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就”“沛”“浮”“御”“夫”等词语的含义及特殊句式。
2.理解文中阐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能力目标
1.能理解文中运用比喻阐述道理的特点,学会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2.能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中阐述的“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三)情感目标
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
1.掌握文中“就”“卒”“然”“之”等词语及文言句式。
2.理解孟子用设喻阐述“仁政”思想的特点。
学习难点
1.评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雄辩艺术。
2.学会比喻说理的方法。
教学教程
一、背景介绍
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思想成熟,经验丰富。《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他所宣扬的“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熟读课文,梳理字词——课堂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
语人(yù告诉) 卒然(cù通“猝”,突然;然,词尾,地 ) 恶乎定 (wū怎么)
嗜杀 (shì特别喜欢) 与之 (yú 跟随,归附) 苗槁 (gǎo枯干)
浡 然(bó通“勃 ”,振作) 沛然(pèi水势湍急,行动迅疾的样子)
⒉解释加点字词
⑴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⑵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⑶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⑷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⑸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⑹就之 就:走近
⑺水之就下 就:趋向
⑻定于一 一:统一
⑼诚如是 诚:果真
3.归纳通假字
⑴ 本文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好像。
⑵延伸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①王说,曰:“诗云……” 说,通“悦”,喜悦,高兴。
②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不。
③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田,通“畋”,打猎。
4.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
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
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
④取消句子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⒌文中的省略句 ⑴卒然问曰 ⑵定于一 ⑶天下莫不与也
三、赏析内容,思考探讨:
1、文章开头,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为什么说不似人君?从中可看出孟子什么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分析:言辞的犀利、泼辣、不留情面,流露着鲜明的爱憎,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说明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可见对梁襄王的态度是轻慢而藐视。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梁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君呢?
分析:惶惑、糊涂、怯懦、不贤明、不够威严,不够谦虚。
3、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什么治国药方?为什么开这样的药方?
分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因为这样,天下莫不与也。
4、面对一个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法让梁襄王更容易接受他的高见呢?
春秋无义战
分析: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①枯苗浡然―引领而望
比喻
②水之就下―民之归附
5、课文主旨:本文是孟子与梁襄王的对话,他庸碌无为,孟子以禾苗为喻,对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反映了孟子爱民保民的“仁政”思想。
四、深入探讨
⒈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分析: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问话,“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状“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附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杀人者”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仁政”思想的。
仁政思想
三问三答中,哪一答集中体现了仁政思想 ?
梁襄王 孟子
恶乎定? 一
孰能一? 不嗜杀人
孰能与? 莫不与
原因:嗜杀人者——凶残、暴戾 不嗜杀人者——善良、仁爱
⒉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分析: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比喻说理(1) 天上的雨
国君的 旱 雨 国君的
苗(百姓)
妻离子散 槁 兴 安居乐业
家破人亡 丰衣足食
比喻说理(2) 地下的水
民归之 水之就下 施行仁政,民心所向,天下无敌
小结: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阐明道理。作者在阐述自己的思想时,先用禾苗比喻说明天下战乱、百姓盼望安定的心情,然后指出在这种形势下,唯有不嗜杀的国君才是百姓引颈以望的对象,最后再用水之就下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得出只有实行仁政,保民爱民,人民就会归附,天下人就会一统,社会也就安定的道理。
五、总结全文
⒈探讨: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当时在历史和现实中有什么意义。
提示:在那个诸侯争霸的年代,孟子的主张不会成功。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排斥战争。孟子似乎是个理想主义者,认为哪个君主“明”,民自然就会归附他,天下自然就会归他所有。这一点上,他未免过低的估计了战争的作用,又过于乐观的估计了仁政的力量。兼并天下本来就是一项残酷的政治斗争,必然要付出血的代价。争霸,是国力、智谋、武力的综合较量,乖乖在家等着,有谁会拱手送上土地?
