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中国近代史重要考点横向比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7:49:30
2021中考:中国近代史重要考点横向比较
2021中考:中国近代史重要考点横向比较1.两次鸦片战争比较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继续根本原因和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扩大从战争进程来看侵略力量扩大侵略军只有英国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侵略时间增长两年多延续达四年之久侵略区域扩大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从沿海一直馒入北京订约国和条约增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与英、法、美、俄
导读2021中考:中国近代史重要考点横向比较1.两次鸦片战争比较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继续根本原因和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扩大从战争进程来看侵略力量扩大侵略军只有英国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侵略时间增长两年多延续达四年之久侵略区域扩大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从沿海一直馒入北京订约国和条约增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与英、法、美、俄
2021中考:中国近代史重要考点横向比较
1.两次鸦片战争比较
| 鸦片战争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 继续 | 根本原因和目的一脉相承 | 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 战争性质一脉相承 | 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
| 战争影响一脉相承 |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
| 扩大 | 从战争进程来看 | 侵略力量扩大 | 侵略军只有英国 | 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 |
| 侵略时间增长 | 两年多 | 延续达四年之久 |
| 侵略区域扩大 | 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 从沿海一直馒入北京 |
| 订约国和条约增 | 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 | 与英、法、美、俄共签订了七个条约 |
| 从危害和影响来看 | 开通口岸和割地增多 | 开5口,割岛 | 增开10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
| 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 | 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 |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玻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 |
| 程度不同 |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
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编》比较
| 《天朝田亩制度》 | 《资政新编》 |
| 不同点 | ①产生的背景不同 | 出现于太平天国运动强盛时期 | 出现于太平天国运动衰落时期 |
| ②经济主张不同 | 主张在维护小农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违背历史潮流 | 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
| ③群众基础不同 | 突出反映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 | 不是农民的产物,与农民要求不符,无法调动其积极性 |
| ④作用不同 | 虽未能真正实施,但但也推动发展 | 因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践 |
| ⑤时代特点和影响不同 | 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具空想性 | 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
| 联系 | 后者继承了前者反封建的一面,弥补了前者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更具有时代气息;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
3.洪仁玕的思想与林则徐、魏源思想的比较
| 洪仁玕的思想 | 林则徐、魏源思想 |
| 相同 | ①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②都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③由于种种原因,其主张基本都未付诸实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命运 |
| 不同点 | ①阶级立场不同 | 代表农民阶级,但不是其要求 | 是地主阶级代表 |
| ②根本目的不同 | 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
| ③学习西方的层次不同 | 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 | 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属器物方面 |
4.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比较
| 以往农民 | 太平天国运动 |
| 原因不同 | 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等 | 多了战争赔款这一因素,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发生的 |
| 形式不同 | 利用宗教,但多是中国自身宗教 | 利用的是外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宗教,具有时代特色 |
| 领导人思想有变化 | | 尤其以洪仁旰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 遇到的情况不同 | 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战争不可能遇到的问题 | 运动期间曾与西方人士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太平天国拒绝了 |
| 纲领不同 | | 除《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建立人间天国外,还有《资政新篇》,它反映出部分领导人要求学习西方的愿望 |
| 失败原因不同 | |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结果 |
5.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比较
| 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 | 无产阶级 |
| 产生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①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商企业;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 来源 | 地主、官僚、商人 | 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 |
| 特点 | ①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具有性的一面;②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依赖关系,又具有妥协性的一面 | ①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②自身特点:身受三重压迫,性最强;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联盟;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 |
6.洋务派与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的比较
| 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 | 洋务派 |
| 口号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 从目的上看 | 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西方的长处以加强国防,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的和主权 | 洋务派在太平天国运动和同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船炮的威力,便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之中虽不乏抵抗侵略的有志之士,然而他们的头面人物搞洋务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国内人民的反抗,力主“借师助剿”,而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妥协退让 |
| 从内容和实践上看 | 抵抗派和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都是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抵抗派由于受到种种压抑和打击,以及客观条件的,他们的主张未能实现 | 洋务派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其主张付诸实施,在中国掀起了长达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 |
| 作用上看 | 抵抗派没有提出一条改造社会的有效方案 | 洋务派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
| 作用相同 | 二者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的近代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7.抵抗派、洋务派与顽固派
| 抵抗派 | 洋务派 | 顽固派 |
| 背景 | 是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危机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出现的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面临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威胁统治,西方列强侵略加剧)的情况下,清统治者内部分化而成 |
| 代表人物 | 林则徐、魏源 | 奕忻、曾国藩、李鸿章 | 倭仁 |
| 目的相同 | 都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
| 主张 | 向西方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抵抗外国侵略 | 向西方学习;人民运动 | 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
