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教育P1-2
(广)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的身心世家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学 P11
研究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科学
3、教育:
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4、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关系
5、学校教育P5
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6、家庭教育P4
指在家庭内有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7、社会教育P4
学校和家庭以外社会文化结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二
1、教育功能P27
教育功能就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P30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指教育可以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成为推动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P30
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P32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
5、教育的政治功能P34
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通过培养人和宣传政治路线、方针、主张,推进社会民主进程, 来为政治服务的。
三
1、教育目的(狭义)P42
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个人本位论P49
维护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个体存在的自主性,反对各种领域对个性自由发展的压抑,倡导个性的。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
四
1、德育P60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智育P60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五
1.教师P83
广义的教师是指有威信的、聪慧的、对人们有巨大影响的人,或者说是指把知识、 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别人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训练在知识、技能、思想诸方面比较成熟,有一定教育素养的,按照国家的社会要求
2.教师角色P92
是指由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 所处的社会位置决定的,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特征,其实质是对“教师是什么样的人”的概括。
3.师生关系 P110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
4. 学生P104
教师工作的对象,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学生。
5、教师专业发展 P101
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6、教师的基本素质P94
是指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是从一般或现实社会条件下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和角色期望角度提出来的,是教师履行职责和取得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六
1、课程P119
是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简言之是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课程方案P123
课程方案也称课程计划,是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它是课程的具体表现之一,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
3、课程标准P124
也称为教学大纲。它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确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4、学科课程P125
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5、活动课程P126
以学生兴趣、需要、能力为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从而丰富和增长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
1、教学P144
广义: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目标P148
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所期望的,经过教学活动后,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行为变化。
3、教学过程P150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进行交往,以促进学生丘全面发展,并追寻与实现价值增值目标的过程。
4、教学原则P158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
5、教学组织形式P163
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八
1.教学设计P183
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是哪个改进设计,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系统策划过程。
2.教学方法P191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具体活动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3.讲授法P192
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言语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
4.导学式教学法P199:是在教师启发下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九
1、德育P210
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系统的道德、思想和政治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把一定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说服教育法P226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弄懂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3、品德评价法P227
是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已经形成的优良品德或不良品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方法。
十
1、班集体P236
经过以班主任为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具有较强的核心与骨干力量,具有良好的纪律、、班风,能够促使班级全体成员德、智、体各方面素质不断提高的高级班级集体。
2、班级P230
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
3、班级管理P233
是班主任在一定的目的要求下,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4、主题班会P243
围绕一个教育主题而召开的班会,是班主任通过学生集体教育和影响学生的一种较为普通采用的教育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