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国华台山电厂一期2×600MW
上海电力修造总厂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
1 总述 1
2 一般说明 1
3 技术数据(以技术协议为准) 2
第二章 操作说明 4
1 引言: 4
2 预启动检查 4
3 启动 4
4 日常检查: 5
5 停机 5
6 给水泵组热控保护 5
7 故障找错 6
第三章安装及投运说明 10
1 安装说明 10
2 投运步骤 11
第一章 概述
1 总述
HPT300-330-5s+k调速给水泵组配套于600MW汽轮发电机组50%容量或300MW汽轮发电机组100%容量。给水泵由小汽轮机驱动,前置泵由小电动机驱动。
1.1 给水泵
给水泵型号 HPT300-330-5s+k(芯包进口)
1.2 前置泵
前置泵型号 HZB253-0
电动机型号 YKK450-4(上海电机厂)
2 一般说明
2.1 前置泵
HZB253-0前置泵为卧式、单级、双吸垂直进出、单蜗壳泵。前置泵由电机驱动,通过柔性叠片式联轴器进行功率传递。
前置泵传动端和非传动端采用机械密封,从外部供冷却水。
轴承布置为:传动端为单列滚子轴承;自由端为角接触球轴承。轴承润滑由油环提油润滑。
2.2 给水泵
HPT300-330-5s+k给水泵是卧式、多级双壳体离心泵,有5级叶轮,并在末级后面增加了增压级。整体芯包,芯包整体装卸,而不妨碍泵进出口管路。
给水泵由汽轮机驱动,汽轮机与泵之间是通过叠片式柔性联轴器或齿式联轴器进行功率传递。
泵筒体是以中心线定位安装的,具备着导向系统方便于各个方向的对中;并且能吸收各个方向的热膨胀。
内泵壳是由单独的螺栓将它们紧固在一起,以避免由长系杆引起的振动问题。
芯包组件由转动部件、导叶、泵壳、轴承和所有的磨损环。这种设计使芯包能够迅速地进行互换。节省了维护的时间。
由于轴径与轴承跨矩之比较大,保证了轴的刚性。轴上没有螺纹,排除了应力集中和防止了轴变形。
平衡鼓吸收了很大一部分的转子的推力,余下的一小部分推力则由推力轴承来承担。通过了解平衡鼓的泄漏量可以估计间隙的大小和泵的效率。
给水泵轴端密封采用迷宫型密封,以来自冷凝水泵的凝结水在压力受控状态下,注入密封盖外侧板中。
轴承是由一个双重组装的倾斜衬块推力轴承和径向轴颈轴承组成,来自汽轮机润滑油系统的油对每个轴承进行润滑。
轴承型式是上下中分式的,轴承支架通过一圈螺栓紧紧地固定在给水泵的进口端盖和大端盖上。轴承包括有三个或四个油槽的滑动轴承和有推力瓦块的推力轴承。推力轴承是双作用型的,带推力瓦块。推力盘是热套到轴上的,若要拆除推力盘就要使用液压工具。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是由外部的强制压力油来润滑的。
半联轴器使用无键的柱形热压配合。利用高压油泵拆卸。
2.3 迷宫密封系统
给水泵迷宫密封系统是通过间隙节流减压的密封。密封水泄漏水温度是采用通过调节注入密封水的压力(水量)方式来控制的,对于注入用密封水必须采用来自冷凝水,而且为保证泵不产生卡涩,务必尽可能靠近泵组部位的注水管路中设置精细的滤网,而这种滤网装置应经常维持在洁净状态下。
密封操作:所提供密封系统是一种“压力受控卸荷型”装置,冷凝水送入泵内的轴套与衬套之间密封,一部分流向大气回水,一部分流量在轴套与衬套内与来自泵内的给水混合后流向前置泵进口进行卸荷。
泵启动:在启动汽动给水泵之前,先开启前置泵保证给水泵大筒体上下温差在15ºC以内,则可由汽轮机直接启动。
3 技术数据(以技术协议为准)
3.1 前置泵
| 制造厂: | 上海电力修造总厂有限公司 | ||||
| 型号: | HZB253-0 | ||||
| 介质: | 锅炉给水 | ||||
