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广东省各地高三名题按考纲分解(中国古代史)06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7:48:59
文档

广东省各地高三名题按考纲分解(中国古代史)06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试题精选从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广东省各地高三历史名题,按照广东省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考纲顺序分解而成,去除各地重复考试试题,试题排版工整合理、精美规范,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高考模拟题分解》栏目按考纲顺序分解整理分解整理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1.(2015·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8)8.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
推荐度:
导读试题精选从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广东省各地高三历史名题,按照广东省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考纲顺序分解而成,去除各地重复考试试题,试题排版工整合理、精美规范,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高考模拟题分解》栏目按考纲顺序分解整理分解整理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1.(2015·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8)8.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
试题精选从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广东省各地高三历史名题,按照广东省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考纲顺序分解而成,去除各地重复考试试题,试题排版工整合理、精美规范,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

《高考模拟题分解》栏目  按考纲顺序分解整理

分解整理

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1.(2015·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8)8.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是(  )

A.正确,因为它符合全球史观

B.正确,因为它符合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C.错误,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

D.错误,因为它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代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引进高产作物);史学理论——史学观念

  【解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明朝的、黑暗统治,玉米、甘薯的传入与否和明朝的灭亡无直接的关系,材料夸大了历史偶然事件的作用,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2.(2015·广东清远一模·13)13.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年1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  )

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

B.王国维“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在《古史新证》中提到的二重证据法)

C.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D.梁启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

   【解析】材料表明,以前史载婉儿与韦后关系紧密,考古发现婉儿并非韦后一伙,史书与考古之间存在矛盾,考古发现否定了史书的记载。材料主旨不是“事物的演化和联系”,故A项错误;史书是“纸上之材料”,考古发现是“地下之新材料”,题干表述正解释了二重证据法,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假设,也没有求证,故C项错误;材料虽表明史书不可信,但更强调了考古发现的可信度,梁启超的表述不全面,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2)22.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他强调历史研究应(  )

A.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历史           D.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

   【解析】“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说明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反对单一的价值判断,强调多角度的认识和考察历史,材料与正确的价值判断、历史的主次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无关,故A、B、D项错误,C项正确。

【答案】C

4.(2015·广东四校高三期末考试·15)15.“中国最近50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帝国主义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斗争史,社会主义为首的势力与帝国主义为首的反势力的斗争史。同时也是派与改良派斗争的历史。”以上概括侧重于(  )

A.全球史观      B.唯物史观      C.史观         D.社会史观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史观)

   【解析】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不符合材料说法,故A项错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故B项错误;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与题干材料相符合,故C项正确;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材料未能反映出这些,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广东江门高三调研·16)16.2014年十二届全国常委会通过决议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反映历史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C.侵华日军老兵回忆录    D.受害者后代的描述

【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南京大;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解析】口述史料需要经过加工、考证才可以生效,故A项错误;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属于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故B项正确;回忆录属于一手史料,但是其有误差、而且难以反映事件全貌,可作为重要的参考史料,故C项错误;后代的描述属于二手史料,其可信度不如前面提及史料,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5·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3)13.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晴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晴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

A.社会生活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社会史观)

   【解析】社会生活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现代化主要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题干中知识分子、近代绅商、学堂学生、军人集团都应当属于社会的不同群体,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5·广东五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38)39.(26分)从“西欧中心史观”到“全球史观”,使世界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3)概括我国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的国内、国际背景,(4分)并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举措。(7分)

(4)综上所述,概括指出全球史观的含义。(4分)

【考点】(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4)史学理论——史学观念(全球史观)

【解析】(3)第一小问,从我国“现代化史观”提出的时代是80年代,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和国际史实概括背景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我国80年代以来政治民主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史实,说明我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举措。

(4)综合三则材料归纳全球史观的含义,注意概括出关键词“一个整体”,“打破民族和区域的”,“各种文明的发展与交往”。

【答案】(3)背景:国内:粉碎“四人帮”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分)

