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无民族,内无民主制度;经济之落后,政治之,国力之衰微,社会之混乱,人民之贫困,到了极点。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压迫和剥削。中华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幸福,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求得民族的和人民的。
正如所指出的那样,首先“改变旧的社会形态、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旧的建筑物,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新的建筑物”(《文集》第5卷,58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现代化、民主化的进程扫清障碍;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这是历史的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近代中国,国破辱深,民不聊生,矛盾重重,各种问题相当严重,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和人民;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
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和人民。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的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既是反帝的民族,又是反封建的民主,是民族与民主的统一。
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从求得民族和人民这一任务看,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这一任务来看,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状况,就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后者是前者的归宿。争取民族、人民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和人民,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和人民,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政治制度,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马列主义理论向我们提示,的根本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只有推翻旧的反动政权,才能使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中挣脱出来,获得民族,成为主权国家;只有推翻旧的反动政权,才能使中国人民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出来,翻身做主人,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即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及其赖以存在的封建主义,进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清除封建主义落后的腐朽文化,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基础,为进一步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成为可能。因此,中国要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就必须首先争得民族和人民,完成中国的第一历史任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回顾近代历史,也曾有许多名流志士想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之路。可是,历史的教训使他们大多数领悟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须首先用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权,才可以付诸实施他们的各种兴国利民的夙愿。
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荣毅仁在回顾其经历时说过,在那样的年代,就算是有一颗爱国心,也势必一筹莫展,一事无成,政通方能人和,人和才能事兴,现实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最后他终于响应中国党的号召,投入新中国的怀抱,走上了社会主义强国富民之路,成为中国党的忠诚朋友。著名科学家严济慈也说过:我曾怀有科学救国的志愿,但是旧社会的现实使我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他最后领悟出,中国的繁荣富强固然离不开科学,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离不开党的领导。
近代中国严酷的现实,激起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愤起反抗。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到辛亥,中国人民不断求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想主张,进行了艰苦的实践,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伟大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学说,发动了辛亥,辛亥成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的最高峰,它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的终结,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但辛亥很快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最终不能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所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不是由某一个阶级、政党或个人主观圈定的,而主要是依据本国的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具体发展来决定。求得民族和人民,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
所以,要解决两大历史任务,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中国现代化,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即解决生产力问题。这是中国近代和现代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最大问题。
中国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及其政党来说,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并能探寻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针,这样的民族才是觉醒的民族,这样的政党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
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产业化是两大潮流。而且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以民族文化的自导状态存在和发展着;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以一种多民族文化相互联系而又相互激荡的状态存在和发展着。文化的经济活动作为极少数人的某种谋生手段,早就存在,而在市场经济和高新科技的支持下,文化不仅以产业形态出现。而且新的文化产业群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迅速崛起,在发达国家成为支柱产业。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美国的文化产业,正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建立和扩大霸权;其他国家也出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多样化,维护本民族文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加速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全面展开以文化为重要组成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文化从上古到中古的过渡是在历史上正常连续进程中实现的,中古文物、典籍的繁富为世界所仅有。其所开通的“丝绸之路’,把已连成三片的古代文明(地中海东部到印度河一片,印度河到恒河一片,中国一片)连结起来。四大发明西传,对欧洲历史起了重要影响。而从中古至近代的过渡,失去了历史进程的正常连续性,坎坷于半殖民、半封建的歧路。中国现代文化的奋起是在世界殖民体系的衰落中实现的,但又处于文化霸权主义的巨大压力下。
当前,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向社会主义大国的跨越,其文化发展,将因其历时性进程展开在共时性的俱进中而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文化历史方位。
鉴于上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清晰地展现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高扬民族精神之中
参考文献:
刘大年:《中国近代历史运动的主题》,《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胡滨:《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笔谈》,《文史哲》1983年第3期。
林华国:《近代历史纵横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黄元起主编:《中国现代史》上中下三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面临的两大历史人物:争取民族、人民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争取民族、人民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前提,由于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的和人民,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不断为民族的而前仆后继,20世纪初的辛亥,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政体,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20世纪中叶,中国新民主主义胜利,中国社会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历史,从新民主主义而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在的带领下,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不懈努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于1953年开始施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揭开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帷幕。从1956年到1966年,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虽有探索上的曲折,但仍奠定了以后继续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骨干力量。
十三届四中全会是一个转折,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达于关键阶段。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四年伟大实践作了基本总结,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根本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民在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表现:1、1850—60年代年爆发的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运动——最终失败;
2、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破产;
3、19世纪80—90年代的维新变法运动——辛酉政变,失败;
4 、19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义和团运动——联合绞杀而失败;
5、19世纪末,清朝新政——虚伪的民主,失败;
6、20世纪初的辛亥运动及其“实业救国”运动——推翻封建君主,但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但是没有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7、20世纪前期的反袁及反北洋的斗争——、护国战争失败,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的统治;
8、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反对蒋家王朝的斗争(抗日战争)——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在与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的战争中最终获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9、50年代初的“三大改造”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等——中国经济在曲折中前进;
10、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基本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