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路基沉降观测报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7:56:38
文档

路基沉降观测报告

软土路基沉降、稳定监测报告一、概况国道353大岩洞至雷波县城段改建工程B合同段全线多为老路扩建及路面改造。项目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境内。沿线地貌所处属强侵蚀深切低、中山区,第四纪冰川和流水作用十分活跃。地势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显著,雨季集中在4到10月。地质岩体内为主要层面裂隙,岩层柔皱强烈。项目区大部上覆第四系覆盖层,结构松散,孔隙较大,地下水埋藏较浅,经孔隙排泄,或经风化岩体渗透排出。工程开工前和过程中在K48+620-K48+720、K63+280-K63+420等处发现老路面已有
推荐度:
导读软土路基沉降、稳定监测报告一、概况国道353大岩洞至雷波县城段改建工程B合同段全线多为老路扩建及路面改造。项目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境内。沿线地貌所处属强侵蚀深切低、中山区,第四纪冰川和流水作用十分活跃。地势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显著,雨季集中在4到10月。地质岩体内为主要层面裂隙,岩层柔皱强烈。项目区大部上覆第四系覆盖层,结构松散,孔隙较大,地下水埋藏较浅,经孔隙排泄,或经风化岩体渗透排出。工程开工前和过程中在K48+620-K48+720、K63+280-K63+420等处发现老路面已有
软土路基沉降、稳定监测报告

一、概况

     国道353大岩洞至雷波县城段改建工程B合同段全线多为老路扩建及路面改造。项目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境内。沿线地貌所处属强侵蚀深切低、中山区,第四纪冰川和流水作用十分活跃。地势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显著,雨季集中在4到10月。地质岩体内为主要层面裂隙,岩层柔皱强烈。项目区大部上覆第四系覆盖层,结构松散,孔隙较大,地下水埋藏较浅,经孔隙排泄,或经风化岩体渗透排出。工程开工前和过程中在K48+620-K48+720、K63+280-K63+420等处发现老路面已有破裂沉降,在雨季来临后,已有破裂沉降更为严重。若按原设计施工,成型后的路基将不能确保稳固。

二、监测目的

    1、以观测结果确定变更方案。

    2、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分析原因,判断工程的可行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防止发生工程破坏事故和环境事故,确保路堤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控制和保证公路工程质量;

3、通过观测,预估工程的技术状况,预测沉降量,为设计参数和设计理论的正确性提供依据,使工前、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的允许范围内; 

三、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交通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3、《公路勘测规范》(TG C10-2007);

4、《交通土建软土地基工程手册》;

5、交通部《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6、交通部《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3);

7、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8、国道353大岩洞至雷波县城段改建工程B合同段的地质勘测资料、施工设计图及有关技术文件。

四、沉降与稳定观测点的布设

1、桩号及范围

观 测 项 目

仪 标 名 称

观  测  目  的

监测桩号
沉降地表(或原地面)

沉降

沉降板 

地表(或原地面)以下土体总沉降量,控制路堤填筑施工。K48+620-K48+720、K63+280-K63+420

水平

位移

地面水平位移边桩测定路堤侧向地面水平位移量并兼测地面沉降或隆起量,用以判断路基的稳定性。
地基土体水平位移测斜仪观测地基各层位土体侧向位移量,用于稳定监测,并了解土体各层侧向变位以及附加应力增加过程中的变位发展情况。
2、监测点布置

根据设计要求,监测点应在地表横断面上(路基沉降观测点)左中右、(路基边坡位移)左2个点右2个点分别设置;且在该断面前后每50m再设置观测断面至段落结束。断面观

测点示意图:

六、沉降及稳定性监测方法及监测精度

由于施工工期紧,为不影响施工进度,为尽快确定沉降位移原因及趋势,拟定采取每日观测一次。

1、 沉降观测

根据各级要求,原路堤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等级、精度指标和对仪器的要求采用表2所示,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采用表3所示。

表2  路堤施工全过程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等级、精度指标和对仪器的要求

施工阶段水准测量等级精度指标使用仪器备  注

路段修筑前期

四等3-2mmDS3 / DS2红黑面木质水准尺
堆载或超载期三等 / 二等

3-2 / 2-1mmDS2 / DS1红黑面木质或因瓦水准尺
表3  水准测量主要技术指标

等 级

水准仪型号视线长度/m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累积差/m

红、黑面(基、辅面)读数较差/mm

红、黑面(基、辅面)高程较差/mm

往返测较差,附合允许闭合差/mm

DS150130.50.7±0.6 √N
DS1100361.01.5±1.4  √N
DS2752.03.0
DS31005103.05.0±2.0√N
注:N为测站数,路线允许闭合差取自《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稳定观测

路基水平位移的观测利用全站仪采用正反测角、测距测回法。精度:水平角中误差为

±2″,测距误差为±1mm。

七、沉降与稳定观测周期

工前每天观测一次路基沉降、边坡位移。施工期每3天观测一次,施工后根据监测数据每周、每月,每三月、每六月观测一次,遇强降雨及突发性暴雨后分别增加一次。施工结束后根据监测数据和施工经验对已趋于稳定的延长观测周期。

八、监测成果

我部通过精心严密的组织,在近一个月的每天不间断进行了观测,并将数据整理好。

见下表:

桩号范围极值(mm/1天)

累计值(mm) 监测结果数据、图表备注
沉降位移沉降位移
K48+620-K48+720 5

139 

19 

正在发生 

见附件资料 继续监测 

K63+280-K63+420 15

6 

57 

54正在发生  

见附件资料 继续监测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K48+620-K48+720段沉降量大于位移量,并继续沉降位移,尤其是雨后愈加明显,处于不稳定状态;应是受雨水浸蚀带走路基沙土,造成较大沉降和地表覆土层有缓慢溜坡现象。K63+280-K63+420段位移和沉降均较明显,结合现场踏看地形及裸露土层,该段应为较早的山体滑落土、石堆积物,同时受地下水浸蚀,土层极不稳定,随时可能会出现崩塌、陷落、和大面积溜坡,需采取强力措施。

九、附件资料

1、K48+620-K48+720沉降观测记录表、位移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时间曲线表、位移观测时间曲线表。

   2、K63+280-K63+420沉降观测记录表、位移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时间曲线表、位移观测时间曲线表。

文档

路基沉降观测报告

软土路基沉降、稳定监测报告一、概况国道353大岩洞至雷波县城段改建工程B合同段全线多为老路扩建及路面改造。项目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境内。沿线地貌所处属强侵蚀深切低、中山区,第四纪冰川和流水作用十分活跃。地势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显著,雨季集中在4到10月。地质岩体内为主要层面裂隙,岩层柔皱强烈。项目区大部上覆第四系覆盖层,结构松散,孔隙较大,地下水埋藏较浅,经孔隙排泄,或经风化岩体渗透排出。工程开工前和过程中在K48+620-K48+720、K63+280-K63+420等处发现老路面已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