国际: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化趋势的影响。(2分)

举措:政治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并逐步完善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确立“依法治国”的国策。(4分)

经济上,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贸组织。(3分)

(4)含义: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打破民族和区域的看待各种文明的发展与交往。(4分)

8.(2015·广东茂名一模·39)39.(26分)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留下的日记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内容
1912年11月5日

今日为美国选举日期,夜人市观之,此间有报馆两家,俱用电光影灯射光粉墙上,以报告各邦各州选举之结果,惟所得殊不完备。市上观者甚众,每一报告出,辄欢呼如雷。以大势观之,似民主党胜也。
1916年7月6日

改良之法,余力主张以白话文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
l921年8月13日

做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严格的评判史料,一方面是艺术——大胆的想象力。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又有一段。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不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了。

    ——摘自《胡适日记全编》

(4)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胡适学生罗尔纲的回忆录《胡适琐记》,该书关于1930年胡适从上海迁居北平的叙述,与胡适日记有出人,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你认为谁的记录更可靠?请说明理由。(4分)

【考点】(4)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解析】(4)第一小问,判断罗尔纲的回忆录《胡适琐记》与胡适日记谁更可靠,由史学常识可知,当事人的记录比外人的回忆更可靠;第二小问,说明理由,从形式上,日记是当天的记录,而回忆录是事后回忆,可能有些已经忘记。

【答案】(4)可靠:胡适。(1分)

    理由:胡适的日记一般记载的是当天的事情,而且有文字保留下来,而罗尔纲是在事情过了大约60年后再追忆,难免会记忆出错,因此胡适日记更可靠。(3分)

9.(2015·广东湛江一模·38)38.(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纪念文章的标题或主旨
纪念抗战胜利十周年《人民日报》刊登了 专栏文章,《苏联击溃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意义》,强调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

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人民日报》刊发纪念文章:《人民战争胜利万岁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文章对苏联的出兵和援助只字未提。

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人民日报》在《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一文中表述:“抗日战争是中国党倡导的、以中国和中国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人民日报》刊发了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放到了一起同时纪念。

(4)上述材料说明,在研究、评价历史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考点】(4)史学理论——历史评价

【解析】(4)从对苏联作用的认识变化可知影响因素有时代背景;从对的态度变化可知影响因素有阶级关系、国家、思想观念等;从对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组成部分的认识可知影响因素是国际形势等。

【答案】(4)因素:时代背景、阶级关系、国际形势、国家、思想观念等。(3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10.(2014·广东佛山一模·38)38.(26分)心理史学是历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它根据集体的行为来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披星戴月奔忙跑,滴滴汗珠变钢水。冲天干劲就是诗,快马加鞭就是画。

    ——选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歌

(3)材料四的歌谣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民众心态(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心态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考点】(3)20世纪5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

(4)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心理史学)

【解析】(3)第一小问据材料四“奔忙跑”、“汗珠变钢水”、“冲天干劲”和“快马加鞭”可知民众心态急于求成。第二小问考查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据材料四出处“选自20世纪

50年代中国民歌”可知为20世纪50年代末期,主要表现为大跃进和人们公社化,究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考虑到领导人和民众,以及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即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领导人的决策和普通民众情绪,它与当时的左倾错误都是推动50年代大跃进出现的因素。

(4)本小问考查获取与解读材料信息能力,抓住题干说明“心理史学是历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它根据集体的行为来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并联系材料一、二、三和四可知社会群体的意识或心态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历史可以从社会群体的心理角度进行。

【答案】(3)心态:急于求成(2分。同等意思,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影响: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领导人的决策和普通民众情绪,它与当时的左倾错误都是推动50年代大跃进出现的因素。(4分。分析表述完整的给4分,只写推动大跃进出现的给2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4)启示:社会群体的意识或心态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历史可以从社会群体的心理角度进行。(2分。言之成理,来自材料即可)

11.(2015·广东惠州二调·39)39.(27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  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8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3分)

