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卷()闭卷( )适用专业年级:化生、应化2008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座位号
本试题一共三道大题,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1. 答题前,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3. 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做在专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对各种氨基酸的分析,最有效的方法是(D)
A 紫外吸收光谱
B 红外光谱
C 毛细管气相色谱
D 高效液相色谱
2、含氯农药的检测使用哪种色谱检测器为最佳(C)
A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B 热导检测器
C 电子捕获检测器
D 火焰光度检测器
3、相对保留值是指某组分2与某组分1的(A)
A 调整保留值之比
B 死时间之比
C 保留时间之比
D 保留体积之比
4、检测器的“线性”范围是指( B )
A 标准曲线是直线部分的范围
B 检测器响应呈线性时最大和最小进样量之比
C 最大允许进样量与最小检测量之差
D 检测器响应呈线性时最大和最小进样量之差
5、原子吸收测定时,调节燃烧器高度的目的是( D )
A 控制燃烧速度
B 增加燃气和助燃气预混时间
C 提高试样雾化效率
D 选择合适的吸收区域
6、对于正相液相色谱法,是指流动相的极性( A )固定液的极性
A 小于
B 大于
C 等于
D 以上都不是7、原子吸收光谱是(A)
A 基态原子吸收特征辐射后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
B 基态原子吸收了特征辐射跃迁到激发态后又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原子发射光谱)
C 分子的电子吸收特征辐射后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
D 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时对光的选择吸收产生的
8、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目前常用的光源是(C)
A 火焰
B 氙灯
C 空心阴极灯
D 交流电弧
9、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可能性决定于试样混合物在固定相中(D)的差别。
A 沸点差
B 温度差
C 吸光度
D 分配系数
10、原子化器的主要作用是(A)
A 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基态原子
B 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激发态原子
C 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中性分子D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离子
11、以下官能团在特征区吸收最强的是(C)
A -CH3
B Ar-H
C
D C=C
12、下列化合物1H-NMR吸收峰δ值最高的是(A)。
A CH3F
B CH3Cl
C CH3Br
D CH3I
(电负性强,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就减弱,结果质子信号就在较低的磁场出现,δ值就高。I电负性最弱,F电负性最强。)
13、化合物CH3CH2Br中CH2氢的1H-NMR吸收峰的个数为( B )
A 3
B 4
C 5
D 6
(偶合作用的一般规则:课本376页)
14、应用W-F规则预测下列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波长为( A )
A 214nm
B 253nm
C 234nm
D 273nm
(W-F规则--顺式共轭双键253nm,反式共轭双键214nm或217nm)15、某化合物的MS谱分析结果如下,其基峰的核质比为(D)
A 51
B 91
C 105
D 120
(基峰,是质谱图中表现为最高丰度离子的峰。)
二、简述题(每题8分,共40分)
1、原子吸收是如何进行测量的?为什么要使用锐线光源?
(1)AAS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不仅可以发射一系列特征谱线,也可以吸收与发射线波长相同的特征谱线。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光通过原子蒸气时,即入射辐射的频率等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一般情况下都是第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频率时,原子中的外层电子将选择性地吸收其同种元素所发射的特征谱线,使入射光减弱。特征谱线因吸收而减弱的程度称吸光度A,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
A=kc
式中,k为常数,c为浓度。据此,通过测量标准溶液及未知溶液的吸光度,又已知标准溶液浓度,可作标准曲线,求得未知液中待测元素浓度。
(2)因为使用锐线光源时,光源发射线半宽度很小,并且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这时发射线的轮廓可看作一个很窄的矩形,即峰值吸收系数k v在此轮廓内不随频率而改变,吸收只限于发射线轮廓内。
2、当下列参数改变时:(1)柱长缩短;(2)固定相改变;(3)流动相流速增加;(4)相比减少,是否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为什么?