| 单位 | 效率保证点 | 最大运行点 | 单泵最小点 | ||
| 流量 | t/h | 1026.6 | 1163.3 | 279 | |
| 进水压力 | MPa | 0.93 | 0.98 | 0.98 | |
| 扬程 | m | 144 | 139 | 153 | |
| 汽蚀余量(必需) | m | 5.4 | 6.2 | 4.9 | |
| 效率 | % | 84.6 | 86 | 43 | |
| 轴功率 | kW | 475 | 512 | 270 | |
| 进水温度 | °C | 165.1 | 169.4 | 169.4 | |
| 转速 | r/min | 1487 | |||
| 制造厂: | 上海电力修造总厂有限公司(SULZER公司芯包) | |||
| 型号: | HPT300-330-5s+k | |||
| 型式: | 整体式芯包 | |||
| 级数: | 5+增压级 | |||
| 介质: | 锅炉给水 | |||
| 单位 | 效率保证点 | 最大运行点 | 单泵最小点 | |
| 进水温度 | °C | 165.1 | 169.4 | 169.4 |
| 进水压力 | MPa | 2.20 | 2.20 | 2.33 |
| 进口流量 | t/h | 1026.6 | 1163.3 | 279 |
| 出口流量 | t/h | 985.6 | 1114.3 | 279 |
| 扬程 | m | 2215 | 2250 | 3060 |
| 效率 | % | 85.01 | 84.2 | 45 |
| 必须汽蚀余量 | m | 43.4 | 54.4 | 35 |
| 抽头扬程 | MPa | 10.4 | 10.12 | - |
| 抽头流量 | t/h | 41 | 49 | - |
| 轴功率 | kW | 7110 | 8250 | 5176 |
| 转速 | r/min | 5476 | 5715 | 5715 |
| 转向 | 由传动端向给水泵看顺时针 | |||
1 引言:
由主给水泵和前置泵组成锅炉给水泵系统,因此,操作时与给水操作系统一起阅读。
2 预启动检查
注意:安装或检修后,初次启动之前,应确保管路无任何障碍物或外来物质,以防有损于泵内部分。
2.1 前置泵
(1) 确认电气连接正确有效。
(2) 确认所有仪表连接正确,所联线路和管路正确无误。
(3) 对驱动电机进行预启动检查(参照电机制造厂说明书)。
(4) 检查轴承室内润滑油油位。
(5) 当在安装检修后作泵组的首次启动时,须将泵和电机间的柔性联轴器松开,并用手转动泵,来确认转动是否轻巧。
(6) 将泵和电机脱开,电机中通入电源,作启动以检查转向是否正确,完成之后切断电源。
说明:若转向不正确,则在中断电源之前,允许作全速运行,在电机完全停转之前,不应作电线的改变。
(7) 重新将柔性联轴器接好,并安装好联轴器护套。
(8) 检查供给至轴承室和机械密封的冷却水运行正常。
(9) 迅速打开泵进口隔绝阀,并对前置泵和主泵泵壳进行冲灌。
(10) 将泵进口隔绝阀完全打开。
2.2 主给水泵
(1) 确认电气接线正确有效。
(2) 确认所有仪表连接正确,接线和管路正确无误。
(3) 将泵和汽轮机间的柔性联轴器松开。
(4) 对汽轮机进行预启动检查,(参照汽轮机制造厂说明书)。
(5) 启动电动辅助油泵,并观察汽轮机和泵轴承上油位通流指示器上的通流状况以检查系统中油循环状况。
(6) 若在检修,安装后作泵组的首次启动,则用手旋动泵以确认旋转是否灵活轻巧。
(7) 重新连接好联轴器,并安装联轴器保护罩。
(8) 检查轴封密封水提供可行,并确认隔绝阀为“打开”状态。
3 启动
(1) 确认完全按第2.1和2.2节所列出的预启动检查工作进行完毕。
(2) 检查再循环阀是否处于“全开”。
