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工业机械手设计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机械092班
姓名:
学号:
第四章 手臂的设计
4.1手臂伸缩的设计计算
手臂是机械手的主要执行部件。它的作用是支撑腕部和手部,并带动它们在空间运动。
臂部运动的目的,一般是把手部送达空间运动范围内的任意点上,从臂部的受力情况看,它在工作中即直接承受着腕部、手部和工件的动、静载荷,而且自身运动又较多,故受力较复杂。
机械手的精度最终集中在反映在手部的位置精度上。多义性在选择合适的导向装置和定位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伸缩液压缸的设计计算
求水平伸缩直线运动液压缸的驱动力
根据液压缸运动时所需克服的摩擦、回油背压及惯性等几个方面的限力,来确定液压缸
所需的驱动力。
手臂的伸缩速度为300mm/s
行程L=400mm
抓重100N
液压缸活塞的驱动力的计算
式中 一一摩擦阻力。手臂运动时,为运动件表面间的摩擦阻力。若是导向装置,则为活塞和缸壁等处的摩擦阻力。
一一密封装置处的康擦阻力;
一一液压缸回油腔低压油掖所造成的阻力;
一一起动或制动时,活塞杆所受平均惯性力。
、、、的计算如下。
4.1.1. 的计算不同的配置和不同的导向截面形状,其摩擦阻力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估算。
图4-15为双导向杆导向,其导向杆截面形状为圆柱面,导向杆对称配置在伸缩缸的两侧,
启动时,导向装置的摩擦阻力较大,计算如下:
由于导向杆对称配置,两导向杆受力均衡,可按一个导向杆计算。
得
式中——参与运动的零部件所受的总重力(含工件重),估算=(100+700)N=800N
——手臂参与运动的零部件的总重量的重心到导向支承前端的距离(m),L=100mm
——导向支承的长度,a=150mm;
一一当量摩擦系数,其值与导向支承的截面形状有关。
对子圆柱面:
取=1.5
——摩擦系数,对于静摩擦且无润滑时:
钢对青铜: 取
钢对铸铁: 取=0.18~0.3
取=0.1
代入已知数据得==280N
4.1.2.的计算 不同的密封圈其摩擦阻力不同,其计算公式如下:
“O”形密封圈 当液服缸工作压力小于10Mpa. 活寒杆直径为液压缸直径的一半,
活塞与活塞杆处都采用“O”形密封圈时,液压缸密封处的总的摩擦力为:
式中 ——为驱动力,
——工作压力(Pa); P <10MPa, =0. 05~0.023,取p=2Mpa, =0.05;
——伸缩的直径,d=70mm;
——密封的有效长度(mm).
为了保证“O”形密封圈装人密封沟槽,井与配合件接触后起到严格的密封,在加工密
封沟槽时考虑密封圈的预压缩量,如图4--15所示。
K=0.08~0.14
取=10mm,K=0.1,得=50mm
得
4.1.3. 的计算 一般背压阻力较小,可按=0.05F
4.1.4. 的计算
一一参与运动的零部件所受的总重力(包括工作重量)(N)
g一一重力加速度,取10
一一由静止加速到常速的变化量=0.3m/s
一一起动过程时间(s),一般取0.01~0.5s,对轻载
低速运动部件取较小值,对重载高速运动部件
取较大值。取=0.03s
所以所求驱动力,解得F=1208.04N
确定液压缸的结构尺寸
液压缸内径的计算 如图4一16,当油进入无杆腔
当油进入有杆腔
液压缸的有效面积:
故有 ,
查表4-3圆整取D=30mm
式中 F——驱动力〔N);
——液压缸的工作压力,取=2Mpa;
一一活塞杆直径(m);
—一活塞缸内径〔m);
——液压缸机械效率,在工程机被中用耐油橡胶可取n =0.950
选择适当的液压缸工作压力很重要。选高了,可以减小液压缸内径及其执行机构的尺
寸,使机械手手臂结构紧凑,但要选用价格较贵的高压油泵和阀,井使密封复杂化。选低
了,可用价格较低的泵和阀,但使结构庞大,自重增加。一般取2~8Mpa.表4-2推荐了几
