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学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7:57:12
文档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学案

五莲一中高二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学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4.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
推荐度:
导读五莲一中高二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学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4.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
五莲一中高二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学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

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二)

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另:汉长乐宫又称东宫,太后所居也借指太后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西晋•李密)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卫风》)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5.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例】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

6.薨(hōng):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

8.辎重:行军时由运输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9.跽:长跪。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0.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敬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三)

1. 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四书、五经、六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录取名额不定,各省被录取的名额由应试人数、省的大小、人口多寡酌定。

3. 谶(chèn):基本意思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4. 甫冠、弱冠、加冠:甫冠与弱冠都是形容男子达到二十周岁,就会带上成人的帽子,来表示自己已经成年了。加冠,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例】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

5. 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6. 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脱去平民百姓的衣服,比喻入仕为官。

【例】举进士,解褐秘书省校书郎。(《宋史•边理传》)

7. 少保:官职。明清少保皆为从一品。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后来已是名存职异,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8.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9. 食邑:受封者所享有的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收其租税而生活,故称为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基本解释:靠封邑租税生活;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级的荣誉性加衔。

10.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四)

1.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 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

3. 檄”“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的行文,“牒书”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4. 庙号:庙号是皇帝在宗庙中的称号。隋之前,庙号并非每一位皇帝都有,唯有功绩卓著的皇帝才会有。

【例】明成祖朱棣,“成祖”即为庙号。

5. 谥号:谥号是对皇帝一生功绩过失的评价。(有爵位之人和身居高位的士大夫都有资格得到谥号,只是谥法不同罢了。)分美谥、平谥和恶谥,但到了明清,基本只剩下美谥了,且谥号愈发冗长,如康熙帝的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6. 年号:年号是皇帝在位时期定的,用来纪年。一个皇帝可以有很多个年号,明清以降皇帝逐渐采用了一个年号,所有明清的皇帝可以用年号来代称。如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

7. 鳏寡: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8. 州牧:是中国古代汉代至宋代的官名。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

9. 用事:指当权执政。

10. 起事:指办事;起兵,发动武装斗争;生事;挑起事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五)

1.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范晔)

2. 辟:由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范晔)

3. 举:由地方官向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李密)

4. 拜:授予官职。如: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李密)

5. 除:任命,授职。如:除臣洗(xiǎn)马。(《陈情表》李密)

6. 授:授给、给予官职。如:宣德初,授御史。(《明史·于谦传》)

7. 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8. 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9.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10. 察:考察后举荐。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李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六)

【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1.升:升官。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传》)

2.擢:在原官上提拔。如:宣宗初,擢贵州按察使。(《明史•卷一百六十一》)

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4.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陟:,提拔、晋升。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6.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7.贬:降职。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8.放:驱逐,流放。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

9.左迁:贬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0.窜:放逐、驱逐、贬官。如:暂为御史,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七)

1.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2. 平民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生民、庶民、苍生等。

【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例】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3. 黜:废掉官职,或者贬退。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柳宗元《封建论》)

4.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 京兆尹:中国汉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即京兆尹、左冯翊(yì)、右扶风)之一,主管长安(今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在西汉时期相当于今日首都的。

6. 逆旅:古代指的是客舍,旅居。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7. 流火:流,移动;火,指大火,星宿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夏去秋来。

8.折腰:即拜揖,含屈辱之意。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汉代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如:文帝召以为博士。(《汉书·贾谊传》)

10.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例】箫鼓追随春社近。(陆游《游山西村》)

【例】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八)

1. 四海:指天下、全国。

【例】六王毕,四海—。(杜牧《阿房宫赋》)

2. 六合:①天地四方,泛指天下;②指一年十二月中,各有两个月在季节变化上相应和,总称六合;③古代以十二地支记月日,选择吉日良辰,考虑月和日的“冲(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土,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

【例】①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例】②六合: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淮南子·时则训》)

【例】③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孔雀东南飞》)

3.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例】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4.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又称“江左”,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陈寿《隆中对》)

5.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例】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6.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的例句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例】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7.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例】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地区。

【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9.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九)

1. 朔望:朔日和望日。天文学指月亮阴暗的一面对着地球的时候,称为朔,这时正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也就是月亮圆的那一天,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2. 逊位:或称退位。

【例】疾病,屡乞逊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

3. 豪右:豪门大族。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三国志·魏书十九·曹植传》)

4. 起复:古代官吏遭父母丧,守制未满期而应召任职。明清两代专指服父母丧期满后重新出来做官。也指官吏革职后重新被起用。

【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明史·于谦传》)