(3) 启动汽轮机润滑油系统电动润滑油泵。
(4) 检查主给水泵出口隔绝阀处于“关闭”。
(5) 启动前置泵驱动电机。
(6) 当主给水泵底部和顶部温差≤15oC后,启动主给水泵汽轮机。
(7) 打开主给水泵出口隔绝阀。
注意:若泵排向一个空的总管(如冲管等),泵出口隔绝阀开始切勿“全开”,但应经常对流向主管的流量进行调节。
4 日常检查:
建立仪表读数定期记录的制度,对各设备进行检查并加以记录,以便与以后记录作比较抓住最早的时机修理任何缺陷或更新的零件,运行特别注意轴承温度,与以往同一轴承的读数相比较,不应有较大的变化。
4.1 每班进行一次
(1) 对下述各项的读数进行校核和记录。
(a) 前置泵进口压力。
(b) 主给水泵出口压力。
(c) 前置泵轴承温度。
(d) 主给水泵轴承温度。
注:每班检查参见汽轮机、润滑油系统和电动机制造厂说明书。
(2) 检查所有接头和阀密封是否有泄漏。
(3) 检查是否有不正常的噪声和振动。
(4) 从看油板处观察油路是否畅通。
说明:对汽轮机的检查,请参照“汽轮机制造厂说明书”
4.2 日常工作
(1) 说明:对汽轮机检查,请参照汽轮机制造厂说明书,
对来自冷凝水系统的密封水进行检查。
4.3 每周
(1) 对所有易产生影响的紧固螺栓和紧固件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拧紧。
说明:对汽轮机作检查,参照汽轮制造厂说明书
5 停机
(1) 关闭给水泵出口隔绝阀。
(2) 汽轮机停转(参照汽轮机制造厂说明书)。
(3) 前置泵电机关机(参照电机制造厂说明书)。
(4) 关闭前置泵电动阀。
(5) 将电动润滑油站切断10分钟以后。
(6) 前置泵电机停电。
(7) 汽轮机关闭气流供应。
(8) 所有设备电力供应中断。
6 给水泵组热控保护
6.1 启动条件:
(1) 前置泵进口阀开;
(2) 再循环阀全开;
(3) 密封水排水温度正常(进排水温差<35ºC);
(4) 润滑油压力正常(表压0.11~0.15MPa);
(5) 除氧器水箱水位正常。
6.2 泵组报警组件
| 测点位置及名称 | 报警Ⅰ | 报警Ⅱ | 数量 | |
| 1 | 前置泵径向轴承温度 | 95C | 2 | |
| 2 | 电动机径向轴承温度 | 80C | 90C | 2 |
| 3 | 电动机绕组温度 | 120C | 130C | 6 |
| 4 | 给水泵径向轴承温度 | 75C | 90C | 2 |
| 5 | 给水泵推力轴承温度 | 80C | 95C | 4 |
| 6 | 给水泵密封水进排水温差 | 35C | 45C | 1 |
| 7 | 前置泵进口滤网差压 | 60kPa | 1 | |
| 8 | 给水泵进口滤网差压 | 60kPa | 1 | |
| 9 | 密封水滤网差压 | 60kPa(两泵共用) |
6.4 小汽轮机的报警,跳闸条件参见小汽轮机的使用说明书。
7 故障检查
说明:当零件或组装件有任何故障时,必须在更换损坏的零部件前,确定故障的主要原因。
7.1 前置泵
| 症状 | 可能产生原因 | 措施 |
| (1)泵不能启动 | (a)电源故障 | 检查电源 |
| (b)驱动电机故障 | 检查电机 | |
| (c)启动器故障 | 检查启动器 | |
| (d)泵或电机卡住 | 将泵与电机脱连以确定卡住方位。有必要时,拆卸更新零件 | |
| (e)泵组处于“跳闸”状态 | 调查原因,重新整定“跳闸“值 | |
| (2)泵特性降低 | (a)驱动电机或供电故障 | 检查电机电源(按制造厂说明书) |
| (b)转向有误 | 检查转向 | |
| (d)泵内极度磨损 | 泵解体检查,必要时进行大修 | |
| (e)泵进口压力过低 | 检查进口状况 | |
| (f)泵进、出口阀未“全开” | 检查阀门位置 | |