织数据,可供选择液压缸工作压力时参考。
表4一2液压缸工作压力
| 作用在活塞上的外力F(N) | 液压缸工作压力(Mpa) | 作用在活塞上的外力F(N) | 液压缸工作压力(Mpa) |
| 〈5000 | 0.8~1 | 20000~30000 | 2.0~4.0 |
| 5000~10000 | 1.5~2.0 | 30000~50000 | 4.0~5.0 |
| 10000~20000 | 2.5~3.0 | 〉50000 | 5.0~7.0 |
4-3所示。
表4-3液压缸内径系列J(mm)
| 20 | 25 | 32 | 40* | 50* | 55 | 63* | (65) |
| 70 | (75) | 80* | (85) | 90* | (95) | 100* | (105) |
| 110 | 125* | (130) | 140* | 160* | 180 | 200* | 250 |
2. *号为(JB1086-67)标准系列
液压缸壁厚计算,在实际使用中有下列三种公式:
中等壁厚,即时,
式中 F——液压缸内工作压力Mpa
——强度系数(当为无缝钢管时=1)
C——计入管壁公差及侵蚀的附加厚度,一般圆整到标准壁厚值;
D——液压缸内径(m)
将计算结果按有关资料选择,如表4-4
表4-4标准液压缸径(JB68~67) (mm)
| 油缸内径 | 40 | 50 | 63 | 80 | 90 | 100 | 110 | 125 | 140 | (150) | 160 | 180 | 200 |
| 20钢16 | 50 | 60 | 76 | 95 | 108 | 121 | 133 | 146 | 168 | 180 | 194 | 219 | 245 |
| 45钢20 | 50 | 60 | 76 | 95 | 108 | 121 | 133 | 146 | 168 | 180 | 194 | 219 | 245 |
取内径壁厚为4mm
2. 活塞杆的计算
2.1 活塞杆的尺寸要满足活塞(或液压缸)运动的要求和强度的要求。对
于杆长t大于直径d的I5倍(即t )活塞杆还必须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1)按强度条件决定活塞杆直径d按拉、压强度计算:
或
查表4-5圆整取d=16mm
碳钢取=110~120Mpa,取=120Mpa;n一般不小于1.4,取n=1.4;
表4-5活塞杆直径系列(JB826~66)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 22 | 25 | 28 | (30) |
| 32 | 35 | 40 | 45 | 50 | 55 | (60) | 63 | (65) | 70 |
| (75) | 80 | (85) | 90 | (95) |
2.2 活塞杆的稳定性校核
当括塞杆L>15d时,一般应进行稳定性校核。稳定性条件可表示为
式中
——临界力(N),可按材料力学有关公式计算。——安全系数,=2—4
2.2.1.大柔度杆的临界力
当时,临界力为
=
式中为活塞杆的计算柔度(柔度系数)
为活塞杆的计算长度(m),油缸支承情况和活塞杆端部支承情况不同,活塞杆计算长度不同,见表4—6;
为活塞杆横截面的惯性半径(m),
J为活塞杆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E为弹性横量,E=210GPa
为长度折算系数,见表4—6;
为特定的柔度值,=,为比例极限。
2.2.2. 中柔度杆
当入2<入<:时,临界力为
二F
式中F活塞杆横截面积()
、b—常数,与材料性质有关,见表4-7;
为特定的柔度值,,为屈服极限
2.2.3. 短压杆
入<时,不校核压杆稳定。
4.2臂旋转机构设计
手臂回转后液压缸的设计计算
(一)手臂回转时所需的驱动力矩
采用回转液压缸实现手臂回转运动时,其受力情况可化简成图4-20。
