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必考习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6 17:54:20
文档

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必考习题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在()A.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为轻工业提供重要原料C.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2.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有():A.投资需求.消费需求C.储蓄需求.出口需求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东南沿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据估计,其人数已达8000万之多。造成这样大规模的“民工潮”的最不可能的原因是()A.农民到城市打工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待遇B.民工流出地区的地方鼓励农民外出打工C.农民在家种田收入太
推荐度:
导读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在()A.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为轻工业提供重要原料C.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2.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有():A.投资需求.消费需求C.储蓄需求.出口需求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东南沿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据估计,其人数已达8000万之多。造成这样大规模的“民工潮”的最不可能的原因是()A.农民到城市打工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待遇B.民工流出地区的地方鼓励农民外出打工C.农民在家种田收入太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在( )

  A.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为轻工业提供重要原料

  C.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 .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

  2.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有( ):

  A.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C.储蓄需求 .出口需求

  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东南沿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据估计,其人数已达8000万之多。造成这样大规模的“民工潮”的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农民到城市打工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B.民工流出地区的地方鼓励农民外出打工

  C.农民在家种田收入太低,又没有其他能多挣钱的就业机会

  D.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大量能吃苦耐劳的劳动力

  4.利率是一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变动利率对经济影响的一般规律是( )

  A.提高利率,储蓄减少 .降低利率,投资会减少

  C.提高利率,会抑制通货膨胀  D.降低利率,消费会减少

  5.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模式。下列能表述其基本特征的有( )

  A.全球化  B.市场化  C.信息化  D.专业化

  6.下列国家中,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是( )

  A.西班牙 .比利时

  C.卢森堡公国(大公国) .英国

  7.与私人产品相比,公品的核心特征是( )

  A.强制性 .无偿性

  C.排他性 .非排他性

  8.作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经济杠杆,提高税率通常将( )

  A.提高的财政收入 .抑制投资,有利于防止经济过热

  C.刺激消费 .失业率波动不定

  9.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一般会导致( )

  A.失业率上升 .失业率保持稳定不变

  C.失业率下降 .失业率波动不定

  10.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分配结构。我国正在采取措施,实施“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的方针,使收入分配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这主要是为了促进( )

  A.生产的发展 .效率的提高

  C.社会的公平 .内需的扩大

  11.下列关于国际组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实行石油生产配额维护石油生产国利益

  B.博鳌亚洲论坛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会议组织

  C.蒙古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之一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12.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不包括( )

  A.国民总收入 .货币总量

  C.国内生产总值 .外汇储备

1.【答案】ABCD。解析: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2.【答案】ABD。解析:根据收入核算公式Y=C+I+G+NX,消费、投资、购买和净出口代表总需求,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消费,投资,净出口被称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而储蓄的增长可以增加可贷资金的供给,会降低利率,间接拉动投资的增长和经济增长,但不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驱动因素。长期来看,储蓄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加人均资本存量,使经济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但过高储蓄会导致消费减少。

     

  3.【答案】A。

     

  4.【答案】C。解析:按照经典经济学的解释,提高利率是抑制通胀的传统手段。一般来说,降低利率,会导致投资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增加。

     

  5.【答案】AC。解析: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创业型经济。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和灵魂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导致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6.【答案】D。解析: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西班牙、比利时、卢森堡三国于1999年1月1日成为欧元区成员国。英国至今没有加入这一货币区域,法定货币依然是英镑。

     

  7.【答案】D。解析:公品区别于私人产品最核心的特征是,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

     

  8.【答案】B。解析:提高税率并不一定提高财政收入,当税率过高伤及税本,导致税源枯竭时,不但不会增加财政收入反而会减少财政收入,A项错误。C项与实际相反。税率与失业率通常情况下呈反向变化关系,所以D项错误。经济正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在经济高涨时,增加税收,减少投资,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防止经济过热,所以答案为B。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实质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关系的理解。通货膨胀的基本表现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经济呈过热的态势,表面上看经济一片繁荣,工作好找,失业率低。通货紧缩时则相反。但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关系,当出现滞涨时反而会出现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也高的现象。所以题干问的也是“一般会导致”,本题选择C。

     

  10.【答案】C。解析:“提低”,就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基础性工作;“扩中”,就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高”,就是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打非”,就是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保困”,就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以上方法都是为了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所采取的措施。

     

  11.【答案】C。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包括: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观察员国家有:蒙古国、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对话伙伴国有:白俄罗斯和斯里兰卡。

     

  12.【答案】D。

1.生产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

  A.使垂直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国际分工

  B.使水平型国际分工发展为垂直型国际分工

  C.使型国际分工发展为联系型国际分工

  D.使水平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扁平型国际分工

  2.公司的实质是()。

  A.最大限度地追逐巨额垄断利润

  B.高度国际化的资本垄断组织

  C.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济活动的公司或企业

  D.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和金融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主体

  3.组建联盟,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公司的主导作用()。

  A.增强B.削弱C.不变D.消失

  4.集约型经济主要是依靠()。

  A.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B.增加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量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D.增加积累和扩大生产规模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通过深化改革()。

  A.增强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B.提高人们的质量、效益观念

  C.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形成有利于集约型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

  6.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是()。

  A.加快企业技术进步B.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加快鼓励兼并、规范破产的步伐

  7.“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这两种不同提法的区别在于()。

  A.是否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B.是否承认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C.是否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D.是否认为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所下降

  8.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

  A.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

  B.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9.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B.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还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D.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

  10.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是()。

  A.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B.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C.国有企业的改革D.调整生产力的布局

1.A【解析】生产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即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和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使垂直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国际分工。

  2.B【解析】公司的实质是高度国际化的资本垄断组织,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逐巨额垄断利润。C是含义,D是性质,只有B是正确选项。

  3.A【解析】公司已成为当代国际范围内生产和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在全球经济生活中具有巨大影响。

  4.C【解析】A、B、D项是粗放型增长的特征。

  5.D【解析】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通过改革才能实现。

  6.A【解析】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要通过企业技术进步体现出来。

  7.A【解析】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承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补充论”虽然承认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却不承认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8.D【解析】贯彻按劳分配会使占有资源优势或生产经营良好的国有企业先富,但只有把按劳分配与企业经营成果相结合,才能使国有企业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却获得不同报酬,所以选D项不选A项。

  9.C【解析】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但并非直接对应关系,因为社会将实行按需分配;但公有制也排除了按资分配的统治地位,所以使消费品能按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分配,即使按劳分配成为主要的分配方式。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只有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差别的存在才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所以对“前提条件”、“物质条件”、“直接原因”三个不同概念要区分清楚。

  10.C【解析】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

文档

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必考习题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在()A.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为轻工业提供重要原料C.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2.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有():A.投资需求.消费需求C.储蓄需求.出口需求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东南沿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据估计,其人数已达8000万之多。造成这样大规模的“民工潮”的最不可能的原因是()A.农民到城市打工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待遇B.民工流出地区的地方鼓励农民外出打工C.农民在家种田收入太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