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8:00:32
文档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推荐度:
导读《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

二、孔子和《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三、熟读课文(25分钟)

提示: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1、自由读,注意字音和停顿,有不清楚的地方用红笔标出。

颛臾zhuān  yú    社稷  jì   彼相 xiàng     虎兕 sì    椟 dú    分崩离析bēng

2、示范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若有错误,在读完后提出来。

3、齐读,再次注意字音和停顿,力求杜绝不和谐的现象。

四、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季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想一想孔子在听了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这个消息之后会有什么反映?

五、文本初探

(一)、疏通第一节(10分钟)

1、理解字词(2分钟)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见于孔子   参见、拜见   有事  使用武力,有军事行动  

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同“欤”     以为东蒙主  以之为      是社稷之臣也  这

见于孔子  引出对象              有事于颛臾  引出对象

2、掌握句式(3分钟)

①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  “是”提宾标志

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②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

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

③何以伐为

宾语前置     “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3、疏通内容(5分钟)

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

无乃尔是过与?

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4、尝试背诵

(二)、疏通第二节

1、齐读   注意字音和停顿

2、理解字词

①陈力就列 施展  充任   职位  ②颠而不扶   跌倒             ③彼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④尔言过矣 错                 ⑤是谁之过与  这   错         ⑥危而不持  表转折

⑦焉用  为什么                ⑧虎兕出于柙   介词 从        ⑨龟玉毁于椟中  介词 在

3、掌握句式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介宾短语后置

4、疏通内容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

①冉有是怎样辩解的?他的目的是什么?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脱责任

②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

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③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5、尝试背诵

(三)、疏通第三节

1、齐读   注意字音和停顿

丘 也 /闻 /有 国 有 家 者

2、理解字词

①君子疾 痛恨  古今异义    ②必为之辞  托词,借口      ③不患寡  担心,忧虑   少

④均无贫 平均              ⑤以来之  目的连词    使动用法   ⑥则安之  使动用法

⑦相夫子  辅佐             ⑧季孙之忧   忧虑           ⑨固而近于费  表并列

3、提炼成语

陈力就列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大动干戈       祸起萧墙

4、疏通内容

①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②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

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5、翻译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③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④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6、尝试背诵

六、文本提升

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

材料1: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用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

七、人物分析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第三段义正词严的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现场找三个学生模拟当时的对话场面,用现代汉语演绎这场对话情景。

文档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