| 结果 | 其主张并未真正付诸实施 | 经过30多年的实践,最终破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
| 评价 | 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都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出发点都是维护封建统治。抵抗派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改变社会的有效方案,洋务派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顽固派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中最反动的力量,最终被历史淘汰 |
8.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 洋务运动 | 明治维新 |
| 相同点 | 背景 |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
| 目的 |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
| 领导相同 | 都是统治阶级领导下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
| 内容相同 | 都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改革教育 |
| 影响 | 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和学堂 |
| 不同点 | 结果 | 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失败 | 成功,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
| 阻力不同 | 受到顽固派的百般阻挠和破坏,列强敲诈勒索,阻力较大 | 是在推翻幕府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的,天皇掌握了实权,阻力较小 |
| 程度不同 | 仅限于军事、经济和教育,没有进行政治制度变革 | 进行了政治制度变革,废除了旧的政治,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
| 结果不同原因 | 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 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
| 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 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 |
9.资本主义萌芽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区别
| 资本主义萌芽 | 民族资本主义 |
| 背景 | 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资入侵,破坏自然经济,地主、官僚、商人在外商企业的刺激下,投资近代企业 |
| 生产方式 | 手工工场 | 机器大生产 |
| 规模分布 | 规模小,分布于江南个别生产部门 | 规模较大,分布于沿海和沿江地区 |
| 管理者 | 手工作坊主(机户) | 民族资产阶级 |
| 劳动者 | 早期工人(机工) | 工业无产阶级 |
| 面临问题 |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 | 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
10.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比较
| 早期维新思想 | 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 |
| 联系 | ①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即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经济上主张振兴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创办新式学校。③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进步的。 |
| 不同 |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的 | 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 |
| 只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 不仅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使变法有较完整的理论 |
| 没有付诸行动 | 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
| | | |
11.关于洋务派、抵抗派与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比较
| 洋务派、抵抗派 | 早期维新派、维新派 |
| 相同 | 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都主张学习西方,最终未付诸实践或实践失败 |
| 不同 | 阶级属性不同 | 地主阶级利益 |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
| 主张的侧重点不同 |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抵抗外国侵略。二者学习西方是“中体西用” | 早期维新派强调学习西方,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二者主张全方位学习西方 |
| 目的不同 | 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 | 挽救民族危亡 |
12.《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
| 条约 | 内容 | 危害 |
| 南京条约 | 割岛 |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
| 赔款2100万银元 | 开始了对中国的赔款勒索,加重了人民负担 |
| 开放东南沿海五个口岸 | 外国势力侵入中国沿海 |
| 中国关税与英国商定 | 便利了外国商品输入 |
| 马关条约 | 割辽东半岛、、澎湖列岛 |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 赔款二亿两白银 | 开始巨额赔款勒索和借机控制中国内地 |
| 开放长江流域四个口岸 | 外国势力伸入中国内地 |
|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 便利外国资本输出 |
13.维新变法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 事件 | 维新变法运动 | 义和团运动 |
| 相同点 | ①背景相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目的相同:救亡图存是其目标;③对清朝态度相同:采取合作,抱有幻想;④结果相同:被反动势力而宣告失败 |
| 不同点 | ①方式、手段不同 | 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目标 | 通过“灭洋”的武装斗争来实现目标 |
| ②影响不同 | 掀起了近代第一次思想大潮流 | 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
| ③阶级属性不同 |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 | 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
| ④组织形式不同 | 创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制定了明确的纲领,并成立了推动变法的团体和政党 | 与迷信结合在一起,没有纲领,只提出口号,也无统一的组织 |
14.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比较
| 事件 | 太平天国运动 | 义和团运动 |
| 相同点 | ①都反对外来侵略;②都带有宗教色彩;③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④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⑤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
| 不同点 | ①原因 | 根本原因是清的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激化的产物 |
| ②斗争重点 | 以推翻清朝统治为重点 | 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重点,对清抱有幻想 |
| ③对外 | 主张平等交往,提出向西方学习 | 盲目笼统排外 |
| ④组织方式 | 有统一的领导,有明确的纲领 | 没有统一的领导,处于自发、分散状态,没有提出纲领 |
| 建立了政权,斗争时间长 | 没有建立政权、斗争时间短 |
| 清的态度 | 自始至终坚持“剿” | 经历了由“剿”—“抚”—“剿”的变化 |
15.近代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活动
| 派别 | 时间 | 背景 | 代表 | 活动 | 结果 | 教训 |
| 维新派 |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康有为、梁启超等 | 戊戍变法 | 失败 |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
| 派 | 二十世纪初 |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民族危机加深 | 孙中山等 | 辛亥 | 虽然建立了中华,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
| 激进派 | 1915年 | 辛亥失败,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得到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尊孔复古 |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知识分子 | 新文化运动 | | 进一步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自然科学的传播,为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 |
1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比较
| 事项 | 鸦片战争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中日甲午战争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历史背景 | 第一次工业之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输出为主 | 第二次工业开始,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为主 |
| 地域特点 | 从东南沿海到北方沿海 | 山东、辽东半岛 | 京津地区 |
| 侵华特点 | 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英国发动的第一次侵华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 英法侵华,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俄美趁火打劫,夺取更多领土和主权,侵略势力深入北方沿海和内地。火烧圆明园 | 蓄谋已久。一国掠夺赔款最多。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时代特点 | 借口中国人民的反抗而联合出兵。攻入首都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