【考点】(3)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4)影响择业观的因素

【解析】(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得出材料三推崇工人这一职业,认为工人是新世界的主人,另外根据材料四中的“……30.9%的家

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可以得出工人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仅有少量人愿意当工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和材料四中的“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可以分别得出材料三来源于小说,带有明显的主观夸大的色彩,材料四只反映局部。

(4)通过四则材料和前三题的答案,通过中外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对比可以归纳得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

【答案】(3)不同:材料三推崇工人这一职业,认为工人是新世界的主人;(2分);材料四工人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仅有少量人愿意当工人(2分)

局限:材料三来源于小说,带有明显的主观夸大的色彩;(2分);材料四只反映局部。(2分)

(4)因素: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3分,每点1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12.(2015·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12月联考·38)38.(26分)知识分子在社会的转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欧洲是人类思想的福地。欧洲知识分子不仅有锐意进取,其中也有迷茫;不仅有孤独,还有抑郁……但无论是非曲直,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尖锐的碰撞激越,……知识分子总是努力寻找思索碰撞的空间,并为此锲而不舍。

——(德)沃尔夫•勒佩尼斯《何谓欧洲知识分子》

(3)列举15世纪以来在欧洲出现的被广泛采纳的政治思想,指出欧洲知识分子的“迷茫”“孤独”“抑郁”在文学上的表现。(10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知识分子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的理解。(4分)

【考点】(3)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党宣言》——马克思主义;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

(4)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知识分子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解析】(3)第一小问,应注意题干指定的时间“15世纪以来”,指定的地域“欧洲”,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列举: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第二小问,应注意其限定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即对19世纪近代文学发展流派做一梳理,结合“迷茫”“孤独”“抑郁”可知:现实主义文学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现代主义文学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4)题干指示“综合以上材料”,所以要整体思考三则材料。三则材料都提到了特殊的时代为知识分子的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即时势造英雄,知识分子是时代的产物;三则材料所提到的时代知识分子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即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样,也可以就此得出,社会变革催生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推动着社会变革。

【答案】(3)思想: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6分)

表现:现实主义文学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现代主义文学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4分)

   (4)理解: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时势造英雄,知识分子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变革催生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推动着社会变革。(4分,任答两点,言之成理亦可)

13.(2015·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6)26.(26分)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是一部各个地区相互联系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位作者评述历史问题的角度。(2分)并归纳两人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6分)

【考点】(1)新航路的开辟;史学理论——史学观念(全球史观)

【解析】(1)第一小问考查对两段材料评述历史问题的角度的认识,“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公元1500年……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可以看出两位作者都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认识新航路的开辟的;第二小问要求归纳两者的异同,“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说明两位作者都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人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开始;材料一“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表明作者主要对新航路开辟的肯定,材料二“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 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表明作者认为新航路的开辟是有冲突的,而且欧洲人是占支配地位的。

【答案】(1)角度: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世界联系等,2分)

同:都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人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开始。

异:材料一认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总体上是有益的;材料二认为是有冲突的,而且欧洲人是占支配地位的。(6分,依据材料其它表述也可,离开材料的表述不给分,)

14.(2015·广东肇庆一模·38)38.(22分)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我国1962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的第一章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而1992年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第一章是“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3)推断材料二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史观,分别分析其史实依据。(6分)

(4)据材料并结合对以上问题的回答,谈谈你对历史分期的认识。(2分)

【考点】

(3)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史学观念(史观、全球史观)

(4)史学理论——历史分期

【解析】(3)第一小问1962年教材观点所用史观,因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使得资产阶级开始上升为统治阶级;第二小问1992年教材所用全球(整体)史观,因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统一整体。

(4)综上所述,历史是客观的,但历史学家依据不同的史观,对历史分期的认识不尽相同,可见历史解释带有主观色彩。

【答案】(3)1962年教材:史观(1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2分)

1992年教材:全球(整体)史观(1分)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2分)