战争,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胜者为王败者寇,不存在孟子所希望的那种和平的过渡方式。毛有句话极有道理,“杆子里面出政权”。秦始皇以铁骑长矛完成了霸业,宣告了孟子的仁政某种意义上的失败。但千百年来,孟子的思想一直被推崇备至。以民为本,以仁治国,一直为统治者所重视,而且将来这人性的光辉将会继续闪耀下去。尽管孟子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历史趋势不相吻合,但孟子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却是值得称道的。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里,在那个强权的社会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没有王道与仁政的立足之处的。孟子,和他的“仁政”思想就诞生在这样一个不属于他的社会里。
⒉结束语: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原因。可以说,不是孟子的失败,而是历史的失败,同时更是历史的悲哀。正因为历史没有选择孟子,所以战国才会如此硝烟弥漫,人民才会困顿不堪。历史没有选择孟子,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孟子。在当今的社会,在民主与和平的外衣之下,又有多少不义之战呢?有多少儿童在战争中失去父母?有多少无辜百姓在战争中失去家园?又有多少妇女在哀哭着死去的亲人?当美国人以暴易暴,无法从伊拉克脱身时当朝鲜用发展核武器威胁美国陷入战争的阴影之中时,当日本的军国主义开始抬头时,我们需要孟子和孟子的仁政思想。
在现代社会,当人类的精神家园渐渐荒芜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功利,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了孔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在熠熠生辉!
六、练习题
答案:1、bc 2、d 3、d4、(1)d (2)c 5、d 6、b 7、a 8、b 9、b 10、d 11、b 12、第一个制作殉葬用的木偶的人,该会没有后代留下吧?孟子在此表明对以政杀人者深恶痛绝的态度。13、(1)用刀子和用政治杀人,有什么不同呢?(2)怎么可以使这些老百姓饥饿致死呢?14、圣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孔子对以人形俑殉葬尚且咒其无后,则统治者以政杀民,更应该痛加鞭挞。15、杀人用梃与用刀并无不同,类比出用杀人与用刀杀人同样残忍。把实行仁政之后的国家的社会政治局面与残民、人心尽失的敌国对比,把双方士兵的作战表现对比,说明了仁者无敌的观点。16、魏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之后,想雪耻报仇的问题。孟子的建议是:实行仁政以归民心。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无敌于天下。
1.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两组是
A.孟子见梁襄王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B.天下恶乎定?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C.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六王毕,四海一
D.望之不似人君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2.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接近,近。
B.其如是,孰能御之 如果。
C.诚如是也,民归之 如果。
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自然而然地。
3.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通“猝”,突然
B.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由:能“犹”,如同
C.王说,曰:“诗云” 说:通“悦”,欣悦’
D.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
E.吾王之好田猎 田:通“畋”,打猎
4.与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1)例句:又顾而之他
A.君臣相顾,泣下沾襟 B、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例句:思援弓缴而射之
A、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B、盖失强援,不能完
C、援玉 兮击鸣鼓 D、猿猱欲度愁攀援
阅读文段,完成5——15题。
寡人愿安承教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以刃与政 ,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如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5.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庖有肥肉páo 野有饿莩piǎo 陷溺其民nì 始作俑者yǒng
B.深耕易耨nòu 杀人以梃tǐng 教悌忠信tì 童叟无欺shǒu
C.率兽食人shí 铤而走险tǐng 轻徭薄赋bó 厩有肥马jiù
D.孤家寡人guǎ 丧地失师sàng 鞭挞棰楚tà 深恶痛绝wù
6.倾斜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如作俑者,其无后乎 代词,这人。
B.愿比死者一洒之 为,替。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顺父母,恭顺兄长。
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使陷到井里,淹在水中。
7.选项中相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兽相食,且人恶之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B.有以异乎? 无以异也。
C.夫谁与王敌? 今夫天下之人牧
D.为民父母行政 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8.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B.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C.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D.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
9.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愿安承教 B.民有饥色 C.为民父母行政 D.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0.“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什么态度?
12.翻译下列句子:
(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13.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什么作用?
14.文段使用了类比和对比手法,请指出来。
15.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