| 签订条约 |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 《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俄、美、德、意、英、奥、日、法等国《辛丑条约》 |
| 危害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
| | | | | |
17.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派在反封建方面的比较
| 派别 | 维新派 | 派 |
| 相同点 | 都是民族资产阶级派别;都主张想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都利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用资产阶级的政治取代封建;都侧重于介绍、宣传政治主张,对封建思想没有进行彻底批判;失败原因:在反帝反封建方面都有局限性,都脱离群众 |
| 不同点 | 方式不同 |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 | 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时期的天赋、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
| 对待清态度不同 | 要求维护清统治,改变的只是主义 | 不仅要改变封建主义而且还要推翻清王朝统治 |
| 斗争方式不同 | 改良 | 暴力 |
| 作用影响 | 冲击了封建制度 | 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 代表阶层不同 | 多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与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联系更多一些 | 多是中下层分子,因而性更强一些 |
| 具体目标不同 |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 | | | |
18.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反清斗争的比较
| 太平天国运动 | 辛亥反清斗争 |
| 相同点 | 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 |
| 都制定了的纲领,前者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纲领 |
| 都采取武装斗争,暴力的斗争方式,太平天国同清朝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斗争,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和后期防御战等,辛亥时期资产阶级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反清 |
| 都在南京建立了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辛亥中在南京建立了临时 |
| 这两次都没有完成反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的任务 |
| 不同点 | 领导阶级 | 农民阶级领导 | 资产阶级领导 |
| 性质不同 |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战争 | 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 |
| 的纲领不同 | 《天朝田亩制度》要建立个"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田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带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社会;分配土地的办法是平均主义的,彻底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 "三民主义"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分配土地的办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
| 发动群众的程度不同 | 主要依靠广大农民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 | 资产阶级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仅依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会党和新军中的一部分人 |
| 斗争的结果不同 | 被清王朝勾结外来反动势力残酷地了 | 在推翻了清王朝对中国的封建统治后被中外反动势力篡夺了果实 |
| | | | |
19.洋务派、维新派、派的比较
| 洋务派 | 维新派 | 派 |
| 相同点 | 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
| 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维护清朝皇帝的皇位 |
| 不同点 |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 |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 | 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暴力推翻君主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和辛亥,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20.比较孙中山和康有为的不同
| 康有为 | 孙中山 |
| 政治主张及所走的道路不同 |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改良、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 | 在上书请求变法失败后,便走上了的道路,他主张推翻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国,是资产阶级派的代表 |
| 他们的意志品质不同 | 在变法失败后,意志逐渐消沉,后来转变为保皇派 | 在失败后,仍然顽强不屈地继续进行斗争,成为伟大的民主家 |
21.比较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辛亥的异同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
| 洋务运动 | 太平天国运动 | 百日维新 | 辛亥 |
| 相同点 | 历史背景 | 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极端,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
| 目的 | 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
| 最终结果及原因 | 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阶级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
| 影响 | 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不同程度的有利影响 |
| 不同点 | 未触及封建本身。主张利用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 | 是要求推翻封建统治的农民,但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方案 |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派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 | 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暴力推翻君主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和辛亥,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 |
| 经验 |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诱导作用 |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有重要影响。因此可以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的序幕 |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潮流 | 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
| 教训 | 社会性质未变,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失败的根本原因:阶级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顽固派实力强大。 |
| | | | | | | |
22.戊戍变法和辛亥的比较
| 事件 | 戊戍变法 | 辛亥 |
| 相同点 | ①产生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②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③影响: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④实践结果: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民族危机依然沉重;⑤失败原因:客观原因是反动势力的破坏,主观原因是本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⑥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范畴,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
| 不同点 | ①代表阶层 | 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 | 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 |
| ②手段和目的 | 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 暴力手段推翻清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 ③性质不同 |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 资产阶级民主 |
| 政治主张 | 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 | 资产阶级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
| ④程度不同 | 对清朝抱有幻想,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 | 矛头直指清,主张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 |
| ⑤实际影响 | 其法令基本被废除,其主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2021中考:中国近代史重要考点横向比较
2021中考:中国近代史重要考点横向比较1.两次鸦片战争比较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继续根本原因和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扩大从战争进程来看侵略力量扩大侵略军只有英国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侵略时间增长两年多延续达四年之久侵略区域扩大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从沿海一直馒入北京订约国和条约增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与英、法、美、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