄很甜。

生3:那里风沙大,早晚温差大。

生4:那里比较干旱。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与实践

师:人类是怎样开始认识水的组成的?请同学们看书  P 32  ,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从中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路。

师:1、拉瓦锡的问题是什么?

    2、他是如何实验的?

    3、他得到什么结论?

师:从前人的实验中我们不仅知道了水的组成,而且还能体会到科学家们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我们能否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来设计实验,体验一下《研究水的组成》。

生:阅读后讨论探究思路: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学生阅读教材,简要回答。

拉瓦锡的结论是: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易燃空气”和“氧”的化合物。

并且将“易燃空气”正式命名为“生成水的元素”。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认识到探究思路: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

启发学生

拓展思维

实验探究

第1组

 第2组

第3 组

第4组

第4组

师:根据以上实验水电解后生成的气体具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分成四组(器材如图)

生1:接通电源后,正极产生的气体不如负极快。

生2:正极产生的气体比负极少。

生3:收集正极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生4:负极的气体若集满遇明火有爆鸣声。

生5:为什么会有爆鸣声?

生6:实验时试管中未装满水,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生:氢气具有可燃性且不易溶于水,它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让学生通过这些实验装置,了解到可以利用身边的器材来制作实验装置,并进一步认识“化学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通过组合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检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氢气的检验方法与氧气不同,学习用比较法学习化学。

学生连接装置、接通学生电源,耐心观察电极上的现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叙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提问

    反思

1、实验开始时电极产生的气体少,老师向水中滴加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2、第二组水电解器怎样同时收集氢气和氧气?如何改进?

3、第三组水电解器稳定性不强,怎样改进?

生: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增强导电性。

生:将医用点滴管的茂菲氏滴壶剪两半,分别套在电极上,就可以收集两种气体。

让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学会自我诊断,提高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形成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同伴互助师:第二组、三组问题请同学们课后想办法加以改进,使这些装置产生的效果更好,装备更精细。  

生: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动手、动脑能力。

自学理解

师:大家通过刚才的实验知道了水通电可以得到两种气体———氢气、氧气。请大家将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出来,在实验中大家接触了哪些纯净物?它们的组成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看书后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板书:

水 通电 氢气+氧气。

生:水、氢气、氧

气是纯净物。组成

的元素种类不一

样。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阅读和书写水、氢气、氧气的化学式,培养学生有目的的自学能力。

评价反馈

师: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是纯净物?纯净物可以分为哪两类?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

师:什么样的物质是氧化物呢?

师:以前学过的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师:稀有气体呢?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初步观察到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相同吗?

师: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因为氢气比氧气更难溶于水,因此我们收集到的氢气要多一些,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水通电以后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由此可以推出水的化学式是H2O。

师:请大家归纳一下本节课的知识点,谈谈收获和疑惑。

(老师根据情况讲解)

生1:教材中告诉我们,纯净物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生2: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氢气、氧气。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

生3:化合物中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样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水是氧化物。

生4:空气的成分中氮气是单质,二氧化碳是化合物,也是氧化物。

生5:稀有气体应该是混合物,因为里面有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等气体,不是一种气体。如果单指其中一种,应该是单质。

生:不相同,氢气比氧气多。

生:我看书上说,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1,而我们的实验却不是,为什么?

听讲。进一步理解溶解性对实验的影响。

生1:今天我们学习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通电以后能够生成氢气和氧气。

生2:我知道了拉瓦锡是很伟大的科学家,学习一定要严谨,不能粗心大意。

生3:我知道了纯净物可以分成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中又包含氧化物,并且知道了他们的概念。

生4:我知道了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生5:水发生分解反应,能够生成氧气和氢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和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

生6:水的化学式是H2O,氢气的化学式是H2,氧气的化学式是O2.

师生共同整理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后能够, 举一反三。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记录的实验习惯。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

学会用归纳法总结所学的知识。

迁移创新

师:如何证明植物体内含有水分?

作业:对简易水电解器进行改进和细化处理。

生1:把叶子碾碎,有汁液,证明有水。

生2:用塑料袋套在植物上面,袋子里有水珠。

生3:把植物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用火烤一下,看看是否有水珠生成,有,则什么植物中含有水。

小组内讨论,共同完成。

提高探究意识,学会应用探究思路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文档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本节课是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是在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物质构成的奥秘》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种身边的重要化学物质。本节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比较贴近,学习了分子和原子这两种微观粒子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进行的直观体验,易于被学生接受,且学生的经验和知识也能够处理好本节内容,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