5. 转(表调动官职):转任,平调。

【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再转为太史令。(《张衡传》)

6. 改(表调动官职):改任官职。

【例】九年,改保和殿大学士。(《清史稿·索额图明珠传》)

7. 迁(表调动官职):调动改派,调职。

【例】即迁兵部尚书。(《明史·于谦传》)

8. 出(表调动官职):(京官)外调。

【例】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9. 补(表调动官职):补任空缺官职。

【例】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10.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官(尚书)的副职,相当于现在的副级别。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十)

1.生业:职业,指人赖以生存的职业;产业,资财;从事某种产业。

【例】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产业,资材)甚厚。(《宋书·谢灵运传》)

2. 廷对: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廷试。

3. 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班固《苏武传》)

【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 游宦:远离家乡在官府任职。

5. 改元:指中国历史上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如唐玄宗即位初年改元“先天”,这年即称先天元年,后改元“开元”,又改元“天宝”。

6.通判:官名,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

7. 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晋书·宣帝纪》)

8. 三径:汉蒋诩辞官不仕,隐于杜陵,闭门不出,荆棘塞门,庭院中只有三条小路,也就是羊仲与求仲出入。后以三径比喻隐士居处。

【例】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9. 南郊:古代帝王在京都南面郊外修筑的祭天的地方。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例】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明史·本纪卷五·成祖一》)

10. 北狩:到北方狩猎;借指向北进军;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

【例】正统十四年秋八月,英宗北狩(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被俘),皇太后命王监国。(《明史·本纪卷十一·景帝》)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十一)

1. 院试:先有院试,各地童生参试,三年两次,考取者为秀才,又称生员。

乡试、会试、殿试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2. 乡试:乡试三年一次,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合格者称“举人”,已具备做官的资格,第一名为解元。

3. 会试:会试在乡试后的次年三月举行,称“春闱”,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 殿试:会试后举行殿试,取中者称“进士”,其中第一甲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5. 花朝: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例】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6. 悬车: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

【例】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

7. 万户侯: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其中卫青与霍去病是典型代表),后来泛指贵爵。

【例】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8. 谒:进见;到陵墓致敬。

【例】丙戌,谒长陵、献陵。(《明史·本纪第九·宣宗》)

9.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

【例】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王勃《滕王阁序》)

【例】仓庾充羡,闾阎乐业。(《明史•本纪第九•宣宗》)

10.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始于西周,汉以后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十二)

1. 中兴:指由衰微而复兴,多指国家。

【例】光武中兴。

2. 登科:唐制,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方称登科。后代凡应试得中统称“登科”。

【例】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苏辙《伯父墓表》)

3. 斛(hú):①量器名,方形,口小,底大。②容量单位。南宋之前十斗为一斛,后来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4. 粜(tiào):卖出(粮食),跟“籴”相对。

【例】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售卖粮食的价格,每斗二十钱,农民的利益就会受损害;每斗九十钱,商人就要受损失。

5. 籴(dí):买入(粮食),跟“粜”相对。

【例】商无得籴。(《商君书•垦令》)

6. 缗(mín):穿铜钱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7.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8. 斋戒:中国旧时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表示诚敬。

【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史记•淮阴侯列传》)

9. 国子监:中国古代负责教育管理的最高机关,也兼为最高学府。始于晋,称国子学,隋以后改称国子监,清末废除,改设“学部”。

10. 受禅:亦作“受嬗”。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十三)

1. 下车:官吏到任。

【例】衡下车,治威严。(《后汉书·张衡传》)

2. 作色:脸上现出怒色。

3. 伏惟: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例】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陈情表》)

【例】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4. 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俄而百千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清·林嗣环《口技》)

5. 冠:贵族戴的帽子。男子20岁举行冠礼,戴冠要束发,因而古人又用“结发”“束发”表示20岁。“弱冠”指20多岁。古代贵族才能乘车戴冠,“冠盖”为贵族、官吏的代称。

【例】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冕:天子、诸侯祭祀时戴冕,是一种鬼鬼的礼冠。后有成语“冠冕堂皇”。南北朝后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liú),“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称。

【例】九天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6.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例】神宗皇帝御经筵,时方讲《周官》。

7. 转运使:官职。唐代始设。初称水陆发运使,后设诸道转运使,分掌水陆转运和全国谷物财货转输、出纳。宋初改设专职都转运使和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财赋,后又兼理边防、治安、钱粮、巡察等,成为居府州之上的行政官职。元、明、清设都转盐运使,专管盐务。