图4-20 手臂回转运动时的受力图
驱动手臂回转的力矩M驱,与手臂起动时所产生的惯性力矩M惯及各密封装置的摩擦阻力矩M摩相平衡。
M驱=M惯+M摩+M回 (3-1)
(1)M摩——密封装置处的摩擦力矩(N·m)
M摩=M摩’+M摩”
估计取 F’=500N ,F”=800N
估计取 回转缸内径D=230mm ,输出轴与动片联接处的直径 d=100mm , 动片宽度b=100mm
M摩’=F’R=500×0.23÷2=52N·m
M摩”=2F”R=2×800×0.23÷2=162N·m
所以, M摩=52+162=214N·m
(2)M惯——手臂起动时的惯性力矩
M惯=J0=
式中 ——回转缸动片的角速度变化量(rad/s),在起动过程中=,取=60°/s
——起动过程的时间(s),取=0.5s
J0——手臂回转部件(包括工件)对回转轴线的转动惯量(N·m·s2)。若手臂回转零件的重心与回转轴的距离为, 则
J0=Jc+
式中 Jc——回转零件对重心轴线的转动惯量
Jc=
取手臂回转零件质量m=600Kg,回转时手臂长度l=2500mm
Jc==230
Jo=230+600×0.32=280
M惯==600N·m
M回——回转液压缸回油腔的背压反力矩
M回==
取,
M回==680 N·m
M驱=214+600+680=1480 N·m
(二)驱动力矩的计算
如图4-21所示回转液压缸的进油腔压力油液,作用在动片上的合成液压力矩即驱动力矩M驱′
M驱′==
图4-21 回转液压缸计算图
(三)回转缸内径D的计算
根据 M驱= M驱′
M驱=
式中 D——回转缸内径(m)
M驱——作用在动片的外载荷力矩
p——回转液压缸的工作压力(Pa)
选取
b——动片宽度(m)
为减少动片与输出轴的联接螺钉所受的载荷及动片的悬伸长度,选择动片宽度(即液压缸宽度)时,可选用
所以
(四)缸盖联接螺钉和动片联接螺钉计算
1. 缸盖联接螺钉计算 缸盖与回转液压缸的缸体用螺钉联接时,其螺钉的强度计算方法与伸缩液压缸缸盖螺钉强度计算方法相同。
2. 动片与输出轴联接螺钉计算 动片与输出轴用螺钉联接的结构见图4-22。联接螺钉一般为偶数,对称地安装,并用两个销钉定位。联接螺钉的作用是:使动片与输出轴的配合面紧密接触不留间隙,当油腔同高压油时,动片受油压作用,产生一个合成液压矩,克服输出轴上所受的外载荷力矩。
动片的受力情况如图4-22b所示。依动片所受力矩的平衡条件,有:
图4-22 动片与输出轴联接方式及动片受力图
于是得
式中 FQ——每个螺钉的预紧力(N)
Z——螺钉数目,Z=6
f——被联接件配合面间的摩擦系数,钢对钢取f=0.15
所以
螺钉的强度条件为
常用螺钉材料的屈服极限
螺钉材料为45号钢,所以取MPa
所以
4.3 机械手手臂升降部分设计
4.3.1 臂部的结构设计
臂部做升降运动的机构
1回转缸置于升降缸之下的机身结构
2回转缸置于升降缸之上的机身结构
4.3.2 臂部的设计计算
通常先进行粗略的估算,或者是采用类比型的结构,根据运动参数初步确定有关结构的尺寸,再进行校核计算,修正设计。如此反复数次,绘出最终的结构。
4.3.3 臂部做升降运动的油缸计算
1)计算驱动力
(2-1)
式中 ______摩擦阻力(N),,取;
______臂部运动的零部件的总重量(包括被抓取工件),单位(N) 。
(注:必须加上不自锁的条件)
计算结果取驱动力为45000牛,即 , 。
4.4.4确定油缸的结构尺寸
(1)油缸内径的计算
如图1-1所示,当油进入无杆腔:
当油进入有杆腔:
油缸的有效面积:
所以, (无杆腔) (2-2)
(有杆腔)
式中 P______活塞的驱动力(N);
P1_____油缸的工作压力(MPa);
D______油缸内径(mm);
d______活塞杆直径(mm);
_____油缸机械效率 。
选择工作压力是很重要的问题。选高了,可减小油缸内径及其它执行机构尺寸,使机械手臂部结构紧凑,但要选较贵的高压油泵和阀;选低了则会使结构厐大,增加自重,不过可以选用较便宜的泵和阀。表4-1给出几组数据可供参考。
表1-1