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因为分配系数只于组分的性质及固定相与流动相
的性质有关。所以:
(1)柱长缩短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2)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3)流动相流速增加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4)相比减少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3、何谓梯度洗脱?它与气相色谱中的程序升温有何异同之处?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按一定程序不断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或浓度配比,称为梯度洗脱。是改进液相色谱分离的重要手段。
梯度洗提与气相色谱中的程序升温类似,但是前者连续改变的是流动相的极性、pH或离子强度,而后者改变的温。程序升温也是改进气相色谱分离的重要手段。
4、下图为苯乙酮的红外光谱图,请将标示波数的吸收峰归属。
谱带位置/cm-1引起吸收的主要基团
3047 σAr-H(苯环H伸缩振动)
1680 σC=O(羰基伸缩振动)
1603 σC=C(苯环C=C伸缩振动)
1455 δ C-H(甲基上C-H不对称弯曲振动)
1448 σC=C(苯环C=C伸缩振动)
1380 δ C-H(甲基上C-H对称弯曲振动)
5、下图为化合物的2-甲基-1-丁烯1H-NMR谱图,请归属。
有积分曲线可见,从左到右峰的相对面积为2:2:3:3,这表明2-甲基-1-丁烯10个质子的分布为2,2,3,3。再结合化学位移表,得出各个峰的归属为:
a : δ=4.7 , 单重峰
b : δ=1.7 , 单重峰
c : δ=2.0 , 四重峰
d : δ=1.0 , 三重峰
三、计算题及推断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在一根3m 长的色谱柱上分离一样品,得到如下的色谱图及数据:
(1)用组分2计算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
(2)求调整保留时间1R t '和2R t '的数值?
(3)试计算组分1和2间的分离度?
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t R2=17min, Y 2=1min,
所以,n = 16(t R2/Y 2)2 =16×172 = 4624
(2)1R t '= t R1- t M =14-1=13min
2R t '=t R2–t M = 17-1 = 16min
(3)相对保留值 a = 2R t '/1R t '=16/13=1.231
根据公式:L=16R 2[(1.231/(1.231-1)]2 H 有效
通常对于填充柱,有效塔板高度约为0.1cm, 代入上式,得:
L=102.2cm ≈1m
2、已知某含酚废水中仅含有苯酚、邻甲酚、间甲酚、对甲酚四种组分。用GC 分析结果如下:
组 分
峰高/mm 半峰宽/mm 相对校正因子 f 苯酚
55.3 1.25 0.85 邻甲酚
.2 2.30 0.95 间甲酚
101.7 2. 1.03 对甲酚
74.8 3.44 1.00
计算各组分质量分数。
解:根据公式:
A=h ·Y 1/2 ,得:
A 苯酚=55.3·1.25=69.125 A 邻甲苯=.2·2.30=205.16
A 间甲苯=101.7·2.=293.91 A 对甲苯=74.8·3.44=257.31
由公式:
得:
w 苯酚=(略)
%100%100%100⨯=⨯=⨯=∑∑i i i i i
i i i f A f A m m m m w
3、已知某化合物的分子式C4H6O2,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如下,试推断其结构式。
解:该化合物的不饱和度为2。在红外图谱上1770cm-1处有一吸收峰,说明有-COO官能团存在;10cm-1处有一吸收峰,说明有C=C官能团存在;1120cm-1处有一吸收峰,说明有C-O官能团存在。
在核磁图谱上,有积分曲线可见,从左到右峰的相对面积约为1:2:3,这表明C4H6O2 中6个质子的分布为1,2,3,分别为四重峰、四重峰、单重峰。说明有-CH3存在。根据化学位移表,δ=2.1处的单峰为-CH3上质子的吸收峰,且甲基临近碳原子上不含氢原子;δ=4.8处的峰为C=C上质子的吸收峰。结合上述红外图谱分析,为CH3-COO-CH=CH2. 在δ=7.2处的四重峰为C=C上靠近-COOH的质子的吸收峰。(详细参考课本378页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