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附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7:55:55
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经过学习,刘鹏同学认为隋朝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条件不包括()A.人民渴望统一B.北方的民族交融C.江南经济的发展D.大运河的开凿2.相传,隋朝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了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运河。你对于这段材料的看法是()A.材料是假的,不足为证B.正确地说明了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
推荐度:
导读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经过学习,刘鹏同学认为隋朝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条件不包括()A.人民渴望统一B.北方的民族交融C.江南经济的发展D.大运河的开凿2.相传,隋朝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了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运河。你对于这段材料的看法是()A.材料是假的,不足为证B.正确地说明了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经过学习,刘鹏同学认为隋朝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条件不包括(  )

A.人民渴望统一          B.北方的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大运河的开凿

2.相传,隋朝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了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运河。你对于这段材料的看法是(  )

A.材料是假的,不足为证

B.正确地说明了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原因

C.材料是真的,可以作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依据

D.材料的真假无法判断,但是大运河开凿是真的

3.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

A.促进了中外交流  B.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巩固了国家统治

4.古代《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据此可知,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由于(  )

A.渡江灭陈,完成统一  B.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C.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D.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5.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能形成这种可贵的认识,主要是因为(  )

A.得益于李斯的不断劝谏

B.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

C.对隋朝二世灭亡感触深刻

D.深受道家学派的影响

6.一位唐朝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唐朝科举制的发展

B.唐朝科举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C.科举制诞生于隋朝

D.科举制是唐朝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形式

7.骆宾王曾经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并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说明武则天(  )

A.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B.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C.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8.中国古代制瓷水平高超。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的现象出现在(  )

A.商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9.据史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有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发展      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      D.经济重心南移

10.唐太宗之所以被北方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  )

A.唐朝强大的军事威胁

B.唐朝是世界的中心

C.唐太宗本人具有“天可汗”的素质

D.实行开明的民族

11.有一件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骆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可以获得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艺术的繁荣状况  

B.农业的发展状况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12.“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段文字出自《日本书纪》一书。为了实现文中所说的“常须达”,日本采取的措施是(  )

A.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B.派商人与唐朝通商

C.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学

D.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13.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回纥风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出现了“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这说明唐代中后期(  )

A.社会生活开放多元  

B.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C.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D.中外交流全面深入

14.易中天在他的《安史之乱》一书中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则一点点积蓄力量……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材料中的事件(  )

A.导致了唐朝的直接灭亡

B.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推动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D.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5.历史老师提供以下材料作为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材料:《贞观实录》《谈武周风云》《论开元执政得失》。能涵盖以上材料的论题是(  )

A.浅议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试论经济重心的南移

C.简论民族交融的发展      D.略谈大变革的时代

二、非选择题(16题14分,17题8分,18题8分,共30分)

16.隋唐时代,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王朝的都城长安,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棋盘式的街道宽敞笔直;全城拥有百万人口,不仅是国内交通的枢纽,还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人云集到这里;西域诸国的商贾通过“丝绸之路”前来此城的常达数千人,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在当时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下,该王朝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

材料二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等;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材料三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的特征。唐王朝出现了哪些盛世局面?(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诗的特点。(2分)

(3)据以上材料,概括唐朝的时代特点。(2分)

(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及政治上的开放促进了对外交往的发展。唐代对外贸易海陆并举,陆路以长安为中心,海路以广州为中心。便利的交通,频繁的交往,直接造就了长安和广州两个国际性大都市。唐代统治者胸襟开阔,气魄宏大,对国内外的各种思想文化艺术兼收并蓄。各种文化的激荡、交流促进了政治的开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使当时的国都长安成为世界的一个中心。

材料二 据记载,当时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外交关系和友好往来。唐朝的都城侨居着大量外国客商、往来使节、僧侣、学者、留学生等,最多时达万人以上,仅日本的遣唐使就达十多批。

(1)据材料一、二,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唐朝的对外交往对文化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18.唐朝诗歌繁荣,诗作众多。诗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来源之一。阅读下列诗歌作品,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唐太宗《帝京篇》节选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材料一的诗句充分体现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他治理国家的两项重要措施。(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4分)

(3)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学习,说说唐朝在你印象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2分)

答案

一、1.D

2.D 点拨:依据题干材料表述“相传,隋朝……”可知其表述无法判断材料真假,所以排除A、B、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的确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此D正确。

3.D

4.C 点拨: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去礼远众”“逆天虐民”“好大殆政”“薄情寡义”“离德荒国”可知,“炀”的含义是实行,分析四个选项,符合题意的是C。A、B是隋文帝的功绩;D不属于隋炀帝的。

5.C 点拨: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唐太宗格外重视百姓的生活,以民为本是他的思想核心。A错误,李斯是秦朝的宰相,不是唐朝人;B与材料核心意思不符;C说法正确;D错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唐太宗的思想是儒家思想。

6.C 7.C 8.D

9.B 点拨:题干中的“唐都长安的崇仁坊有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特别是“商店”“出售”“卖之”几个词语,说明当时商业经济繁荣,故选B。

10.D

11.B 点拨:题干给出的关于唐三彩骑驼乐舞俑的介绍中涉及西域人,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具有开放的社会风气,而乐舞俑说明艺术繁荣;这个精美的唐三彩也能反映当时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但无法体现农业的发展状况。

12.D

13.A 点拨:据题干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西域、波斯等地的手工业产品传入国内,甚至内地也开始生产国外和少数民族风格的手工业产品,这说明社会生活开放多元,故选A。“全面深入”表述绝对化,排除D。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和民族交融,排除B、C。故选A。

14.C 15.A

二、16.(1)特征:长安不但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开放的国际性大都市。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人口众多,是交通枢纽和民族交往中心。 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

(3)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中外交往、民族交往密切。

(4)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开明,对外交往频繁,坚定广泛的群众基础等。

17.(1)对外交往活跃、频繁,交往国家众多,往来人数众多且人员身份多样,海陆并举。

(2)原因: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交通便利,统治者重视等。 影响:丰富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18.(1)唐太宗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关心百姓,重视农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制定法律,减省刑罚。(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唐玄宗任用贤才,整顿吏治,政治清明,社会秩序稳定,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重视农业发展,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君主开明,包容性强。(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经过学习,刘鹏同学认为隋朝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条件不包括()A.人民渴望统一B.北方的民族交融C.江南经济的发展D.大运河的开凿2.相传,隋朝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了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运河。你对于这段材料的看法是()A.材料是假的,不足为证B.正确地说明了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