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我是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刘燕。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
(1)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3)《16号文件》
依据内容精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关注心理健康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对于学校和家庭的要求。
2.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定位于素质培养,服务于高职教育,塑造高职学生的健康心灵,营造和谐校园。
(1)服务于高职教育
新时期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升高职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塑造健康心灵
伴随社会竞争加剧一路走来的高职大学生,在其成长的历程中,会遭遇学习、交友、爱情、择业、社会适应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广泛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
(3)建设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和谐发展,有利于营造和谐的阳光校园。
3.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理解和掌握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
(2)技能目标:体验、领悟和训练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技能
(3)素质目标:实践、学会和养成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能力与素质
4.课程设计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理念,以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适心理困惑,避免心理事故,营造和谐的阳光校园。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思路是以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以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提升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而开展的专题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避免单纯的知识讲授,以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为课程的切入点,以讨论、心理知识讲述、心理测验或心理游戏为课程支点,再辅以学生课外实践开展教学。
6.课程内容选取
围绕大学生角色转换、学习过程、情绪调节、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恋爱、网络、职业生涯规划、挫折承受力和生命教育等主题来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对教学内容整合,分成5大模块:重视健康、关爱自己,4学时;心理过程与调适,6学时;人格心理,4学时,生命教育2学时共学时。
7.课程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形成相关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为“设计相应的情景,引导大学生对相关心理知识、技能技巧的体验、感悟、理解和实践模仿,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心理素养和能力”。
二、教学资源
(一)教材选用
我们根据高职高专心理咨询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选用张建华:《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优点:理论求精、实践求实、形式求活。不足:理论新意不够。
为了各取所长,我们还选用了《青春阳光之路》,(桑志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特点是该教材活动设计系统,可操作较强。还选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读》(杨兢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其特点是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案例。
此外,我们还选择了广西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网站帮助学生博采众家之长,更好的学好该门课程。
(二)教学团队
本课程拥有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课程教学团队。均有独特的咨询风格和各自擅长的咨询领域,且都兼顾教学、咨询和指导学生实践,有利于在教学中全方位分析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保证了心理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人员构成如下表:
| 姓名 | 性别 | 专业技术职务 | 资格证书 | 专业领域 | 教学中承担的任务 | 备注 |
| 刘娟 | 女 | 副教授 | 高校教师 二级心理咨询师 | 心理 | 主讲 | 双肩挑 |
| 李炳南 | 男 | 副教授 | 高校教师 二级心理咨询师 | 心理 | 主讲 | 专任 |
| 李曼曼 | 女 | 副教授 | 高校教师 二级心理咨询师 | 心理 | 主讲 | 双肩挑 |
| 杨洪玲 | 女 | 医师 | 高校教师 二级心理咨询师 | 医师、心理 | 主讲 | 双肩挑 |
| 刘燕 | 女 | 副教授 | 高校教师 二级心理咨询师 | 心理 | 主讲 | 专任 |
| 解如华 | 女 | 讲师 | 高校教师 二级心理咨询师 | 心理 | 主讲 | 外聘 |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本着“理论必需、满足实践需要”的原则,对基本理论知识采用讲授的方法。同时,根据课程中不同内容的教学要求,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方法讲究创新
思路:学做结合,采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课程不同内容的教学要求,我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 系统讲授促理解
讲授法是基本的教学方法,本着“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对重要的理论知识采用讲授的方法。通过深入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2.案例教学促思考
案例教学法是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广义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同知识的分类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每一类知识。
3.小组讨论促沟通
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案例,分析讨论不同的学习类型,学生采用小组研讨的形式,相互交流,互相启发,鼓励每组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思考、探讨和解决问题,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4.视频观摩促反省
通过不同教育案例的观摩,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反省不同教育方法的结果。