| 作用在活塞上的驱动力P(N) | 油缸工作压力P1(MPa) |
| <5000 | 0.8~1 |
| 5000~10000 | 1.5~2 |
| 10000~20000 | 2.5~3 |
| 20000~30000 | 3~4 |
| 30000~50000 | 4~5 |
| >50000 | 5~7 |
通过计算所选择的油缸内径,应尽可能是标准值,油缸内径径系列(GB/T2348-93)如表1-2 。
表1-2
| 10 | 12 | 16 | 20 | 25 | 32 | 40 | 50 |
| 63 | 80 | (90) | 100 | (110) | 125 | (140) | 160 |
| (180) | 200 | (220) | 250 | (280) | 320 | (360) | 400 |
由表1-2可选出油缸内径为125mm 。
(2)油缸壁厚的计算
中等壁厚():
(2-3)
式中 D____油缸内径(mm);
_____计算压力,
____油缸材料的许用应力(MPa);
____强度系数
C____附加厚度
由公式2-3可计算出油缸外径:
由未准油缸外径表1-3,可知C可取17,因此壁厚mm 。
表1-3
| 油缸内径 | 40 | 50 | 63 | 80 | 90 | 100 | 110 | 125 | 140 | (150) | 160 | 180 | 200 |
| 20#钢 | 50 | 60 | 76 | 95 | 108 | 121 | 133 | 146 | 168 | 180 | 194 | 219 | 245 |
| 45#钢 | 50 | 60 | 76 | 95 | 108 | 121 | 133 | 146 | 168 | 180 | 194 | 219 | 245 |
(3)活塞杆的计算
活塞杆的尺寸要满足活塞运动和强度的要求。对于杆长大于直径的15倍的活塞杆还必须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1按强度条件决定活塞杆直径d
按直杆拉、压强度计算:
式中 P_____活塞杆所受的总载荷(N);
____活塞杆材料的许用应力(MPa) 。
通过查活塞杆直径系列表1-4,可选出活塞杆的直径为d=25mm
表1-4
2活塞杆的稳定性校核
活塞杆长L=300mm,又,即,所以满足稳定性要求。
(4)油缸端盖的联接方式及强度计算
端盖联接采用半环联接,便于加工和装拆。
缸盖螺纹的计算,由公式2-4可计算出螺钉螺纹内径:
(2-4)
又因为,,所以由公式2-4可得:
再从国家标准件系列表1-5中可选出联接螺钉的尺寸为M16 。
表1-5螺纹规格
臂部升降机构设计
手臂是机械手的主要执行部件。它的作用是支撑腕部和手部,并带动它们在空间运动。
臂部运动的目的,一般是把手部送达空间运动范围内的任意点上,从臂部的受力情况看,它在工作中即直接承受着腕部、手部和工件的动、静载荷,而且自身运动又较多,故受力较复杂。
机械手的精度最终集中在反映在手部的位置精度上。所以在选择合适的导向装置和定位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手臂的伸缩速度为300m/s,行程L=400mm根636E原始数据可做出臂部升降部分的总体结构如总装配图所示。
第五章 机械手指液压原理图
一、抓取缸液压原理如图所示
二、液压系统动作循环及电磁铁动作顺序表
电磁铁
序号
| 动作循环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
| 臂 部伸缩 | 伸出 伸出缓冲 缩回 缩回缓冲 | " + + | + + | " + + | |||||||||||
| 臂部升 降 | 上升 上升缓冲 下降 下降缓冲 | " + | + + | " + + | |||||||||||
| 臂 部 回 转 | 正转 正转缓冲 反转 反转缓冲 停止 | " + + | + + | " + + | |||||||||||