(4)认识:历史分期可以从不同的史观或角度来标示或划分;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史学家对历史分期的叙述和认识却带有主观色彩。(2分,言之有理,皆可得分。答对1点即可)

15.(2015·广东揭阳高三学业水平考试文综历史·39)39.(24分)历史认识是多元化的,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3)阅读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8分)

(4)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分)

【考点】(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

【解析】(3)此问既要做到史论结合,还要注意8分题必须答出4个点,更要站在美国的角度

分析苏联解体后美国所遇到的新挑战。结合材料“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之前加入资本主义阵营的西欧、日本纷纷崛起,此处可提炼出两个答题点。再结合“核战”的关键词,联系美国怀疑伊朗拥有核武器而出兵伊朗,可提炼出“核扩散问题”对美国的安全威胁。最后,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动荡的因素包括新矛盾新冲突,还包括“21世纪的政治瘟疫——恐怖主义”,这些都是美国的灾难。

(4)综观全题,题目围绕导语“历史认识是多元化的,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展开。材料一既有欧洲中心论,又有全球史观。材料二看到了甲午战败了但有积极意义。材料三看到了苏联解体,但却是美国灾难的开始。由此可见,形成一定的历史认识,受到了人本身的阶级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等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3)说明:西欧国家一体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摆脱美国控制;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关系出现新矛盾和新冲突,削弱美国霸权;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严重威胁美国的;核扩散问题严重威胁美国等(8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因素: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认识的角度、史料、所处时代环境等。(任意1点1分,共2分)

16.(2015·广东湛江一模·39)39.(26分)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正如布罗代尔所说,持下述看法几乎“是幼稚的”:现代化或“单一”文明的胜利,将导致许多世纪以来体现在世界各伟大文明中的历史文化的多元性的终结。相反,现代化加强了那些文化,并减弱了西方的相对力量。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更少西方化。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3)“第二次现代化”的一个特点是全球化,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9分)

(4)依据材料二谈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现代化。(4分)

【考点】((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4)史学理论——现代化史观

【解析】((3)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基本史实进行说明即可,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欧盟等的出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随着冷战的结束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4)从问题可知答案应从材料二中总结概括,例如从“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可得出认识是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从“现代化加强了那些文化,并减弱了西方的相对力量。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更少西方化”,可知认识是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从“持下述看法几乎“是幼稚的”…现代化或“单一”文明的胜利,将导致许多世纪以来体现在世界各伟大文明中的历史文化的多元性的终结”,可得出认识是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拿真正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答案】(3)史实: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欧盟等的出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随着冷战的结束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9分)

(4)认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拿真正实现自身的现代化。(4分,任答其中的两点即可。)

17.(2015·广东深圳一模·38)38.(24分)史学发展与现实脉搏息息相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四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历史创作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系统比较近6000年来的人类历史,揭示诸种文明形态及其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创建出一种新创的历史哲学体系,即文化形态理论。对西方文明的前景,他始终保留希望。

    ——据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整理

(4)根据材料四中汤因比的文化形态理论,列举两个可以成为被研究对象的文明。结合二战后的史实,说明汤因比对西方文明仍抱希望的原因。(6分)

【考点】(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

【解析】(4)第一小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将拥有悠久历史且为后世所延续的文明作为研究对象;第二小问汤因比对西方文明仍抱有希望,说明西方文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然拥有发展的活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这一角度出发,其实质就是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

【答案】(4)对象:希腊文明、中国文明。(言之有理可得2分)

    原因: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可回答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的相关史实);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可回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等相关史实);第三次科技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回答任一个方面得2分,满分不超过4分)

文档

广东省各地高三名题按考纲分解(中国古代史)06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试题精选从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广东省各地高三历史名题,按照广东省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考纲顺序分解而成,去除各地重复考试试题,试题排版工整合理、精美规范,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高考模拟题分解》栏目按考纲顺序分解整理分解整理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1.(2015·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8)8.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