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四川省绵阳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7:51:21
文档

四川省绵阳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绵阳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第I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4.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丘在当时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推荐度:
导读绵阳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第I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4.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丘在当时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绵阳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第I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

24.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

  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丘在当时

    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    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

    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    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和老子

【试题解析】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丘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而重建礼乐文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克己复礼”并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D项错误。_

【答案】B

25.“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

  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

  A.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

【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试题解析】据材料“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可知汉代董仲舒兼采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是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内容,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 

项错误;礼法并用,君舟民水是战国时期儒家荀子的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礼乐文明、仁人志士乃儒家所强调的,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6.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

  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

  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古代国家,集权的对立因素    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试题解析】田庄手工业并不都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古代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东汉田庄并非古代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和“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可知东汉田庄经济是古代国家,集权的对立因素,故C项正确;东汉田庄并非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故D项错误。

【答案】C

27.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A.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

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试题解析】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从粮食亩产水平和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来看,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升,故A项正确;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北方经济也有发展,但尚不足以说明北方经济盛极而衰,故B项错误;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南北经济有一定的差距,而非趋向平衡,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但还不足以说明已经南移,故D项错误。

【答案】A

28.秦朝、隋朝均二世而亡,然而汉承秦制,唐袭隋规,汉唐都出现盛世。汉唐沿袭秦隋制

  度,主要是基于

  A.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B.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C.缓和尖锐阶级矛盾    D.维护集权统治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试题解析】汉唐沿袭秦隋制度,有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唐沿袭秦隋制度,并不仅仅局限于发展社会经济这一方面,故B项错误;汉唐沿袭秦隋制度,与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汉唐沿袭秦隋制度,主要是为了维护集权统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_

【答案】D

29.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

  表明唐朝时

  A.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    B.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

  C.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    D.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试题解析】据材料“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可知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故A项正确;“贱贵、来去、少老和轻重”与三纲五常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行路让行问题,并不能说明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A

30.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

  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

  二者的分歧在于

  A.世界本原之争    B.治学方法之争

  C.理气关系之争    D.道统思想之争

【知识点】宋明理学

【试题解析】材料未涉及到世界本原之争,故A项错误;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与“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可知治学方法的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理气关系之争,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与道统之争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31.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知识点】秦集权制度的形成;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

【试题解析】据材料“自九原抵甘泉”可知讲述的是西北地区并非西南夷地区,故A项错误;据材料“葛洪《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不能说明火药发明于东晋时期,故B项错误;据材料“《清明上河图》描绘大量商人、商船、店铺画面”可知描述的是北宋汴京(即东京)商业繁荣的景象,由此可知北宋东京是繁华的商业都市,故C项正确;据材料“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花机图’”不能说明近代科技在明代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代中国应该在晚清出现而非明代,故D项错误。

【答案】C

32.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环境之险。但清

  代学者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

  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对上述两种观点,下列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A.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评价标准方法不同则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都具有主观性,无参考价值    D.均为第二手史料须考古学支持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与地方的斗争

【试题解析】题干中两种观点虽然不同,但都是依据相关事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其结论可以成立,故A项错误;题干中两种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行省制度,所以其结论不同,故B项正确;两种观点都是依据相关史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两种观点并不能看出其就是第二种史料,故D项错误。

【答案】B

33.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的前夜”。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C.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知识点】资本主义萌芽

【试题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有助于加强君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主张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的地位,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说明开始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同时说明此时已有雇佣关系,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_

【答案】D

34.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定《防夷五事》,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

  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  李侍尧的意图是

  A.厉行海禁    B.强化海防    C.以商制夷    D.垄断贸易

【知识点】“海禁”

【试题解析】据材料“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并不能说明厉行海禁,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主要涉及限定外国商人,与强化海防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可知以商制夷”,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垄断贸易

35.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

  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试题解析】宋代中国并未完成大一统,故A项错误;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说明其创作风格并不是多元化,故B项错误;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其思想内容并未体现出理性化的特点,故C项错误;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体现出其内容出现通俗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_

【答案】D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

  草稿纸上无效。

    第Ⅱ卷共2题。

40.(30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10分)

    (2)比较图4和图5,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0分)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

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

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

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

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

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

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

结构的变迁。(10分)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一中西周时期生产工具方面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经营方式方面集体劳动,农业技术方面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而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牛耕推广,经营方式方面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农业技术方面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答即可。 

 

(2)第一小问提取信息,结合材料二图片中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部门的分布地区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种类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结合两个时期手工业部门分布地区的不同和手工业部门种类的不同说明即可。 

 

(3)根据材料三中“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可知其变迁为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根据材料三中结合这一变迁的原因及历史影响来评价即可。_

【答案】(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6分)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4分) 

(2)示例一: 

信息: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大量分布于大运河地区。(2分) 

说明:西汉至唐朝前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大运河沿岸地区手工业发展。(3分) 

示例二: 

信息:汉代盐、铁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代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2分) 

说明:汉代盐铁官营;唐代制瓷工艺进步,制瓷业已经成为的生产部门。(3分) 

(3)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4分) 

评价:封建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2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2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2分)

41.(22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10分)

    材料二:夏商“恭行天罚”,“天罚审判”,法律的实施是替天行罚。管仲提出“夫生法

者,君也。宗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秦朝法

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汉

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

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唐律

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

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明代法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并增加经济立法。

                                                       ——据《中华法文化》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传统文化主题

【试题解析】(1)本小问解读,首先解读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古代希腊城邦精神的内涵,据材料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知诚实守信,据材料一“天行健,君主以自强不息”可知自强不息,据材料一“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可知爱国爱民,据材料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秤平、斗满、尺足”可知勤俭节约,据材料一“人是城邦的动物”和“人是万物的尺度”可知重视人的价值,据材料一“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受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可知强调道德,尊崇理性,其次要结合设问要求“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并联系材料一可知中国古代民族精神和古代希腊城邦精神各具特色,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本民族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_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夏商‘恭行天罚’,‘天罚审判’,法律的实施是替天行罚”和“管仲提出‘夫生法者,君也。宗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可知从重神权到重法治,据材料二“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和“《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明代法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并增加经济立法”可知法律严苛,本质服从于君主,据材料二“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可知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据材料二“《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可知成文法法律内容详实,体系完备,据材料二“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可知司法不(或行政司法合一);第二小问原因,需要结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思考,政治方面主义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强化,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宗法制、礼乐制度、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答案】(1)解读: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内涵: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爱国爱民,勤俭节约;(3分)古代希腊城邦精神的内涵:重视人的价值,强调道德,尊崇理性。(3分)中国古代民族精神和古代希腊城邦精神各具特色,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本民族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4分) 

 

(2)特点:从重神权到重法治;法律严苛,本质服从于君主;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成文法法律内容详实,体系完备;司法不(或行政司法合一)。(6分)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主义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强化;宗法制、礼乐制度、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6分)

文档

四川省绵阳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绵阳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第I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4.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丘在当时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