【例】太平兴国四年,转运使和岘荐其能,充度支巡官。(《宋史·索湘传》)

8. 祭酒:汉魏以后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清末始废。

【例】累迁祭酒。(《明史·李廷机传》)

9. 宗人府: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其称始于明代,负责长官称宗人令,由皇室的尊亲担任。

10. 投壶:古代宴会时的一种娱乐活动,宾主依次把筹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定胜负,负者须饮酒(壶:古代的一种容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十四)

1. 进秩:进升官职;增加俸禄。

【例】政和六年,盐课通及四千万緡,官吏皆进秩。(《宋史·食货志下四》)

2. 长揖:旧时拱手高举继而落下的一种敬礼。

3. 太常:官名,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

4. 举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为“孝廉”

【例】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桓灵时童谣》)

5. 宗社:宗庙和社稷,泛指国家。

【例】朕不食言,誓之宗社。(《南史·虞寄传》)

6. 建康: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三百多年为京辇神皋所在,是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7. 三军:春秋时,大国的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后泛指。

【例】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8. 起居注:

⑴ 皇帝的言行录。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

⑵ 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

9*. 服除:守丧期满。

【例】服除,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明史·徐阶传》)

10. 盐策:征收盐税的法令。

【例】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明史·徐光启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十五)

1. 蜉蝣:一种昆虫,后喻指微小的生命。

【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2. 夺服: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例】逾年,诏使者赐牛酒,夺服,即拜光禄大夫,迁太常。(《后汉书·桓焉传》)

3. 监国: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例】夏四月戊申,皇太子监国。(《明史·本纪第七·成祖三》)

4. 徵:

【zhǐ】 用来表示音调高低,古代五音之一。五音:宫、商、角、徵、羽。

【zhēng】 “征”的繁体字,释义为召集、收取等。

【例1】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例2】以岁时征野之贡赋。(《周礼·地官·闾师》)

5. 应天:应天府,又称京师、南京,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应天府作为陪都。

6. 歃(shà)血为盟: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

【例】景春单骑入其营,偕汝才及其党白贵、黑云祥歃血盟。(《明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忠义四》)

7. 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例】大统十年,(李基)释褐员外散骑常侍。(《周书·李基传》)

8. 故老:元老、旧臣;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前朝遗老。

【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李密《陈情表》)

9. 夺俸:是指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

【例】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爌力救,乃夺俸一年。(《明史·黄尊素传》)

10. 斗:汉晋时期的一种军旅炊器,又名“金柝”“焦斗”。白天用作炊具,夜间用来警戒报时。

【例1】不击斗以自卫。(《史记·李将军列传》)

【例2】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斗。(高适《燕歌行》)

【例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十六)九卿三公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秦汉通常指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三公:周时一说指太师、太傅、太保,一说指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空。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辖六部:

吏部(掌官吏的任免与考课、升降、调动等);

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掌礼仪、祭享、贡举等);

兵部(掌武官选用和兵籍、军被、军令之政);

刑部(掌国家法律、 刑狱事务);

工部(掌各项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各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十七)

皇室称谓

【天子】古代君主的称号。《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古代认为君权是神授的,君主秉承天意治理百姓,故称君主为“天子”。《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此天子指可汗)

【可汗 (kè hán) 】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hé)、 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皇帝】君主制国家的国家元首名称之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作“皇帝”。自此,历代封建君主皆称“皇帝”,俗称“皇上”。

【皇后】皇帝正妻的称呼。自秦代始,历代相沿不改。

【皇太后】皇帝母亲的称呼。

【太皇太后】皇帝祖母的称呼。始自汉武帝。《汉书·武帝纪》:“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

【妃嫔】帝王的侍妾。妃,位次于后;嫔,位又次于妃。唐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yìng)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美人】妃嫔的称号。西汉始置。《汉书·外戚传序》:“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新唐书·百官志》:“美人四人,掌女官修祭祀、宾客之事。”自东汉至明代,历代沿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婕妤】一作“倢伃”。妃嫔的称号。汉武帝时始置,位比上卿,秩比列候。直至明代多沿置。《史记·外戚世家》:“武帝时幸夫人尹婕妤。”史学家班固的祖姑成帝时入宫为婕妤,史称班婕妤。

