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表
| 1980年产粮 | 1981年产粮 | 1982年产粮 |
| 5.02亿千克 | 6.70亿千克 | 7.15亿千克 |
请回答:
(1)与材料一有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完成时间是哪一年?(2分)
(2)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通过何种方式完成的?(2分)
(3)材料二中粮食产量的变化是因为实行哪种制度导致的?(3分)这一制度的推行与新中国历史上哪一次会议有关?(2分)
(4)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和非常关注三农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说出三农分别是指什么?(1分)
答案:(1)土地改革。1952年。
(2)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
(4)农业;农村;农民。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9年4月1日,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 中国国家和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英国伦敦第一次握手,第一次面晤。他们在会晤中远瞩,审时度势,不但重新定位了双边关系,而且提升了双方对话机制,确定了合作重点,把中美关系引领到新起点。
——新华网
材料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指出,中美关系是典型的大国关系,总体定位非常重要。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认识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这就体现了“积极”。 ——新华网
材料三:
图一 会见访华的尼克松 图二 乔冠华开怀大笑 图三 上海APEC会议领导人留影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什么样的态度?(1分)
(2)中美两国关系何时开始正常化?何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分)
(3)根据材料二举一例说明中美两国有哪些不同点?材料二体现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什么倡议?(2分)
(4)材料三的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出怎样有益的启示?(2分)
答案:(1)外交孤立(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1分)
(2)20世纪70年代初(1分);1979年(1分)
(3)社会制度不同(1分);求同存异(1分)
(4)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1分)弱国无外交(1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
材料二: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变化。时下,先进的中国人,喜欢上温馨的感恩节,爱上圣诞,更是钟情于浪漫的情人节,…… 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似乎越来越淡,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和艺术日益繁荣,现代银屏丰富多彩,体育事业日益走向世界……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总结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为以后经济建设提供哪些教训?(2分)
(3)在我国不断扩大开放的同时,请结合材料三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两条合理化的建议。(1分)
(4)中国党历史上有两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事件,一次是遵义会议,另一次则于A点召开。这次会议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之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变化。(请任举一例)。(2分)
(5)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什么样的文艺发展方针?(1分)
(6)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结论是在年代尺上哪一点年份上提出的?提出者是谁?他在C点代表年份做出了什么样的历史贡献?(3分)
答案:(1)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2分)
(2)大跃进运动(1分)发展经济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1分)
(3)诵经典、唱红歌;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答案合理即可得分)。(2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衣食住行的变化,言之有理即可(1分)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分)
(6)B ;;南方谈话(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