| (3)轴承过热 | (a)润滑油不足、或油质污染 | 检查润滑油状况 |
| (b)润滑油等级不符 | 检查油级 | |
| (c)轴承烧坏或中心调整有问题 | 测试轴承 | |
| (d)泵和电动机对中不好 | 检查对中 | |
| (4)泵在额定功率时需功率过大 | (a)出口压力太低 | 检查流量 |
| (b)泵动静元件间摩擦阻力 | 检查间隙 | |
| (c)泵内间隙过大 | 检查间隙 | |
| (d)机械密封安装不当 | 测试密封 | |
| (5)泵过热或卡住 | (a)泵运行断水 | 检查进口隔离阀是否打开、进口滤网是否干净 |
| (b)泵内部摩擦阻力 | 检查间隙 | |
| (c)润滑油不足、或油质污染、或等级不符要求 | 检查油等级和油状况 | |
| (d)轴承磨损或对中不良 | 测试轴承 | |
| (e)泵组对中不良 | 检查对中 | |
| (6)噪声异常和(或)震动异常 | (a)转子组件不平衡 | 分辨出泵组引起故障的元件并对转子组件动平衡进行检查 |
| (b)联轴器对中差 | 检查对中 | |
| (c)轴承磨损 | 测试轴承 | |
| (d)地脚螺栓松动 | 检查螺栓 | |
| (e)泵的内间隙过大 | 检查间隙 | |
| (f)进口压力低下 | 检查进口系统 | |
| (g)由于支承管路不当引起共振 | 检查和调整管路和支承件 | |
| (h)柔性联轴器受损 | 检查联轴器 |
7.2 主给水泵
| 症状 | 可能引起原因 | 措施 |
| 泵不能启动 | (a)汽轮机故障 | 检查汽轮机 |
| (b)泵组卡住 | 将汽轮机柔性联轴器拆除以找出“卡住”方位、必要时进行大修 | |
| (c)泵组处于“跳闸”状态 | 调查产生原因、进行“跳闸”值的重设定 | |
| (2)泵组性能低下 | (a)汽轮机或供电故障 | 检查汽轮机和蒸汽供给 |
| (b)再循环装置故障 | 检查再循环装置运作状况 | |
| (c)泵内部磨损严重 | 解体泵并测试内部,必要时进行大修 | |
| (d)泵进口压力低下 | 检查进口状况 | |
| (e)泵进口或出口阀非“全开” | 检查阀门位置 | |
| (3)轴承过热 | (a)润滑油不充分或油质污染 | 检查润滑油供油情况 |
| (b)润滑油等级不当 | 检查油级 | |
| (c)轴承磨损严重或对中不良 | 测试轴承 | |
| (d)泵和汽机对中不良 | 检查对中情况 | |
| (4)泵组不能满足出力需要 | (a)出口压力过低 | 检查流量 |
| (b)泵静件和动件间摩擦阻力大 | 检查间隙 | |
| (c)泵内间隙过大 | 检查间隙 | |
| (5)泵过热或卡住 | (a)泵运行断水 | 检查进口隔绝阀是否打开、进口滤网是否洁净 |
| (b)泵内摩擦阻力过大 | 检查间隙 | |
| (c)润滑油不充分或油质污染或等级不符要求 | 检查供油和油级 | |
| (d)润滑油系统有故障 | 检查润滑油系统 | |
| (e)轴承磨损严重或对中不良 | 测试轴承 | |
| (f)泵组对中不良 | 检查对中情况 | |
| (6)噪声或震动过甚 | (a)转动部件平衡不良 | 检查并鉴别此泵组零部件引起转动组件的动平衡故障 |
| (b)联轴器对中严重有误 | 检查对中 | |
| (c)轴承磨损严重 | 检查轴承 | |
| (d)地脚螺栓松弛 | 检查螺栓 | |
| (e)泵内部间隙过大 | 检查间隙 | |
| (f)进口压力过低 | 检查进口系统 | |
| (g)管路支撑不当引起共振 | 检查调整管路和支撑 | |
| (h)柔性联轴器受损 | 检查联轴器(参考制造厂说明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