| 腕 部回转 | 正转 正转缓冲 反转 反转缓冲 停止 | " + + | + + | " + + | |||||||||||
| 夹 持 | 夹紧 松开 | + | |||||||||||||
| 原位卸荷 | + | ||||||||||||||
第六章
假设
上升、下降用三位四通电磁阀,上升Y432(+)、下降Y430(+);
夹紧、放松用二位三通电磁阀,夹紧Y431(+)、放松Y431(-);
右行、左行用三位四通电磁阀,右行Y433(+)、左行Y434(+)。
若采用移位指令SFT实现步进式控制,程序大简化。其控制程序的设计编制过程如下:
1)步进工步10步(启动,1~8,返回原点)分别对应M100~M111,共使用了10个单元的移位寄存器。
M100=1,启动主令信号ST=1→X400=1;
1M101=1 下降主令信号 X400=1,到位 LS1=1→ X401=1。
2M102=1 夹紧主令信号 X401=1,到位 T450延时3s为1。
3M103=1 上升主令信号 X450=1,到位 LS2=1→ X402=1。
4M104=1 右行主令信号 X402=1,到位 LS3=1→ X403=1。
5M105=1 下降主令信号 X403=1,到位 LS1=1→ X401=1。
6M106=1 放松主令信号 X451=1,延时 2s(LS5=1→X405=1)。
7M107=1 上升主令信号 X405=1,到位 LS2=1→ X402=1。
8M110=1 左行主令信号 X402=1,到位 LS4=1→ X404=1。
9M111=1 原点主令信号 X404=1,到位 T452延时 2s 为1。
下一次工作,先按复位健 RT=1→ X513=1→移位寄存器清0复位,
再按启动健 ST=1→ X400=1→M100=1 再循环一次。
2)梯形图:
3)
4)程序清单:
LD X404 ; TA 复位=1
AND M111
OR X405
RST M100 ; 移位寄存器清0
LD X403 ; 机械原点LS2=1?
AND X404 LS4=1?
ANI M101
ANI M102
ANI M103
ANI M104 ; 原点条件
ANI M105
ANI M106
ANI M107
ANI M110
ANI M111
OUT M100 ; 满足使M100=1起动
LD M100
AND X400 ; ST=1?
SFT M100 ;是则使M1D1=1
LD M101 ; 下降
AND X401 ; LS1=1?
SFT M100 ; 是则使M102=1
LD M102 ; 夹紧
AND X450 ; 夹紧延时
SFT M100 ; 时间到M103=1
LD M103 ; 上升
AND X402 ; LS2=1?
SFT M100 ; 是则使M104=1
LD M104 ; 右行
AND X403 ; LS3=1?
SFT M100 ; 是则使M105=1
LD M105 ;下降
AND X401 ;LS1=1?
SFT M100 ; 是则使M106=1
LD M106 ; 放松
AND T451 ; 延时2s
SFT M100 ; 时间到使M107=1
LD M107 ; 上升
AND X402 ;LS2=1?
SFT M100 ; 使M110=1
LD M110 ; 左行
AND X404 ; LS4=1?
SFT M100 ; 使M111=1
LD M100 ; 原点显示
OUT Y435
LD M101
OR M105 ; 下降
OUT Y430 ;
LD M102 ;
S M201 ; 夹紧
OUT Y431 ;
OUT T450 ; 夹紧延时 3s
K 3 ;
LD M107 ;
ANI X405 ; LS5=1? 上升
OR M103 ;
LD M104 ; 右行
OUT Y433 ;
LD M110 ; 左行
OUT Y434 ;
LD M106 ;
OUT Y451 ; 松开,延时
K 2 ;
R M210 ; 松开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