5.团体训练促体验
学生通过团体游戏、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活动,感性地理解健康的认知、适度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完善的人格、美好的爱情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通过亲身体验,一方面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另一方面解决了教师单纯讲授的枯燥性。
6. 经验故事促感悟
课堂中,我们会通过学生或老师或相关成功人士讲述自己所经历的某件事情及感受,如讲述自己的成长过程,讲述自己的家庭,讲述自己的朋友等来达到现身说法。让学生述说自己的故事,可以起到宣泄情绪、表达自我的作用;同时把情绪渲染给大家,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同学情谊;再次可引出对心理现象的思考与理解。而老师的现身说法拉近师生距离,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更加信任老师。同时还可使学生更能明白一些心理现象,疏解压力,或少走弯路。而相关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更是可以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发奋图强。
(二)教学手段辅助到位
1.互动式的教学手段
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注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理解心理学的理论,并运用所学的心理调节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2.通过多媒体演示系统进行多媒体教学。
目前,本课程已制作了进行专题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收集了大量的音像资料,有针对性的展示给学生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现实性。
(三)教学条件有效保障
学校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专门的工作场所,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施,基本上满足了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
1.心理咨询场所面积达120多平米,设有预约室、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测量室以及宣泄室;
2.配备了电脑、办公桌、沙发等必要的办公设施;
3.配备有心理测试与统计软件,放松椅,沙盘等专业设备。
(四)考核方式 考核合理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占20%,出勤讨论占20%,期末考试60%
(五)教学效果彰显特色
1.校外专家评价。
各大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授热心指导我们开展此方面的工作,不仅受邀来学校讲学,而且对我们进行极具建设意义的工作指导。他们认为,我们开设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是必要和及时的。能够及时地把握心理学理论发展的新动态,并结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并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在突出专科学校特点方面做得较好。他们对我们的教学团队、方法与途径上的努力及近几年这方面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并鼓励我们继续大胆努力,争取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更高目标和更高层次。
2.学生评价:
这门课也深受学生的好评。根据学生结课后的跟踪调查表明,学生的反响较好。有95%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得到重视,7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带给他们较大收获或内心的深刻触动,收效显著。
①我学会了与人分享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确实收获不少。它不仅解答了一直困扰我的一些问题,还帮助我正确地摆正了心态,积极地去面对以后多彩的生活。以前我有什么烦恼都一味地藏在心底,从不说给人听,其实我很难受,于是会经常乱发泄一番,如喝酒,抽烟,有时还和别人吵架……现在的我开朗了很多,有烦恼的时候会将心里话向他人倾诉,我觉得每当我说完之后,特别地舒坦。这门课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不知不觉中快乐,并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②我学会了控制情绪
上过心理健康课之后,我知道了是你的思想与态度产生了你的情绪,而非外在的事物与刺激。人不会受事物的干扰,干扰人的是他们对事物采取的观点。听老师讲的例子之后,我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从前的我在生活中很小的事都能让我气一天,现在我尝试着改变我的想法从而改善我的情绪,让我心情保持平稳或积极向上。
我很庆幸这学期选修了这门课,它带给我的快乐、知识与经验是无价的!当我迷茫、不知所措时,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老师的话,它们可以帮我很大的忙。
四、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1.授课对象
三年制专科班新生
2.知识基础
1.入学成绩低,知识基础薄弱。
2. 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很少。
3.学生特点
学生优点:尊师、认真、对大学充满新鲜感。
学生不足:完成高考以后、缺乏学习动力、上课不愿互动。
4.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培养学生
1.合作能力
2.多动、多想
3.活动带动思考
4.坚持师生互动与交流。
五、教序程序设计(40分钟)
以《透视人际关系的面纱》为例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掌握人性特点
2. 运用理论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3. 学生愿意交往。学生敢于交往。学生学会交往。
教学重点:大学生人际魅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人际交往中的人性解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解法、测试法、小组讨论法、操作练习法
学法指导:根据教师讲解学会互动与合作,通过测试了解自己。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交往图片
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5')
以心理学家沙赫特的实验为导入,激发大家参与的热情。导入:人有亲和的需要。
(2)自我测试(10')
该部分以简单的人际关系自我测试为切入点,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学生参与性较高。
测试完毕后以简单的“互助拍拍背”游戏帮助学生加深人际互动的重要性。
(3)学习讨论
以上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基础,趁热打铁,进一步深入了解人际交往中的人性特点,通过师生互动,案例分析,理论讲解,学生对任教交往的策略有更加深入的体会。
(4) 总结反省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一个故事结束本节课内容。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设置悬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