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基础演练
1.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御:抵御,
——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易:换。宜:适宜
——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乃:是。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
——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2.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
——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
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见:看见。见:被。
——一车木柴看不见,是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您不愿广施恩泽。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及:推及。
——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
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攀登。
——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3.多义词辨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5.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通“型”,作榜样。
B.对曰:将以衅钟 衅:通“釁”,取牲血涂钟行祭。
C.无以,则王乎? 以:通“已”,止。
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路途。
E.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不。
二、阅读文段,完成6—9题。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赡:足。
7.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已:通“矣”,语气助词。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通“”,张以伺,犹言陷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黑白相间。
D.则盍反其本矣! 盍:通“盖”,“何不”的合音字。
8.加粗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盖亦反其本矣!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9.对本段内容层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为第一层,论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反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为第二层,古今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第三层,正面阐述怎样“制民之产”。
D.这一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三、阅读《邹与鲁哄》,完成10—12题。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10.释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与鲁哄,穆公问曰 哄:冲突
B.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 转:抛弃
C.是上慢而残下也 慢:怠慢、漠然
D.君无尤焉! 尤:罪过
11.对“之”字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民莫之死也 ②诛之,则不可胜诛 ③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④如之何可也 ⑤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 ⑥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⑦君之仓廪实 ⑧戒之戒之 ⑨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A.①②④⑨/③/⑤⑦/⑥/⑧
B.①②⑨/③/⑤⑦/⑥/④⑧
C.①/③/⑤⑦/⑥/②④⑧⑨
D.①⑨/③/⑤⑦/⑥/②④⑧
12.对加粗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民莫之死也 ②亲其上、死其长矣
③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 ④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A.①与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④不同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小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乃去舍市傍 去:离开。 B.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化:变化。
C. 宁能衣其夫子 衣:穿衣。 D. 孟子谢,遂留其妇 谢:道歉。
14.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3分)
①徙舍学宫之傍 ②孟母以刀断其织 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④妇辞孟母而求去 ⑤孟子谢,遂留其妇 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A. ①②④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参
1.D(独,副词,却)
2.A
3.D(寡,嫡、正的)
4.B(主谓倒装)
5.B(不仅涂钟)
6.B(侈,放荡)
7.D(非通假字)
8.B(A做。B随即/跟随。C何不。D.舒缓语气)
9.C(还有教育百姓)
10.D(尤,责备)
11. A(代词/主谓间结构助词/结构助词“的”/动词/凑足音节助词)
12.A
【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
13、B 14、C 15、C
【参考译文】(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带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不能住在别人家里,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上说,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了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