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7:58:31
文档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李璐201021078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摘要:本实验采用心理实验系统(PES)测定了3名被试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关键词:似动现象;时距;空距1引言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似动现象就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推荐度:
导读似动现象李璐201021078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摘要:本实验采用心理实验系统(PES)测定了3名被试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关键词:似动现象;时距;空距1引言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似动现象就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

李璐 201021078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本实验采用心理实验系统(PES)测定了3名被试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

关键词:似动现象;时距;空距

1 引言

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似动现象就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似动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电视和电影就是利用这种现象使观众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的。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于1912年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从此以后,似动现象的实验室研究,多半是是关于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对它的解释尚处于假设的阶段,目前能确定的是,似动现象发生在较高的信息加工水平,它是动觉信息同刺激位置信息整合在一起的结果。

影响似动现象的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客观条件方面有刺激呈现的空距、时距,刺激物的强度、形状、数目等,主观条件方面包括个人经验、暗示、个体差异等,其中,刺激的数目越多越容易产生似动现象。由于产生似动的最适宜的时距和空距依赖刺激的形状、强度而变化,所以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如K.Marbe所得的最优时距为200ms,最优空距为4.5°;M.Wertheimer得到的最优时距为60ms;叶绚等得到的最优空距为2cm;北大杨傅民等得到的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200ms。

本实验将通过测定3名被试对黑色屏幕上呈现红色光点时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来研究在本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间和空间条件。

2 方法

2.1 被试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3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

2.2 仪器

    计算机,实验心理学测试软件。

2.3 实验设计

该实验是一个3*12的组内设计。

自变量有2个,一是刺激呈现的空距,有3个水平:2cm、5cm、8cm;二是刺激呈现的时距,有12个水平: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0ms、250ms、300ms、350ms、400ms和500ms。因变量为被试对于在不同位置先后出现的两个刺激的知觉结果,有3个水平:同时呈现、似动、和先后呈现。

实验控制的变量有:红色圆点的大小(直径0.5cm)、强度恒定,数目为2;两个红点呈现在屏幕;先呈现屏幕左边的刺激,后呈现右边的刺激,每个刺激呈现60ms;在每种空距的条件下按照,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0ms、250ms、300ms、350ms、400ms、500ms这12个时距的升序和降序做24次判断;空距的实验顺序按拉丁方的方法进行排列,3名被试分别按三种不同的顺序进行实验,甲,2cm、5cm、8cm;乙,5cm、8cm、2cm;丙,8cm、2cm、5cm;实验室的环境(温度、光线等)恒定;

2.4 实验程序

(1)让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进入实验“似动现象”。根据事先的分组选择实验的顺序后开始实验。

(2)屏幕上呈现指导语如下:

“在适当时间间隔下,有着一定距离的两个静止刺激物(亮点)先后出现,会使观察者产生只有一个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下面屏幕上将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呈现两个红点。如果你认为它们是同时呈现的,请按红键;如果你认为它们是运动的,请按黄键;如果你认为它们是先后呈现的,请按绿键。看明白以上这段话后,请按回车键继续实验。”

然后屏幕按照选定的顺序呈现刺激,准备时间为1000ms,刺激呈现时间为60ms,在每个空距条件下,时距从5ms开始,依次增加到500ms,再从500ms逐渐减少到5ms,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共判断24次。

(3)换下一名被试,重复上述实验。

(4)记录3名被试的实验结果。

3 结果

3.1 分别计算各种时空条件下3名被试感到两亮点是同时、似动和先后的平均次数百分数,见表1。

时距(ms)

5102060100150200250300350400500
空距

(cm)

2同时1700000000000
50503350505017003300
先后3350675050508310010067100100
5同时00171700000000
67675033330000000
先后3333335067100100100100100100100
8同时17333317170000000
50173333170000000
先后3350335067100100100100100100100
表1:各种时空距离下三种反应的平均次数%

3.2 然后以时距为横坐标,似动次数的百分数为纵坐标,3种空距为参数,画出3条曲线图,见图1。

图1:各种时空距离下观察亮点的似动次数百分比 

3.3 用直线内插法求出不同时空距离条件下的似动阈限值(ms)的范围(从“同时”到“动”为下限,从“动”到“先后”为上限),见表2。

空距(cm)

上限下限(上限-下限)(ms)

271.33.168.2
560.02.557.5
860.03.156.9
表2:各种时空距离下观察亮点的似动阈限值

3.4 通过分析计算从表1可以得出:在12种时距条件下,空距为2cm时产生的似动现象的次数的百分比(27.6%)大于5cm(20.8%)和8cm(12.5%)时产生的次数百分比;而在3种空距条件下,时距为5ms时产生似动现象的次数的百分比最高(55.7%)。所以,在本实验条件下,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

4 讨论

4.1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知,在本实验呈现的刺激强度下,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空距一定时,时距与5ms的差异越大时,产生的似动次数越少;时距一定时,空距越大似动现象越难产生。当刺激的强度、形状一定的情况下,当缩短时距时,只有减小空距才能产生似动现象。

4.2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排除录入数据时出错的情况,被试的部分数据明显不符合实验的要求,这可能是被试间较大的个体差异导致,也可能是被试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够认真。所以最终造成了较大的实验误差。

4.3 本实验只选取了3个被试,数量太少。由于受到似动现象的暗示性以及个体差异性的影响,本实验结果存在误差是在所难免的。

5 结论

    观察两个亮点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

6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 心理实验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31-235页

7 附录

被试1  (任务顺序: 2CM  5CM  8CM) 

-----------------------------------------------------------------

空距                             时距(ms)

        5   10   20   6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500 

-----------------------------------------------------------------

2CM升序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2CM降序 同时  动  动  动  动  动 先后 先后 先后  动 先后 先后 

5CM升序  动  动 同时 同时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5CM降序  动  动  动  动  动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8CM升序  动 同时 同时 同时 同时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8CM降序 同时 同时 同时  动  动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

被试2  (任务顺序: 5CM 8CM 2CM)

-----------------------------------------------------------------

空距                             时距(ms)

        5   10   20   6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500 

-----------------------------------------------------------------

2CM升序   动   动   动   动   动   动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2CM降序  动   动 先后   动   动   动   动 先后 先后   动 先后 先后 

5CM升序   动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5CM降序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8CM升序   动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8CM降序   动   动   动   动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

被试3  (任务顺序: 8CM 2CM 5CM)

-----------------------------------------------------------------

空距                             时距(ms)

        5   10   20   6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500 

-----------------------------------------------------------------

2CM升序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2CM降序  动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5CM升序 先后  动  动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5CM降序  动  动  动  动  动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8CM升序 先后 先后  动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8CM降序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先后 

-----------------------------------------------------------------

文档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似动现象李璐201021078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摘要:本实验采用心理实验系统(PES)测定了3名被试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先后呈现两个红色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关键词:似动现象;时距;空距1引言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似动现象就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