【昭仪】妃嫔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位比丞相,爵比诸侯王。仅次于皇后。后代沿用,但其地位不如汉魏尊贵。《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上见[赵]飞燕而悦之, 召入宫,大幸。有女弟(即赵合德)复召入,俱为倢伃,贵倾后宫.....而弟绝幸,为昭仪。”

【长公主】皇帝姊妹的封号。始于汉代。《明史·公主传序》:“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沿用至清代。《汉书·文三王传》:“上由此怨望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太后,然后得释。”《汉书·昭帝纪》:“帝姊鄂邑公主益汤沐邑,为长公主,供养省中。”《宋史·真宗本纪一》:“[真宗继位]封姊秦国、晋国二公主并为长公主。”

【大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的封号。汉代始置,沿用至清代。《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皇后,堂邑大长公主女也。”

张守节正义:“陈皇后,武帝姑女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十八)

1.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例】凡祭祀,共其牺牲。(《周礼·地官·牧人》)

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情。(《曹刿论战》)

2. 太牢: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例】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

3. 逆龙鳞: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有触之必怒而杀人。常以喻弱者触怒强者或臣下触犯君主等。

【例】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大唐新语》)

4. 归沐:回家洗发。后用以指官吏休假。

5. 顿首:磕头,叩头下拜,致敬,整理头发。

【例】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汉书·东方朔传》)

6. 假节:假(通“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

7. 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尊长坐着,己站立侍奉。

【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8. 庠序:古代的乡学。用来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9. 北狄、西戎、南蛮、东夷:在我国上古时代,中原一带的人把居住在边疆的少数民族称为北狄、西戎、南蛮、东夷。如下图:

10.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例】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十九)

1. 漕司:又称转运使。宋代官职。赵匡胤分全国行政区为十三道,设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赵匡义又分全国为十五路,并强化职责,“经济挂帅”,以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悉皆委于转运使。到了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已增加到二十四路。所设衙门转运司亦称“漕司”,由此可见漕运职司之重。

2. 竖子:童仆;小子(含轻蔑意)。

【例】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3. 箕踞: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臀部紧挨脚后跟,如果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就叫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

【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荆轲刺秦王》)

4. 更始:更始,意为重新开始,除旧布新,如:与民更始;另意为年号,(元年:23年二月 - 末年:25年九月)是汉朝时期汉更始帝的年号,共计3年。

【例】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汉书·武帝纪》)

5. 及笄(jī):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

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6. 互市:中国历史上与异族贸易的通称,起源于唐宋。

7. 桓文:春秋五霸中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并称。

【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梁惠王上》)

8. 车驾:帝王坐的车。

【例】车驾西都长安。(《汉书·高帝纪下》)

9. 道、路、行省、布政使司:唐朝的行政区划是道—州—县三级;宋朝的行政区划是路—州—县三级;元朝的行政区划是行省(或称“省”)—路—州—县四级。明朝的行政区划是布政使司—州—县三级。

10. 皇考:古代对已故曾祖的尊称;对死去父亲的尊称;父祖的通称。

【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二十)

1. 行在:皇帝出行暂住的地方。

【例】捷闻,太祖幸汴梁,召达诣行在所,置酒劳之。(《明史·徐达传》)

2. 廷尉:古代官名。秦代设置,掌管刑狱,为九卿之一。西汉曾一度称大理。东汉后称廷尉、大理或廷尉卿。北齐到清皆称大理寺卿。

3. 封禅: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

4. 犯跸(bì):冲犯皇帝的车驾。

【例】此人犯跸,当罚金。(《汉书·卷五·张释之传》)

5. 驻跸: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

【例】一昨驻跸金墉,备尝游览。(《周书·宣帝纪》)

6. 赐绯:意思是赐给绯色的官服。

7. 榷酤(què gū):亦作“榷沽”。汉以后历代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始榷酒酤,垄断酒的产销。后历代沿之,用以增加财政收入。

【例】举贤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汉书·卷七·昭帝纪》)

8. 帑廪(tǎng lǐn):国库与粮仓。

 帑:钱财;收藏钱财的府库,如帑藏。

 廪 : 粮食;粮仓,如仓廪。

【例】邠虽长於吏事,而不知大体,以谓为国家者,帑廪实,甲兵完而已,礼乐文物皆虚器也。(《新五代史·杨邠传》)

9. 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10. 推轮捧毂:捧,用手往上抬。毂,古称车轮中心的圆木,上有插车轴的两孔。抬起车毂,推动车轮。比喻推荐人才。

【例】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琯为御史大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文档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学案

五莲一中高二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学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4.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